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培育核安全文化 塑造核工厂形象

作者:黄 斌 常爱文  
评论: 更新日期:2008年03月07日
培育核安全文化塑造核工厂形象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综合反映,代表企业的整体素质,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支撑。
  建中化工总公司(简称“建中”)建厂35年来,在研制和发展军核品生产的长期实践中,不仅为国家创造了物质财富,增强了国防实力,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形成了“一切求更好”的企业理念,“敬业报国、求精创新”的企业精神,“领先国内、赶超世界”的企业目标,并创作了厂歌《建中之歌》。企业文化的构建,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了企业的改革发展。工厂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国防科技工业第二次创业标兵单位、四川省优秀企业和四川省最佳文明单位等称号。
  抓住机遇,实施企业文化战略
  国家80年代初的国防工业战略性调整,军品停产、限产,军工企业实行军转民。垄断、封闭性的核工业面临着重大的历史转折,企业将改变以往发展靠国家,效益靠政策的状况,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建中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军转民16字方针,义无反顾地开始了第二次创业,明确了“以核为主,军民结合,多种经营”,作为企业发展的基本方针。1991年,厂第四次党代会确立了“奋战三年,奠定核电元件基础,实现民品规模效益;再战两年,全面建成以核为主,军民结合型企业”的发展战略。面对连续数年的政策性亏损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一种强烈的失落感笼罩在职工心头。工厂领导深刻认识到,硬件的投入固然必不可少,但用邓小平同志的“机遇论”和“发展论”统一思想,系统地构建一套具有建中特色的、跨世纪的企业文化,将是决定工厂能否再创辉煌的一项战略性工作。于是,这项由领导倡导、具有前瞻性的、充满创新精神的企业文化建设活动在全厂广泛开展。
  确立企业理念,重构企业精神和企业目标
  企业理念是企业的灵魂,企业的生存,其实就是一种理念的维系,以及大家对这种理念的认同。“一切求更好”企业理念的形成,是建中建厂35年来,在贯彻军品生产“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稳妥可靠、万无一失”传统作风基础上的继承与创新,是工厂生产经营以及各方面工作总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80年代末,工厂抓住我国发展核电的机遇,发扬“开拓、创新、求实、奋进”和“背水一战、志在必得”的精神,建成了我国目前唯一的压水堆核电元件生产线,为秦山核电站生产了首炉质量优良的核燃料组件及相关组件,填补了我国核电燃料元件制造空白。90年代,全厂职工又以“一切求更好”的标准,建成了90万千瓦大型核电元件生产线,为大亚湾提供了多批质量优良的换料组件。多年来,“一切求更好”的企业理念已被职工认同熟记,并逐步成为全厂职工的共同价值观。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最深刻、最形象的反映,是凝聚职工的精神支柱。“敬业报国、求精创新”的企业精神,是建中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培育形成的,是企业根据自己在竞争中的定位和使命所确定的。无论是过去为研制“两弹一星”所作的工作,还是现在为核电发展和民品开发,无尚荣光的事业决定了建中人必须以民族昌盛为己任,敬业勤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只有把本职工作和人生追求与实现报效祖国的理想紧密联系,才能获得强大的力量源泉和恒久的信念支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确立切实可行并具有吸引力的企业发展目标,可以起到凝聚人心、激励斗志、增强企业活力的作用。在确定了建中“技术创新战略,军核民管理格局、资本运作形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思路之后,厂党政主要领导响亮地提出了“领先国内、赶超世界”的企业总体目标。并制定了2001-2010年的中期发展目标:提高核电元件生产能力,重点发展先进的高燃耗核电燃料组件技术,2010年前建成国际先进水平的核电燃料元件厂;主要民品生产和开发保持国内先进水平,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以核为主,军民结合,多种经营,具有较强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的现代企业。
  实施形象工程,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形象已成为与企业人、财、物并重的四大资源之一,良好的企业形象能为企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工厂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的方针,结合企业每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围绕企业发展目标,开展“塑形工程”。
  培养高素质人才,塑造良好的职工队伍形象
  企业文化强调人本管理,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工厂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坚持不懈地抓好人才的培养。
  一是抓领导班子、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树立新时期党员干部队伍形象。在领导班子中开展以“学习、团结、勤政、廉洁”为主要内容的“四好”班子活动;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达标建制”、“党员挂牌上岗”、“一名党员一面旗”活动,号召每个共产党员在各自的岗位上成为一面旗帜。
  二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树立良好的职工队伍形象。在教育中,结合工厂建设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的实际,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合到热爱核工业,爱厂爱岗、敬业勤业之中,鼓励职工立足岗位勤奋工作,建功立业,为核工业、为国家争光添彩。
  三是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工厂坚持以技能培训为主,学历培训为辅的原则,先后选派了100多名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到国外培训;从青年大学生中选送了11人去读研究生或第二学位;厂职工大学开设了工商管理和外语培训班,对中层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脱产培训;对职工实行全员轮训。实行公开竞争,择优上岗。近3年,厂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58期,2624人次参加了培训。企业还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鼓励职工学习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走自学成才之路,对优胜者给予晋级奖励。工厂不断促进职工由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由专业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正逐步形成一支能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专业配套、结构合理的专业技术队伍。
  建设质量文化,塑造良好的产品形象
  企业形象是通过产品形象来展现的。“一切求更好”首要的是产品质量求更好,作为一个以核电元件为主导产品的工厂,产品质量除应具备一般产品的共性外,还有其特殊性。核电站的安全与核电元件息息相关。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工厂始终把“质量第一”作为立厂宗旨,常抓不懈。全厂实行法制化质量管理,按照国际标准模式,建立了以核电元件生产线为主,包括军品生产线、锂电池等民品生产线在内的三个质量保证体系。每年坚持开展“质量月活动”,进行全方位质量意识教育,推出“质量塑形象、信誉塑形象、品牌塑形象”等系列塑形活动,职工的质量意识不断增强,质量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责任重于泰山”已成为全厂职工的共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则成为广大职工的工作准则。
  全厂尤其是核电元件生产线,建立健全了一套完整的质量和数据跟踪的管理制度及工作程序,确保了科学严密的质保体系的有效运行。仅首炉国产大型核电换料组件,用户驻厂代表就进行了404次质量见证,工厂进行了584次质量监查,质量数据报告单达2万份以上,质量数据100万个之多,出厂质量数据超过25万个。工厂生产并提供给用户的核电燃料组件和军品的质量以及民品出口商检合格率均为100%。为秦山、大亚湾核电站提供的核燃料组件,经堆内运行考验,质量优良,深受用户好评。法国法玛通公司总裁瓦杜先生在致函陈宝山厂长时指出:“大亚湾堆内燃料组件的杰出性能证明了你们的成功”。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在1998年工作总结中也予以充分肯定:建中精心组织,为核电站生产了高质量的燃料组件。
  培育核安全文化,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核安全文化是国际原子能机构在认真总结分析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原因后,提出的一种对核安全理解的全新概念,它不仅仅是专业性和严密性的问题,而且是一种意识形态,它培育着人们的工作态度和方法。
  作为一家核工厂,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工厂采取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科学的管理方法相结合,全面培育核安全文化。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一套符合工厂实际、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这就是:坚守设计标准和限值,明确责任与授权,接受国内外有关机构的评审监督,严格操作规程,每年对操作人员进行资格审查和上岗培训,加强安全文化意识教育,严密的现场监控,定期进行事故应急演习,严格环境监测,明确经济责任制奖惩等。使全厂军、核、民品生产始终处于严格管理和受控状态之中,实现了无临界事故、无辐射剂量事故,无环境污染事故,无重大伤亡和重大火灾事故的目标,树立了核工厂良好的社会形象。
  加强综合治理,建设高品位的环境文化。
  一个优秀的企业,不仅要为社会提供高品质的产品,而且要向社会展示自己崭新的精神风貌。首先,从培养职工的“人格力量”入手,规范行为,提升境界。从80年代以来,厂党委始终把创建四川省文明单位、最佳文明单位作为目标,卓有成效地开展一系列活动。工厂连续13年保持四川省文明单位称号,并连续2届获四川省最佳文明单位。
  其次,规范厂区和生活区的环境治理。工厂领导以战略的眼光,高起点、高水平地搞好环境建设,核电元件生产线按国际标准,具有良好的清洁度,“一切求更好”五个大字矗立在厂区,时刻激励着职工奋发向上,追求卓越。房前屋后载树种草,花团锦簇,绿树成荫,全厂绿化面积达20余万平方米,绿化率达90%以上。被授予“四川省绿化先进单位”、“四川省卫生单位”和“四川省无吸烟单位”称号。
  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展示现代企业职工风貌。良好的精神风貌,来自于成功的企业文化和企业领导者的正确认识与决策。为活跃职工文化生活,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工厂修建了职工活动中心、退休职工活动中心、游泳池、科技图书馆等;先后投资数百万元改造了有线电视和职工俱乐部;成立了厂老年大学及各类群众性的文体协会,经常组织职工群众开展各种球类、棋类、健美操、舞蹈比赛,举办书画、集邮等展览。今年,又在四川音乐学院资深专家的指导下,创作了厂歌《建中之歌》,并在建国50周年前夕举办了有39个代表队,2000多人参加的“建中之声”歌咏比赛,讴歌几代建中人为国防事业写下的辉煌,激发了广大职工的爱国、爱厂、爱岗之情和敬业报国之志。广大职工的归属感、责任感和成就感大大增强。
  资源是有限的,只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展望21世纪的经济,必将是以文化实力取胜的经济。建中在构建企业文化的实践中,找准了企业文化在企业改革发展中的切入点,使企业文化发挥了较佳效能,形成了一种知识的力量、规范的力量、形象的力量,不仅营造了一个全新的文化氛围,而且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