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境温度的控制
1、工作地点“小气候”对人的影响
工作地点的气候条件往往来自人为的生产环境。不同企业、不同工种,环境温度存在较大差别。高温作业岗位主要有:冶金工业的炼铁、轧钢车间;机械制造业的铸造、锻造车间;陶瓷、砖瓦等工业的炉窖车间;发电企业的锅炉间等;夏季建筑、搬运等露天作业,也属于高温作业。低温作业多见于冬季寒冷气候中的露天作业或在无采暖设施的车间内工作,从事冷藏和冷冻食品作业的工人也会接触寒冷环境。
(1)高温对人体的影响。高温会引起中暑。中暑多是由于机体产热大大超过散热,热量在体内蓄积所致。中暑与作业场所的气温过高有密切关系,但气温过高并不是唯一的致病因素,在相同的高气温条件下,如同时存在高湿度或强烈热辐射,特别是风速小时,更容易发生中暑。中暑还与劳动强度、休息制度、个体防护、个人的健康状况以及对高温的适应性有关。中暑有三种情况:
1)先兆中暑。在高温环境中劳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全身乏力、头晕、胸闷、心悸,以及注意力失控、动作不协调等症状。如能及时离开高温环境,短时间休息后即可恢复正常。
2)轻症中暑。除先兆中暑症状外,还出现体温升高(38.5℃以上),恶心、呕吐,血压下降、脉搏细弱而快等症状。如将患者迅速离开高温作业环境,到通风良好的阴凉处安静休息,喝一些含盐清凉饮料,一般4~5h内可恢复。
3)重症中暑。除上述症状外,还出现突然昏倒或痉挛,皮肤干燥无汗,体温可达40℃以上。此时,应将中暑患者平卧,并移至阴凉通风处,迅速采取降低体温的措施,必要时送往医院治疗。
一般来说,对中暑患者及时进行对症处理,很快可恢复,不必调离原工作岗位。若因体弱不宜从事高温作业,应调换工种。
(2)低温对人体的影响。人体适应寒冷的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在寒冷(-5℃以下)环境下工作时间过长,或浸于冷水中,超过适应能力,体温调节发生障碍,体温则会降低,影响机体功能,出现呼吸和心率加快、颤抖等症状。随着体温的下降,会出现全身疼痛,意识模糊,严重者心脏功能失调,必须及时抢救才能脱离生命危险。
低温对人体的伤害最常见的是冻伤,手、足、鼻尖和耳廓等是人体易发生冻伤的部位。冻伤的产生与人在低温环境中暴露的时间有关。在-20℃以下的环境里,皮肤与金属接触时,皮肤会与金属粘贴,称冷金属粘皮,这是一种特殊冻伤。
2、防暑降温措施
(1)改善作业环境。预防中暑的关键在于改善高温作业环境,使作业场所的气象条件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在高温车间内合理布置热源,避免作业人员周围受到热源作用。尽可能把各种加热设备置于车间之外。温度很高的产品应尽快运出车间,如果热源不能移动,应采取隔热措施。通风是防暑降温的重要措施,应加强自然通风,使车间内高温从高窗或气楼排出。车间屋顶可安装风帽,墙角开窗可加强通风。当自然通风不能将余热全部排出时,应采用机械通风。
(2)加强个体防护。高温作业人员应穿耐热、坚固、导热系数小、透气功能好的浅色工作服,根据防护需要,穿戴手套、套鞋、护腿、眼镜、面罩、工作服等。
(3)采取合理的组织措施和保健措施。制订合理的劳动和休息制度,调整作息时间,采取多班次工作办法;布置合理的工间休息地点;加强宣传教育,使职工自觉遵守高温作业安全卫生规程;定期检测作业场所的气象条件;实行医务监督,对高温作业人员定期进行体检;为高温作业人员提供清凉饮料。
3、防寒保暖措施
冬天露天作业或在无采暖设施的车间时,应在工作地点附件设立取暖室,供作业人员轮流取暖休息之用。在寒冷环境中,体温会因空气运动而加快散失,最好的办法是降低空气在皮肤表面的流动速度,一般用适当多穿衣服和防风的办法来实现。因此,低温作业人员应穿御寒服装;工作时若衣服浸湿,应及时更换;劳动强度不可过高,防止过度出汗;要特别注意手、足保暖。在饮食方面,适当增加富含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
另外,要教育、告知职工体温过低的危险性及其预防措施。肢端疼痛和寒战(体温可能降到35℃)是低温的危险信号,当严重寒战时,应终止作业。
二、照明的调节
1、适宜的亮度
人在工作环境中进行各种生产劳动,主要是用眼睛这个视觉器官将物体的位置、大小、形状和运动速度及方向等信息,通过视觉神经传到大脑,在作出相应的判断后,采取有目的的动作。有资料表明,人们所获得的信息,80%以上是靠视觉得来的。因此,从视觉所得的信息对人的作业动作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通过视觉得到物体的正确信息,适宜的照明,使物体具有适当的亮度就是必要的条件了。光线不足或过强对安全作业的影响主要有:
(1)因为亮度不足,容易把物体的状况看错,大脑必然会根据错误的信息,发出错误的指令,人也就会做出错误的动作而造成事故。
(2)由于亮度不足,人要费劲才能看清物体,这就使人在生理上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在这种环境中工作时间稍长,人就容易疲劳,引起心理状态的变化,使判断力和思考能力降低(或迟缓),误操作增多,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也就随之增大。
(3)如果光线过于明亮,会使人感到耀眼,难以看清物体真相。长时间在过亮环境中工作,眼球也容易疲劳,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也会增大。
2、适度的照明
光线不足或过强造成人的动作失误,是人们日常工作中常见的事情。因此,作业环境要有一个适宜的照明条件,使人们既能看清环境中各个物体的真实状况,又不使人的眼睛感到疲劳。
至于光源,一般以自然光线为宜。因为在同样的光照条件下,自然光源较人工光源明亮、柔和。为此,作业现场材料不应堆放过高,以免遮挡日光;窗户要保持清洁;厂房的内墙应刷成浅色。
如果作业环境不能利用自然光(如夜班、井下作业、隧道等)或自然光不足(如阴天)时,则必须采用人工光源。人工照明有全面照明、局部照明和混合照明三种形式,可根据作业需要进行调节。通常情况下,工作场所的照明是由全面照明和局部照明共同组成的混合照明,即在工作场所安置若干照明设施而是整个工作面普遍达到所规定的视觉条件,同时在某个工作面上安置照明设施,作为局部照明直接照射到工件上,以弥补全面照明的不足。
无论采用自然光还是人工照明,都必须注意不要产生明暗对比度很强的阴影;同时,为了避免光线对眼睛的直射,可使用防直射灯罩。
三、操作姿势的调整
调查发现,许多最普通的疾病都是因为作业姿势不适当引起的。例如,人们长期弯腰操作往往会造成腰酸背痛或肌肉和关节损伤;伴随着广泛使用的显示装置,视觉障碍正在增多。随着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人与操作装置、工具之间的协调性、安全性等问题也应充分考虑,应使操作装置和工具的设计符合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操作要求,并能在使用时方便、省力、快速、安全。
1、调整好作业姿势
人在劳动中需要保持一定的姿势,也称体位。长时间保持一种作业姿势会使某些特定的肌肉处于收缩状态,容易引起疲劳。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操作人员在劳动过程中要适当变换作业姿势。
(1)站立操作。有些操作需要十分用力且动作幅度大,如操纵某些特定型式的机器,就常常需要站着完成。站立一天会使双腿肌紧张引起疲劳,或因下肢血液回流不好导致腿部肿胀。为减轻腿部的疲劳和肿胀,使脚所承受的力量均匀分配。在站立作业中,还要尽量避免弯腰躬背。因为弯腰躬背时,背部肌肉一直处在紧张状态,直立起来后,就会感到腰酸背痛。
合适的作业高度也非常重要,如果作业高度不合适,操作者很快就会感到疲劳.适合的作业高度是:操作者不需要弯腰躬背、双肩放松、体态自然地进行操作。为此,工作台的高度应能根据操作者的身高进行调整,使台面与肘部在同一水平;操作装置、材料、工具等应方便拿取和使用。
(2)坐姿操作。坐姿时下肢处于比较放松的状态,与立姿比较,可以减少能量的消耗,减少疲劳程度。采取坐姿时身体比较稳定,适合于从事精细作业;此外,坐姿状态不需要下肢支撑身体,可以用足或膝进行其他操作,如机动车驾驶。
坐姿作业同样存在一些不利于健康的因素,如坐姿状态下下腹肌松弛,颈椎弯曲较大,脊柱的S形生理弯曲的下部由前凸变为后凹,使身体相应受力部位发生改变,长时间作业可造成损伤;免费资料关注公 众号:安全生产管理;此外,坐姿操作不易改变姿势,用力受限制,工作范围受局限,久坐会导致生理性疲劳。
良好的坐姿是:身体坐直,靠近工作台。因此,工作台和工作椅应设计得使肘部与台面在同一水平,使腰背伸直,双肩放松.对于精密工作,应尽可能设计一些可调节的支撑物或支撑面,用以支撑肘部、前臂或手。还要注意选择便于工作且与工作台的高度相适应的工作椅,椅子的高度可调。要有足够的空间使双腿能自由活动。
2、适宜的操作装置和工具
(1)操作装置的选择。正确选择操作装置的类型,如精密、高速操作的机器用手控装置,操作力较大的机器用脚踏板;准确区别紧急状态和正常状态下使用的操作装置,可用色彩和清晰的标签或防护装置来区分;操作程序应易于理解,要符合习惯,如电气设备的旋钮顺时针转动为“开”,阀门则逆时针转动手柄表示“开”。
操作程序符合人的习惯非常重要.在紧急状态下,人们会按照正常的反应去操作,因此应确保操作方向与人们习惯的方向一致。如果购置的设备是进口的,不符合一般的操作习惯,则应清楚地标明“开”“关”的方向。
(2)工具的选择。操作中经常需要使用的各种工具,如钳子、刀、钻、斧等。工具如果与人的操作及工作对象不相适宜,可能降低工作效率,影响操作人员的健康.选择工具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避免使用较重的工具;在使用钳子等工具时,注意腕关节活动的角度;如果使用过程中需要利用工具的重力(如锤子)。则工具的重心宜远离手部;使用工具时,应使操作者的手和上肢保持自然状态;操作时要容易拿住工具,一般用力大或使用时间长的工具,手握把柄的直径要大一些。工具还应具备外形美观、坚实耐用、使用安全等特点。
此外,需注意的是,必须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质量合格的工具,避免选择和使用质量低劣的工具。在选择工具时,还应该征求操作者的意见。
四、疲劳的缓解
在劳动过程中,当作业能力明显下降时,表明身体已处于疲劳状态。疲劳的程度不同,感觉也就不同,如有人只有轻微的疲倦感,而有的人则会感到筋疲力尽。疲劳经适当休息可消除或减轻。
1、引起作业疲劳的因素
疲劳与很多因素有关:作业强度越大,作业时间越长,人体就会加速疲劳;人在不良作业环境中工作,很快就会进入疲劳状态,如工作场所的高温或低温、照明不足、强烈的噪声等;作业中,如果技术不熟练也容易因过度紧张而导致疲劳;不正确的操作姿势更容易迅速导致局部疲劳。此外,作业者的不良生理、心理素质和精神因素也都容易导致疲劳。同样的作业条件、作业时间,老年工人、女职工就会比青壮年工人更容易出现疲劳;情绪焦虑、不安、有危险感、有过大责任感、对工作缺乏兴趣等都会引起疲劳。
2、疲劳对作业安全的影响
(1)生理疲劳对作业的影响。生理疲劳表现为肌肉酸痛、肌肉活动失调等,对作业安全的影响是:感觉、视觉、听觉机能降低,作业时可能发生错觉;反应迟钝,作业时动作准确性下降;作业时注意力不集中,注意范围变小;思维能力降低,对故障的判断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明显下降。
(2)心理疲劳对作业的影响。心理疲劳表现为无精打采,心情烦躁等,对作业安全的影响是:作业时思维迟缓,懒于思考,忽视作业中的危险因素,这往往是导致伤害事故发生的潜在因素。因此,从事危险性作业时,适当休息,使疲劳消除,恢复精力和体力。
3、防止过度疲劳的措施
首先,要重视心理因素。因为长时间从事单调、乏味、紧张的工作,就会对工作产生“厌倦感”。因此,应根据操作者自身的心理特点,从事与之适合的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使操作者能够心情舒畅地工作。
其次,要改善作业时的姿势和体位,防止个别器官过度紧张。用力要合理,如动作要对称/要有节奏、要自然,尽量借助体重来用力;操作也要合理化,尽量减少多余的动作;生产工具和加工物料要布局合理,以缩短操作行程,减少体能消耗。
再次,改善劳动环境和卫生条件,如改善作业场所的照明条件,消除或降低噪声,材料堆放整齐,保持作业场所空气畅通,使劳动舒适愉快。
最后,注意劳逸结合。在劳动日内,适当安排工间休息;工作之余,合理安排休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