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场所占有一定的生产空间,有必需的机器、设备、工具、器具和物料。这些机器、设备、工具、器具和物料等统称为元件。作业场所布置是指规划、安排与定位机器、设备、物质流程、各种管线,使它们的空间定位到达高效、协调、安全、舒适。科学、合理地布置作业场所,对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作业安全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作业场所的布置原则
1、作业场所布置不合理的状况
作业场所布置不良的状况主要表现在物、信息、卫生条件等方面,具体如下:
(1)物布置不合理。如设备布置不合理;材料、物品的布置与堆放不符合要求等。
(2)现场物料规划不合理。如生产场地、通道、物流路线、物品临时滞留区与交验区、废品回收点等的布置不合理等。
(3)安全距离不足。设备布局、设备间距等不符合安全规范要求。
(4)安全标志不符合要求。主要表现在不按安全生产要求设置各类安全警示标志。
(5)卫生条件不良。如由于生产设备存在“跑”“冒”“滴”“漏”的现象,使得作业场所脏、乱、差。
2、作业场所布置的原则
任何元件都有其最佳的布置位置,这取决于人的感受、人体的特征及作业的性质。对于一定的作业场所,由于机器、设备、工件、工具以及其他元件很多,要使每个元件都处于其本身理想的位置就很困难。因此,必须依据一定的原则来安排。
(1)人机工程学原则。从人机系统的整体来考虑,作业场所的布置最重要的是保证操作人员能够方便、准确、安全地操作。
(2)重要性原则。即优先考虑对于实现系统作业目标或达到其他性能的最重要的元件,将它们布置在本身理想的位置,如紧急制动装置,其安装位置必须保证设备出现异常情况时,操作人员能够迅速而准确地进行操作。
(3)使用频率原则。工具、器具、物料等应按其使用的频率优先排列,经常使用的元件应布置在作业者易见、易及的位置,如冲床的动作开关。
(4)功能原则。即按设备、控制装置、工具等元件的功能相关关系来进行适当的编组排列及布置,如配电指示与电源开关应处于同一布置区域,温度显示器与温度控制器应编组排列。
(5)使用顺序原则。即根据元件使用的时间顺序,将元件按使用顺序排列布置,以使作业方便、高效。如开启电源、启动机床、查看变速标牌、变速转速等。
在进行作业场所总体布局规划时,应遵循上述定位原则;而在进行具体元件布置定位时,还应考虑其他一些因素。由于元件布局涉及的因素较多,因而要统一考虑,全面权衡。一次布局很难一步到位,需要经常进行调整,使机器设备布局逐步趋于合理,以利于操作、监督和管理。
二、作业场所的布置方法
1、保证适当的作业空间
生产作业需要适当的作业空间,这直接关系到操作人员的操作效率和舒适程度。空间太小,可能会影响操作人员的活动,影响劳动生产率,有时甚至会引起人身伤害事故;空间太大,则是一种浪费,同样也会影响劳动纪律,并且使操作人员之间相互隔离,产生不必要的疏远感。
要设计、规划出良好的作业空间,就应按照生产作业的要求,对机器、设备、工具进行合理的空间布置,并合理的安排机器设备上的控制装置、显示装置和零部件的位置。在进行空间定位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考虑操作人员的行动空间。在作业空间中,操作人员的各种动作是为了实现作业目的或满足其自身活动的需要。在实际操作中,操作人员在实现作业目的的动作中,往往会加进一些实现他们自主目的的动作,如离开工作位置或移动等。因此,其活动空间应比作业空间宽敞些,使每个生产岗位有足够的空间。
(2)考虑协同作业空间。实际作业中,常常不是一个人单独作业,而是由多人组成的集体作业。他们在按照自身的生产任务独自进行作业的同时,还会彼此交流信息,相互协作。这种集体作业的空间,并非单个人和物形成空间的简单叠加,必须考虑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信息和协同作业的需要,保证作业人员之间的联系方便。
(3)考虑预留空间。生产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预留空间范围在生产中也是动态的,如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堆放空间,车间内运输设备的移动空间等。作业空间定位确定后,就要考虑进行管线、线路、安全装置等的布置和设计,如材料、物品的搬运路线布局、各种管线的布局、危险部位防护栏或安全装置的设计、车间内各种标志的布设等。
2、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
(1)总体布置。在进行总体布置时,应考虑以下问题:
1)把使用频率高和最重要的设备、操纵控制装置及显示装置布置在最佳作业范围内(最显眼和最易触及的地方),以便于操作人员观察和操作。
2)依据操作的顺序进行布置,保证整个作业不空转、不倒流,有条不紊地进行。
3)符合人的生理和运动特性,做到人的手臂或脚活动的路线最短、最舒适,并能准确地进行操作,使人工作起来既高效又不易疲劳。
4)人流物流的通行既畅通又安全。
(2)操纵控制装置与显示装置的布置。作业岗位很少只有单个仪表或单个操纵控制装置,而是由一定数量的仪表和操纵控制器组成控制显示装置。因此,布置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选择最佳认读区域和配置方法布置显示装置,以提高认读的效果,减少巡检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2)操纵控制装置布置的位置除应遵循时间顺序、功能顺序、使用顺序、重要性及运动方向原则之外,还应考虑各种控制装置本身的操作特点,将其布置在该种控制的最佳操作区域之内。如颜色编码控制器应布置在最佳视觉域之内。此外,联系较多的控制装置应尽量相互靠近,排列和位置应符合其操作程序和逻辑关系。
3)控制装置之间的间距要合理。间隔过小,虽排列紧凑,观察方便,但容易造成误操作。
4)避免操作对显示的干扰。在操纵控制器时,肢体往往会遮挡显示器,或者显示器受控制器的照明灯光干扰,使操作人员无法监测到某些信息而造成事故。解决显示受干扰的问题,需要安排较柔和的照明,已减少灯影;同时要处理好灯光照明的角度,尽量不让照明灯光直射到仪表区,以免把肢体的影子打在仪表上。
5)各种控制装置在形状、大小或颜色上要彼此有所区别,以避免误操作。
(3)作业岗位布局。
1)运用人机工程原理,按照生产工艺要求,将设备、工具、物料放置在适当的位置,使操作人员拿取省力,使用方便,避免寻找。
2)工作台、控制台和桌椅尺寸要符合人体测量学的原则,保证操作人员能采取良好的劳动姿势。
3)零件箱的设计应便于核查数量,其排列和摆放位置应尽可能地在正常操作范围内,不超过最大操作范围;工具箱内应合理摆放物品,上层放轻的、精密的工具,下层放重的工具。
4)保证适当的机器间距和足够宽度的作业通道。
5)指示灯及开关应按规定着色,说明标签的字迹应清晰易读。
(4)防止误操作的措施。虽然将控制装置的间隔和位置和都布置得较为合理,但有时还会出现误操作。因此,为避免重要的操纵控制装置发生误操作,可采取以下措施:
1)将按钮或旋钮设置在凹入的底座之中,或加装栏杆等。
2)使操作人员的手部在越过控制装置时,手的运动方向与控制装置的运动方向不一致,这样,即使控制装置被经过的手碰到也不会产生误动作。
3)在控制装置上加盖或加锁,也可增加操作阻力,使之在较小外力的作用下不会动作。
4)按固定顺序操作的控制装置,可以设计成联锁的形式,使之必须依次操作才能动作。
三、作业场所的清理与整顿
生产过程中不断由原材料输入,不断有半成品、成品产出,同时还有许多边角料、废料等产生,这将使作业场所变得无序、杂乱,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因此,必须经常对作业场所进行清理和整顿,保持其整洁、有序,实现文明、高效生产。
1、作业场所的清理
清理就是对作业场所的物品按需要和不需要两大类分开,并清除不需要的物品。分类的原则是,凡生产活动所必需的物品和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均为需要物品,如机器、设备、工具、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以及成品、半成品等;这些以外的物品都是不需要的物品,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和废料等,不需要的物品必须及时清除。免费获取更多安全精品资料,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安全生产管理〕;应在作业场所之外确定废料存放地点,封闭遮盖并及时清运;对于边角料则应确定适当的存放地点,不同的边角料分别存放,以便回收利用。
2、作业场所的整顿
整顿就是把需要的物品以适当的方式放在合适的地点,以便于使用。
(1)确定物品的存放位置。根据作业方式及物品的性质、特点和使用频率等情况,确定其存放位置。
1)使用频率高,即经常使用的工具、物品应放在附近,以便于拿取。
2)不常用的物品应整齐的放入箱内、柜内,或者物品架上。
3)很少用的物品应放进公用箱、柜内,由专人妥善保管。
4)易燃易爆物质、毒品、腐蚀品、压缩气体等危险物品,要有专门的场所存放、保管。
5)任何情况下,安全通道上都不允许堆放物品。
(2)确定物品的放置方式。
1)物料堆放时,重物在下,轻物在上;免费资料关注公众号:安全生产管理;易损物品要固定,易倒物品要挤压住,长件要放倒。
2)立体堆放的材料和物品要限制堆放高度,不得超过底边长度的3倍。
3)安全通道和堆放物品的场所要划出明显的界限或架设围栏;堆放物品的场所应悬挂标牌,写明放置物品的名称和要求。
4)对危险物品要严禁超量存放。
四、“4S”活动介绍
1、“4S”活动的内容
所谓“4S”活动,即是整理、整顿、清洁、清扫。整理、整顿的目的在于消除作业场所的混乱状况,创造安全的作业环境。
(1)整理。整理就是把作业场所内的物品分出哪些有用哪些无用,把无用的物品从作业场所内清理出去。通过对作业场所的整理,可以改善和增加作业面积,减少磕碰的机会,保障作业安全;同时由于现场无杂物,通道畅通,可提高工作效率,也可提高操作人员的工作情绪。整理是改善作业环境的第一步。进行整理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对作业场所内各种物品进行分类,区分什么是现场需要的,什么是现场不需要的。把永远不可能用到的物品清理掉;把长期不用,但有潜在可用性的物品放置在指定地点;把经常使用的物品放在容易取到的地方。
2)把现场不需要的物品坚决清理掉,如剩余的材料、多半的半成品、切下的料头、切屑、垃圾、废品、报废的设备等。
3)彻底搜寻和清理车间的各个角落,包括工位和设备的前后、通道左右以及工具箱内外,使作业现场内无不用之物。
(2)整顿。经过前一步的整理后,对生产现场留下的所需物品进行合理的布置和摆设,以便用最快的速度取到所需之物,在最简捷的流程下完成任务。对作业场所的整顿,可使作业人员在操作中忙而不乱,要用的物品随手可得。这正是安全定置管理的功能所在。
整顿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物品摆放要有固定的地点和区域,以便于寻找,消除应乱放而造成的差错。
2)物品摆放的地点要科学合理。经常使用的东西应放得近些,偶尔使用或不经常使用的东西则应放得远些(如集中放在车间某处),危险物品应在特定的场所内保管。
3)物品摆放目视化,使定量装载的物品做到过目知数,摆放不同物品的区域应采用不同的色彩和标志加以区别。
整顿后,作业场所应呈现这样的面貌:区域划分有界限,不同的生产线、工序设有标志牌,工位、设备、工具摆放整齐;物料架有标示,档案柜有标志,文件、记录等物品放置有规则;不同物料用适当的标志来区分,物料和物品放置整齐、妥当、美观;通道畅通、无杂物;工作台台面整洁,抽屉不杂乱等。
(3)清扫。生产现场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灰尘、油污、铁屑、垃圾等,使现场变得脏乱,进而使设备精度降低,故障多发;脏乱的现象还会影响操作人员的工作情绪,使人不愿久留。通过清扫可清除生产中产生的脏物,营造一个整洁、明快、舒适的工作环境。清扫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建立清扫责任区,明确责任人。一般情况下,自己使用的物品,如机器、设备、工具等应自己清扫,不设专门的清扫人员。
2)在对设备清扫时,应注重对它们的维护保养,即把设备清扫同设备的检查结合起来,并同时做好设备的润滑、保养工作。
3)在清扫过程中,注意调查和发现污染源,以便从源头上加以杜绝。通过改造生产设备,修理损坏部分,以及改进生产工艺,省略产生脏污的工序等,对源流部分进行管理。在无法杜绝污染产生的情况下,应将产生的污染物及时、有效地收集和处理。
(4)清洁。清洁是对前三项活动的保持和深入,在整理、整顿、清扫之后,使现场保持整洁和最佳状态,从而消除产生不安全因素的根源。同时,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可使作业人员能愉快地工作。清洁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工作环境不仅要整齐,而且要清洁卫生,应消除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如有毒气体、粉尘、噪声和污染源等),保证职工身体健康、心情舒畅。
2)不仅物品要清洁,作业人员自身也要保持清洁,如工作服要清洁、仪表要整洁等。
3)作业人员在保持整洁的同时,还要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极大的工作热情,讲文明,关爱他人。
4)将整理、整顿、清扫做到制度化、规范化,保持取得的成果。
清洁的标准应包括:地面、墙面清洁;物料架清洁,物料上无积尘;通风良好,空气干净清爽;设备、工作台台面、办公桌桌面清洁;光线充足,亮度适宜。
2、“4S”活动的开展
开展“4S”活动,营造一个清洁、整齐、宽敞、明亮的工作环境,不仅能使物流一目了然,大大提高现场作业的安全性,而且能提升职工的归属感,形成自觉按要求生产作业、按规定使用保养工器具的良好习惯。要开展好“4S”活动,应把握以下两点:
(1)依靠职工的力量。充分发挥职工的能动性,自己动手创造一个整齐、清洁、方便、安全的工作环境。由于身处自己创造的良好工作环境之中,职工更加珍惜和保持,逐渐养成遵章守纪、严格要求的风气和习惯。
(2)活动要持之以恒。开展“4S”活动,短时间内可以取得明显的效果,但要长期坚持下去,不断深入,就不太容易了。因此,开展“4S”活动,贵在坚持。为此,应将“4S”活动纳入岗位责任制,使每一位职工都有明确的岗位责任和工作标准;搞好检查、评比和考核工作,针对问题,加以改进,使活动不断深入开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