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班组安全管理经验荟萃

  
评论: 更新日期:2025年07月01日

班组安全管理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而最终的目的就是使班组成员在作业过程中能够保证自身、他人、设备等的安全。下面具体介绍一些安全生产先进班组的管理经验。

一、做好人的工作,搞好班组安全生产

班组作为企业各项工作的落脚点,一项被称为安全工作的“前哨”。班组处于生产作业的第一线,班组成员操作设备、使用工器具、接触作业环境,最有可能发生各类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资料表明,班组发生事故的直接原因,人为因素占80%~90%,也就是说人的因素在第一位。因此班组安全工作必须以人为中心,做好人的工作,才能有效控制班组事故的发生。

1、提高班组成员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开展安全培训,使职工掌握并学会运用安全防护技术,是班组安全管理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培训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安全工作重要性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让职工了解安全与生产、安全与质量、安全与效益的关系,让职工明白没有安全,其他一切无从谈起,使职工真正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二是安全卫生基础知识,这是提高职工自我防护能力的重点,内容包括相关工种的安全技术要求、安全操作规程、工器具的正确使用方法、人身伤害与职业危害的预防、事故救急知识、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以及相关的安全管理知识,如安全心理学、危险因素预测预防等,使职工在对安全基础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了解的同时,有侧重地掌握与自己工作相关的内容。三是本企业、车间、班组、岗位的一系列安全规章制度,尤其是本岗位(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这是每天工作都要用的,必须熟练掌握。

一个班组或大或小,其成员或多或少,技能有高有低,班组安全教育必须结合人的特点,有区别、有重点、有针对性滴进行教育,切忌空泛说教。如新工人,他们上岗不久,缺乏经验,好奇心强,需要安排有经验的老职工传帮带,生产操作中时时处处加以指导;而有的职工比较散漫,性格急躁,粗心大意,他们的劳动热情可能比较高,但往往顾前不顾后,冒险蛮干,平时作业中就应当搭配比较谨慎沉着、细心周密的职工与其协作,经常敲敲警钟。安全员是班组安全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工作中要耐心细致,注意工作方法,对违规行为不要横加指责,要心平气和地分析原因,做到以理服人。

2、建立和完善一套规范职工安全行为的规章制度

生产过程中,大多数事故的发生都与人的不安全行为,特别是与人的操作失误直接有关。因此,控制人的不安全因素,规范人的操作行为,是有效防止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规范班组成员的行为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制定安全操作规章,如各工种、各工序的安全操作规程、相关工器具的安全使用方法、防护用品的穿戴和使用规定、设备检修维护保养制度、故障处理程序和措施等,这些办法和规定都是用于规范和指导班组成员在实际操作中如何与设备、物料、环境安全相处的行为准则,制订得越细越好;二是完善考核监督机制。人的行为往往具有随意性,要使各项安全规章制度真正落实到每个职工的行动中,必须有相应的考核监督机制加以约束。企业职能部门和车间制定的一系列制度,如安全奖罚条例、安全检查评比细则、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等,作为企业中通用的考核办法,原则性较强,对班组中大量的具体安全问题往往难以做到细化,缺乏针对性,不易操作。因此,应当在班组建立起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机制,把企业的安全管理目标分解到班组,进行细化量化,根据本班组的实际情况定出明确的考核目标,使班组成员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促进。

3、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作业环境

生产环境的优劣、作业场所的安危,对班组安全生产有着很大的影响。良好的工作环境是确保班组安全作业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应当从改善班组工作环境入手,加大安全保障设施建设和投入力度,这也是贯彻“预防为主”安全生产方针的要求。具体来讲,就是保证设备的安全防护设施完整可靠,场地干净整洁、明亮通风,个人防护用品齐全完好等。

培训教育、规章制度和环境建设三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培训教育提高人的内在安全素质,环境建设是人的外在安全保障。内在安全素质的提高可以唤起对外部环境的重要和要求,外部环境的建设反过来保证内在因素得以充分发挥,而培训教育和环境建设二者都必须靠规章制度加以规范和保证。

二、班组的动态安全管理

所谓动态安全管理,是指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对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作业过程进行安全跟踪、预测控制,使安全生产在每时、每班、每个环节都得到保证。对于班组来说,动态安全管理要做好如下5个控制:

1、制度控制:

班组动态管理必须有一套严密完备的规章制度作保证。事故多发的原因之一在于现行规章制度不完善、不健全。班组动态安全管理就要在不断完善和充实规章制度上下功夫,建立一套符合本班组特点的安全规章制度。执行制度要严在贯彻落实上,严在事故发生前。

2、作业控制

因为大量的事故发生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和生产作业现场,所以,作业控制是班组动态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作业控制就是经常分析生产工序中存在的危险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控制对策,按班、按日检查安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作业控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依据生产作业中的不安全因素和信息反馈情况,把安全检查的对象加以分析,将大系统分解成若干子系统,确定安全检查项目,再把检查项目编制成安全检查表,每班对照检查。力争做到检查项目全,工作有条理,问题责任明,整改落实快,从而达到安全作业的目的。

3、重点控制

安全防范的重点就是设备危险部位、有毒有害作业场所、易燃易爆生产场所、交叉作业场所、高处作业场所、特种作业场所等。对于重点场所,要做到重点控制;重要部位必须配备各种醒目的安全标志,做到“有洞必有盖、有边必有栏、有空必有网、有线必有杆”。

4、跟踪控制

最简便适用的方法就是实行安全作业票证制度,做到分工制度化、作业程序化、管理标准化,实现集约和精细管理。对事故苗头狠抓不放,制定控制对策,跟踪控制。

5、群防控制

班组动态安全管理是一种群体行为,只靠班组长和安全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采取专业管理和群众自主管理相结合的方法,特别是要注意发挥岗位工人的积极性。只有班组全员行动起来,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努力做到个人无违章、岗位无隐患、班组无事故、过程无危险,才能实现班组的安全生产。

总之,班组安全管理是个动态过程。事故的突发性、隐蔽性和多维性,决定了生产过程的系统性、动态性、群众性,只要班组把动态安全管理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坚持以上5个控制,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用唯物辩证法指导班组安全工作

班组安全工作是整个企业安全工作的基础。在班组建设中,安全工作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如果只凭经验工作,难免顾此失彼,漏洞百出。运用唯物辩证法指导班组安全工作,处理好各种关系,对班组安全工作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1、处理好全局与重点的关系

班组工作任务繁多,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班组长和安全员必须胸有全局,才能遇事不慌;同时,要在把握工作全局的前提下突出重点,区别主次先后,集中力量做好重点工作,以此使整个工作有步骤、有次序地进行。班组的工作包括班组全年的生产任务、完成指标、思想建设、劳动纪律、工器具状况、安全工作等,而班组的重点工作就是安全生产,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把它摆在突出的位置上。

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就必须处理好全局工作和重点工作的关系。当安全工作与生产、效益、进度发生矛盾时,要首先服从于安全。因此,在制订全年工作计划时,首先要制订出全年的安全技术措施和反事故演练计划,并通过开展安全风险抵押活动,使每个职工都对班组安全生产有责任感。以安全生产为重点,还应表现在将日常工作落实在安全措施上,每日都要明确班组当日的工作和安全注意事项。只有把安全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落实到每日每件工作上,才能称得上真正地突出了重点工作。

2、处理好“硬管理”和“软管理”的关系

“硬管理”是指上级颁发的有关班组建设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然而任何制度措施都要靠人去执行,要把制度、措施落到实处,还应该进行思想教育,这就是“软管理”。对待职工,不但要严格管理,还要像手足之情一样去关怀他们,用同胞之爱去亲近他们,对他们要有爱心,生活上要有细心,工作上要有诚心。对有缺点的职工,更要去接近他们,信任他们,帮助他们。这种“软管理”更能有效地影响职工的行为,促进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

安全工作的软管理,主要体现在安全思想教育上,其目的是提高职工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具体做法是:坚持过好每周的安全日活动查事故隐患,做到警钟长鸣;坚持开好班前会和班后会,每天上岗前的第一件事是召开班前会,班组长讲清当日的生产任务,组织职工根据自己的作业分工找出作业中的危险点,,制定防范措施;每天工作的最后一件事是召开班后会,班组长做工作小结,对表现突出的人加以表扬;坚持开展谈心、交心活动,以情感人,这是解开职工思想扣子的钥匙,是进行感情沟通的好方法。

3、处理好群体和个人的关系

班组是一个群体,由每个班组成员组成,班组长既是其中一员,同时又是这一群体之长。要处理好群体和个人的关系,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必须职责到位。班组长是班组安全第一责任人,就应该恪尽职守,时时刻刻想着安全,遇事敢抓敢管,勇于负责。而且班组长抓安全工作要做到“五勤”,即脑要勤——多想,想细,想全;眼要勤——多看,看到,看准;嘴要勤——多说,说到,说透;手要勤——多干,指到,点到;腿要勤——多跑,勤跑,走到。二是发动群众参与安全管理。“安全生产,人人有责”,要抓好班组的安全工作,只靠班组长一人是不行的,必须发动群众的,特别是要发挥安全员、技术员、工会小组劳动保护检查员的骨干作用。三是班组长要以身作则,用模范行动去影响大家。要求班组成员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班组成员遵守的,自己首先遵守。

四、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加强班组安全管理

由于生产过程中不安全因素多,安全工作难度大,因此,必须不断改进安全管理方法,加强班组基础工作。

1、完善规章制度,实现安全管理标准化

班组应根据生产特点、工艺参数和职工的工作经验,建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完善安全规程和标准,健全台账、报表,使每项工作有人负责,职责分明;做到工作有标准,成绩有考核。在完善各项制度、规程和标准时,力求做到“五化”。

(1)安全生产制度化。即对操作人员有“安全操作规程”的具体要求;对工艺、设备有安全技术管理的具体标准;对日常管理,如人员劳动管理、动火管理、消防器材管理、安全教育、安全检查等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对设备运行中可能发生的意外事故和异常现象,有详细的处理程序和方法。

(2)安全检查数据化。坚持定时定点进行安全检查,每次检查都要求有详细的记录,用数据说话。在对这些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排查隐患,采取对策,实施整改。

(3)安全部位图表化。把设备的要害部位和危险点用工艺流程图的形式绘制出来,使操作人员熟悉它们的准确位置,知道各个部位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同时,用一览表的形式,将安全点的维护保养要求、检查实施标准以及发生异常时的症状、原因、处理方法等一一列出,发给每个操作人员,让他们熟悉和掌握。

(4)处理隐患程序化。为了稳妥地排除隐患,可制定出隐患处理程序:发现隐患    向车间报告情况     组织本班组人员进行处理(包括分析原因    制定措施    办签证手续,即排除隐患,检验合格后,由车间主任或班组长签字)    处理完毕后填写交接班日记,交代处理情况及遗留问题

向车间汇报处理情况。按这一程序处理隐患,不仅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了处理者的责任

心,而且一旦发现处理不当,也容易找出原因,迅速采取对策,进行补救。

(5)原始记录规范化。班组各个岗位的操作记录和交接班日记,不仅要明确应记录的内容,而且还要规定填写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即及时、准确、完整、清洁。及时,就是按规定的时间进行记录;准确,就是要求记录可靠;完整,就是要求项目齐全,能反映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清洁,就是要求书写规范,字迹清楚,干净整洁。只有按照上述基本要求认真填写操作记录和交接班日记,才能实现为设备安全运行提供宝贵的原始资料。

2、加强事故预防,实现安全管理科学化

生产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不外乎人、机、物、环。根据生产特点,抓住“两个时期”“三个环节”“四种人”进行安全预防,有针对性地制定对策,可有效地预防事故的发生。

所谓“两个时期”,是指外界干扰和工艺波动时期,往往引起装置系统波动,对安全生产造成严重威胁。针对“两个时期”具有突发性、偶然性的特点,可以开展事故预想活动和反事故演习,增强班组成员防范事故的应变能力。每日一上岗,班组长和安全员就应召集班组成员,预想当日可能会发生的事故以及应采取的防范、补救措施,并将责任落实到人。每年还应定期开展反事故演习,使操作人员掌握事故应急处理技能,在事故初发时,能利用仪表反应的时间差,迅速调整设备的运行状况,有效地防止事故的发生。

所谓“三个环节”,是指零点班、开停车、设备检修。零点班时,操作人员精力不足,动作迟钝;开停车和设备检修时,流动作业点多、作业工种多、交叉作业多,稍有疏忽,就容易发生人身、设备事故。针对这三个环节的特点,可以开展“零点班操作能手”竞赛,促使工人精心操作,避免失误;制定严密的开停车和设备检修安全管理方案,指派有经验的工人到现场监视,防范事故;提倡团结互助,相互提醒,以消除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所谓“四种人”,是指新上岗技术不熟练的人、图省事马虎的人、盲目乱动粗心的人、精神状态差的人。这四种人容易出现误操作,若不重点防范,就可能导致事故。因此,对于这四种人,必须因人设防。如对新上岗技术不熟练的人要进行单兵教练,手把手地教,耐心讲解,反复示范;对马虎、粗心的人,要勤嘱咐,勤提醒;对精神不振和易疲劳的人,应细心观察分析,掌握其行为动机和心理状态,找到真正原因,再对症下药。

3、抓好跟踪监测,实现安全管理信息化

很多设备装置运行连续性强、反应快,如工业锅炉、化工行业的反应容器等,因此,对操作者来说,就必须随时监视设备运行中的状态变化,及时搞好安全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及时消除异常现象,稳定运行参数。

要做好安全管理信息化的工作,就需要班组在健全各种记录、台账、报表的同时,建立从个人、班组、车间到厂部的安全信息反馈网络。平时注意对有关的报表、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对现场观察和巡检中发现的事故隐患和苗头,进行详细记录。对收集来的这些定性、定量信息,要随时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找出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并及时向车间和企业报告,限定整改期限。在整改过程中,随时将情况反馈到车间和企业。做到安全信息逐级传递反馈,上下预防,层层查隐患,找对策,堵漏洞。

信息反馈不是一个单一的简单过程,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反复。因此,要注意把反馈、调整贯穿于整个连续的生产过程,加强跟踪监测。一旦获得隐患方面的信息,就及时采取整改措施。如果仍达不到运行控制参数要求,就需要再找原因,修订整改方案,在不断调整的过程中,逐渐趋于完善,直至达到优化的状态。只有当班组成员将收集和输送信息变成一种习惯,把运用反馈方法消除隐患、预防事故作为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职责时,安全管理信息化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