安全管理网

罗云教授畅谈安全文化建设

  
评论: 更新日期:2008年05月13日

什么是安全生产的灵魂

——罗云教授畅谈安全文化建设

目前,安全事故已成为我国职工意外死亡的头号杀手。

我们正在经历建国以来第五次事故频发高发期,到底如何才能有效防止事故的发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院长、著名安全生产专家罗云教授最早在学界提出“安全也是生产力”的观点,日前专程采访罗教授,他提出了与此相关的安全文化的制度建设问题。

今年7月1日~7日,一周之内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共接到全国各类伤亡事故56起,死亡210人。其中,重大事故21起,死亡88人;特大事故5起,死亡87人。

其中,工矿企业发生伤亡事故47起,死亡170人。重大事故15起,死亡61人;特大事故4起,死亡77人。重大事故中:煤矿企业8起,死亡34人;非煤矿企业2起,死亡7人,非矿山企业5起,死亡20人;特大事故4起,死亡77人(煤矿企业)。

另外,道路交通发生伤亡事故9起,死亡40人。其中,重大事故6起,死亡27人;特大事故1起,死亡10人。

记:罗教授,您年轻时曾经历过工伤事故,这是否是您关注安全生产问题的某种生命情结呢?

罗:1973年,我中学刚刚毕业下乡做了农民,那年16岁。后来又到云南易门铜矿做了矿工,安全是矿山职工们最敏感的问题。我亲眼见过同事们在事故中亡故,也亲身经历过几次工伤,当年受伤留下的疤痕还依然留在身上,也深深地刻印在以后的生命历程中。从大学本科到今天,我从事这个问题的研究已经二十多年了,似乎这辈子就和安全工程结上了不解之缘。

记:罗教授,您认为要有效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应该从何处开始着手?

罗: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安全生产的灵魂?我认为最根本的是要建设安全文化,提高全社会人们的安全素质,这是保障我们生产、生活、管理、技术安全的根本因素。人的素质提高了,很多行为自然会改。比如说一个企业经营者安全素质提高了,安全意识能跟上现代社会发展的步伐,他自然会认为应该投入资金改进安全设置,他的行为就能符合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安全要求。人的素质是安全文化的战略因素。所以有人说这是安全生产的灵魂。虽然现在可以通过改进管理、进行安全培训等手段来改善安全状况,但是最根本的手段是要建设安全文化,要提高人们的安全素质,提高我们全社会的安全素质。

2002年5月30日下午,巴东县绿葱坡镇窑坡老煤矿发生特大透水事故,15人死亡,据事故调查组事后分析,造成这次事故的原因,是该矿擅自在总回风巷回采上方的煤柱时,与相邻的已关闭煤矿矿井的采空区贯通导致透水,同时,原矿内涌出大量有害气体。事故发生后,该矿安全员邓习刚在未弄清井下事故状况的情况下,盲目带领5名工友赶赴井下施救遇险工友,结果,施救没成功,施救人员也全部遇难,使事故扩大,损失惨重。

在很多事故的事后调查记录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很多事故的发生,往往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环节,在哪一个时刻出了某一个差错,而是一连串人,在一连串环节中出了一连串差错。安全问题是一套复杂的系统,是一个问题场,而不是一个单独的问题。那么,我们要从哪里开始解决问题?

记:罗教授,您认为,在我国目前这种状态下,推进安全文化建设,首先应该从何处着手呢?

罗:最重要的是要加强人民的安全意识。最简单的事例,现在闯红灯的现象非常普遍,酒后驾车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这些都和个人的安全素质有关。我到企业里去给人们做安全培训时发现,许多企业主管安全的领导都不是学安全的,安全素质实在有待提高。所以推进安全文化建设首先是推进观念文化建设。这就不仅需要进行理论上的探讨,还必须开展各种安全知识技能普及和安全技能培训,加大对安全意识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生命健康价值的认识,要让人民意识到安全是人命关天的问题,要形成生命第一的观念。要让人们认识到安全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人的安全权、生命权是最基本的人权。

7月4日延安子长县连降9小时暴雨,泥水灌进瓦窑堡镇杨坪村建设煤矿的矿井,9名工人被困在井下,8天8夜之后获救。获救后矿工们说,上岗之前,煤矿没有给他们做过任何安全教育,更说不上进行安全技术培训,他们这次能够自救都是靠平常从老工人那里学到的一些常识,比如吃树皮,必须保存光源等等。

生活、生产中的“安全常识”,却往往不为涉身其中的“常人”所知,这是一个很要命的问题。因为这就意味着,一旦事故发生,很多人会缺乏保护自我的基本技能。

记:罗教授,您认为个人行为对安全状况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与安全文化建设有着什么样的联系?

罗:安全文化建设的第二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即是行为文化建设。我们今天的生产、生活都处在某种技术环境当中,处在一种很复杂的具有一定危险性的环境当中。比如说,生产环境中充满着易燃易爆品、有毒有害品、化学危险品。生活环境中也充满着技术产品,技术就意味着存在一定的客观危险,比如家用电器、交通工具。但是有危险并不意味着有事故。我们要保障自己的行为安全,就要服从这种环境所需要的规章规程。如果我们遵守技术规范、技术标准、操作规程,进行行为文化建设,控制不良行为的话,很多事故是可以避免的。即使在事故发生的情况下,掌握了正确的安全技能,对于防止生命悲剧的发生也是很有用处的。所以进行行为文化建设,推进技术规范培训,安全技术培训都是很重要的。

黑龙江省鸡西“6·20”矿难与鹤岗“7·8”矿难这两次特大事故仅仅相隔18天。两次事故之前,两矿都通过了相关部门组织的安全大检查。黑龙江鸡西城子河矿难发生前鸡西矿业集团曾七次无视有关部门发出的停产整改通知,以致最终造成重大事故的发生;而鹤岗事故就发生在大检查刚刚结束后。

记:罗教授,很多矿难事故背后往往存在着有法不依的现象。您怎么看待安全与制度之间的关系?

罗:制度文化建设也是安全文化建设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建国以来国家一直很重视安全生产问题,也非常重视安全制度建设。我们有很多很好的安全制度,可是总有人明知故犯,有法不依,也因此发生无数惨痛的事故。同时也由于许多客观上的原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力水平,我们的安全制度也还存在着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在目前事故频发的情况下,推进制度文化建设尤为重要。

国家经贸委等单位组织的《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关系》课题的研究结果显示,近几年来,我国每年所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多达2000亿元,其中直接损失接近1000亿元,间接损失1000亿多元。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成本是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在传统的观念中,劳保是一种福利,安全投入是一种不能带来收益的投入。正是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很多企业经营者在企业运作中,把利润与安全放在一起来衡量的时候,往往会把利润放在更为优先的位置来考虑。但是他们省去了安全投入,是否真的就节省了成本呢?我们又该如何去考虑安全与成本的关系?

记:罗教授,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经营者们都极为关注经济效益,那么这种现象会对于安全资金的投入,对于安全文化建设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罗:安全文化建设的第四个组成部分即是物态文化建设,所谓物态文化就是特定的物质环境,这就涉及到资金投入的问题。无数事例表明,生产所需要的安全装置是省不得的,物态文化不良就会引发事故。人们常为了节省一点成本,就不投入资金装备安全设施装置,表面看来似乎节省了一点成本,而一旦事故发生,成本就会大大增加。这就涉及到对安全投入与生产效益的认识。从安全经济学的角度来讲,预防性的“投入产出比”高于事故整改的“产出比”。我们的研究成果显示,安全保障措施的预防性投入效果与事后整改效果的比例关系是1比5的关系。无数事例证明,为了节省资金而降低安全成本,一旦事故发生,最终反而会亏大本。所以扩充人们的安全经济知识,推进物态文化建设,建立良好的安全环境,是整个安全文化建设,也是减少和避免安全事故的关键之处。

李坤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