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习惯性违章行为的控制

  
评论: 更新日期:2025年07月01日

一、习惯性违章行为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所谓习惯性违章,是指职工在较长时期内逐渐养成的不按章程办事的习惯性违章指挥、违章操作和违反劳动纪律的行为。据有关资料统计,各类事故的直接原因,绝大多数是由于违章所致。因而,采取得力措施制止和减少习惯性违章行为,可避免和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

1、习惯性违章的表现形式

违章包括无知违章和故意违章。无知违章是因为缺乏或不懂有关安全技术、操作技能而造成的;故意违章是属于缺乏约束自己的能力,明知不符合安全规章却偏偏要干或无法控制自己而造成的。无论是无知违章还是故意违章,如果得不到及时发现和纠正,违章就会逐渐变成习惯性违章。习惯性违章有下列几种表现形式:

(1)不懂装懂型。对岗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不认真学习,一知半解,意识不到自己的违章行为,长此以往即形成了习惯性违章。

(2)明知故犯型。熟知安全操作规程,但在作业中图省事,怕麻烦,养成违章习惯。

(3)胆大冒险型。这种人把违章行为当成是英雄主义,别人不敢干的他敢干,随心所欲。

(4)盲目从众型。在生产过程中,明知是违章行为,但认为法不责众,别人干没出事,自己随大流也不会出事,意识不到事故隐患和危险的存在。

(5)心存侥幸型。明知是违章操作,却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一次违章作业不一定会出事故。

(6)不拘小节型。粗心大意,不拘小节,习惯成自然,对待安全生产也不例外。

(7)急功近利型。有些人进入工作地点后,拿起工具就干活,不管有无防范措施。

(8)得过且过型。这种人无所用心,得过且过,什么安全、隐患全不放在心上,完成生产任务就心满意足了。

2、习惯性违章的特点

(1)隐蔽性。由于违章成为习惯,操作人员往往对自己的违章行为浑然不知。安全管理人员甚至也对这种操作习以为常,使习惯性违章不能得到及时发现和纠正。

(2)长期性。违章行为由来已久成为习惯,习惯性违章往往被认为是正确的操作得以继续。

(3)危害性。习惯性违章往往是最终导致了事故的发生才足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4)普遍性。“三违”行为存在的范围相当广泛,具有普遍性,各工种、各岗位普遍存在,工人中有,管理人员中也有。

(5)随意性。违章人员法制观念淡薄,安全基础知识不足,自我保护意识差,存在严重的侥幸心理。在行动上表现出随意性,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不考虑后果。

(6)反复性。同一类型的事故在不同单位反复出现,同样的违章行为在同一单位、同一人员身上,只要不造成严重后果,但同类型的违章现象在其他人身上仍然会发生。

(7)不可预测性。任何事故的发生都是人、物、环境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由于作业人员多、工作环境千变万化,人的行为还要受情绪、家庭、经济、上下级关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对人有正面效应时,则可能遵章作业,反之则可能出现违章。

二、习惯性违章的成因

习惯性违章容易使人对安全生产产生麻痹思想,因为并非每次违章都能带来严重后果,久而久之,就会淡化“安全第一”的思想,进而使工作制度、组织纪律、工程质量等出现滑坡,最终造成各类伤亡事故及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

从历史原因来看,多数人对所发生的事故原因分析不清,对习惯性违章的危害认识不足,认为安全规程在操作中没有实际意义,因而遵守和执行起来不够认真与规范。从社会原因分析,一些职工在特定的社会环境里养成不良习惯,是产生习惯性违章的重要原因,因为这些旧的做法已操作自如,要掌握新的操作方法和工艺就必须费心费力,在这种新旧交替过程中很容易导致习惯性违章行为。

1、习惯性违章的主观因素

人的行为是人内在心理的反映,违章的行为来源于违章的心理。

(1)侥幸心理。认为在现场工作时,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操作过于繁琐或机械,即使偶尔出现一些违章行为也不会造成事故。

(2)取巧心理。在作业现场,一些作业人员为贪图方便、怕辛苦,往往不遵守操作规程,擅自将几项操作内容自行合并,不办理工作票或未采取安全措施就开工,操作中不使用安全用具。

(3)逐利心理。个别作业人员(特别是在计件、计量工作中)为了追求高额计件工资、高额奖金等,将操作程序或规章制度抛在脑后,违章操作,盲目加快操作进度。

(4)偷懒心理。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操作多做事就容易出事,所以不愿意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操作中班组长或负责人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敷衍了事。

(5)逞能心理。作业人员在生产现场时,想当然,自以为是,盲目操作,部分作业人员自持技术高人一筹,逞能蛮干,造成事故。

(6)自负心理。操作过程中出现故障或异常情况时,不是停止操作进行认真检查,而是自以为是,强行操作。

(7)从众心理。班组长或安全员违章,或班组内有人违章没有出现问题,大家就会对违章违纪习以为常,自己也就跟着别人违章违纪。

(8)盲从心理。培训过程中,师傅将一些习惯性违章行为也传授给了徒弟,徒弟如果不加辨识,全盘接受,就成为习惯性违章行为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2、习惯性违章的客观因素

实际工作中,外界因素也能诱发职工违章行为。

(1)工器具设计不合理。作业人员使用的工器具或防护用品设计不合理,是引发违章操作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职工在使用过程中感到别扭,导致他们不愿意佩戴或使用。例如一些安全帽不具备透气功能,在炎热的气候条件下,职工佩戴此类安全帽在露天作业时容易出现中暑现象。

(2)作业环境不适。作业环境不适宜工人操作也是引发违章违纪操作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工作现场的噪声、高温、搞湿度、臭气等使人难以忍受,导致工人急于避开那个环境;或者作业空间过于窄小,难以按规程作业等。

(3)生产管理不善。管理上的缺陷,是潜在的事故隐患。安全管理不善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生产组织不当。班组长在组织生产、安排班组成员时,由于安排不当使班组成员间产生人际纠葛,致使相互间配合不好,信息不通,从而导致责任事故的发生。某供电局就发生过一起因工作安排不当造成的恶性误操作事故,但是变电站班长与某值班员发生了激烈的语言冲突,冲突稍平息后班长就安排该值班员操作,值班员带着满腔的怒火去操作,结果走错位置,造成严重伤害。

2)生产管理不当。班组长和安全员不仅要管理好职工,还应管理好班组的工器具,否则,职工使用了存在质量问题或过期而失效的工器具,很容易造成伤害事故。

3)违章指挥。班组长或安全员自身素质不高,工作中违章指挥,甚至带头违章,其影响相当恶劣。

4)工作作风不实。班组长和安全员工作作风不实,容易造成“上行下效”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恶果,是产生习惯性违章的温床。

(4)职工素质偏低。由于很多职工文化层次低,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就存在一定困难,从而对企业的章程理解不透,容易出现违章,甚至出现了违章缺不知其违章。

(5)生产条件较差。由于生产场所的条件差,影响职工的工作情绪,从而出现违章行为。

三、控制习惯性违章的对策

搞好安全生产,关键在人,要控制人的违章行为首先要控制人的违章行为的动机。人的违章行为的动机受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因此,需要对影响遵章守纪的一系列主客观因素进行动态的控制和管理。

1、加强安全教育

(1)组织对安全规章制度的学习。首先,加强对班组长和安全员的培训,班组长和安全员是最直接的现场操作监控人员,他们对安全规章制度的掌握程度,决定了安全规章制度是否能得以贯彻。其次,加强全员安全培训,通过班组安全活动,利用提问的方式,加深岗位操作人员对安全规章制度的认识,可以按以下几个步骤提问:①你是怎样操作的?②这样操作是否符合安全规章制度?③不符合部分有哪些危险性?④安全规章制度能否改进?这种安全教育形式不仅使岗位工人知道安全规章制度是怎样规定的,而且知道为什么这样规定。

(2)培养遵守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安全意识教育是提高职工安全素质、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因此,必须加大安全教育力度,营造一个“以人为本、珍惜生命、关爱健康”的安全文化氛围。利用安全宣传园地、画展、录像等多种形式,学习安全知识,并常抓不懈,强化职工安全生产的忧患意识,帮助职工从反面典型事例中吸取教训,消除习惯性违章行为,增强遵章守纪的自觉性。同时,建立班组、车间以及企业内部的作业现场违章违纪检查、评比、公布制度,设立违章违纪曝光栏,定期公布违章行为,营造一种遵章守纪光荣、违章违纪可耻的氛围,形成强有力的群众监督机制。

2、加强岗位技术培训

为提高职工安全操作技能,必须把职工岗位技能培训当作一件大事来抓,有计划、经常性地对职工进行岗位技能培训,针对各岗位生产实际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活动,以提高职工的安全技术、操作水平和事故状态下的应急处理能力,杜绝各类违章操作事故的发生。

3、加强作业过程安全监控

安全员应对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现场监督,特别是对一些较为危险的作业环节要进行全过程的监控。监控前应熟知该作业环节的安全操作规程,监控中应对这些环节进行危险分析,发现违章行为必须坚决及时地制止。

4、以标准化作业规范职工的操作行为

标准化作业是加强“三基”(基层、基础、基本功)工作的重要手段,是落实岗位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的具体表现。实施标准化作业的目的是实现安全生产,提高效率,规范作业人员的操作行为,最终达到避免和杜绝由违章作业而导致的各类事故。

5、完善安全约束机制

制定合理的考核机制,不能只重结果,更应注重过程。如果只重结果,奖励无事故单位,而“无事故”的背后,可能有很多违章行为的存在,违章可以得奖,这无疑是对违章行为的强化。因此,必须把执行安全规章制度的行为纳入考核范围,违章就要受到严惩,这样就强化了执行安全规章制度的意识,有利于促进安全生产。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