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视屏显示终端作业对136名操作人员眼睛影响的调查

  
评论: 更新日期:2008年10月08日

  (作者 王淑梅)目前,据现有资料表明,视屏显示终端(VDT)的操作,可引起许多器官的损害和功能的影响,如眼睛、皮肤、骨骼肌、神经行为等。眼睛的影响,是其中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近年来虽屡见报道,但对眼睛的影响没有1个系统完整的阐述。尤期VDT操作能否引起视力下降和晶状体的改变现在尚有争议。为此,我们选择部分VDT操作人员进行了眼睛影响因素的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观察组为某大学从事VDT作业3a以上的人员136名(男94人,女42人),对照组为不接触VDT作业的人员109人(男63人,女46人)。两组人员年龄、文化程度和经济条件均衡可比,要求两组人员均不能有慢性疾病史,无明显的眼睛器质性病变。

1.2 方法

1.2.1 环境监测 对两组人员的作业环境进行的监测。

1.2.2 眼睛检查 请兵器工业部五二一医院眼科医生进行检查。主要包括:自觉症状、视

力症状、视功能、闪烁融合频率(CFF)、晶体和眼底。

1.2.2.1 自觉症状检查 包括眼疼、眼胀、畏光、流泪、眼困、充血、眼睑颤动、干燥感、重影、幂视、色视、视物不清、头痛。采取询问填表的方式,作业人员并作了班前后自身对照。

1.2.2.2 视功能的检查 视功能检查包括视力和色觉,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视力,并对87名VDT作业人员作了班前班后的对照,常规检查辨色力。

1.2.2.3 闪烁融合频率检查 用SP-Ⅱ型闪光融合频率计,对93名观察组人员作了班前班后的对照检查。

1.2.2.4 晶状体和眼底的检查 在暗室、小瞳孔条件下进行。使用仪器为LDX-Ⅰ型裂隙检眼镜。

1.3 统计分析 调查结果采用SPSS for windows10.0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自身对照

2.1.1 自觉症状 除流泪、充血、复视3个症状班后和班前差异无显著性外,其余10个项目班后发生率显著高于班前,结果见表1。

  表1 VDP作业人员136人班前和班后的自觉症状出现率(%)

  

2.1.2 视力和闪烁融合频率 视力班后低于班前,班前为0.78,班后为0.74。闪烁融合频率18~35岁年龄组班后低于班前,其他年龄组差异均未见显著性。

  表2 VDT作业人员各年龄组闪烁融合频率(S)班前班后比较

  

2.2 组间对照 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自觉症状发生率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闪光融合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视力、色觉、晶体、眼底检查差异均未发现显著性,结果见表3、表4。

  表3 两组闪烁融合频率和视力检查结果

  

  表4 两组自觉症状和眼睛检查异常发生率(%)

  

3 讨论

  从主观症状的结果看,VDT作业人员眼部自觉症状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班后显著高于班前,这说明,VDT作业能够引起眼睛一系列刺激的疲劳症状、这些眼部症状的发生,其主要原因是操作人员眼睛每天在光屏、文件和健盘之间作快速移动,连续作业,眼睛肌肉产生疲劳,晶体调节能力降低,加上光线对眼睛的直接刺激,产生眼疼,眼胀一系列症状,导致视力模糊、视物不清、重影,任道等认为还可引起继发性头痛。其次,操作人员的体位,精神状况和环境因素可能也是引起这些症状的原因。

  VDT工作人员的视力班后比班前明显降低,与眼睛的持续紧张有关。工作人员眼睛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晶体发生改变,引起短暂性近视。观察组和对照组相比,视力之间差异无显著性,从这个结果来看,本调查视屏显示终端作业尚未引起视力的持续性影响。

  接触组闪烁融合频明显低于对照组。这表明,长期从事视屏显示终端操作,可引起视觉反应能力的下降,即视疲劳。在班前班后的对照中,18~25岁年龄组出现差异,这与学校的情况有关。25岁以上的大部分是教职工,他们每天平均上机时间在2~3h之间,而18~25岁年龄组大部分是学生,他们每天上要平均在4h以上,说明较短时间里VDT操作也可引起视觉疲劳的发生,但那种接触必须大于一定的时间。

  晶体改变检出观察组虽高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本次调查中发现晶状体改变主要发生在核部正后囊部,表现为点片状混沌,未见明显白内障病例。本次调查发现,VDT作业环境X-ray均值为0.16mR/h,对照组作业环境未检出,虽然未超出正常范围值。但X线能否引起晶状体的损害,本次调查未能定访。

4 小结

  本调查结果表明:①VDT操作可引起一系列眼睛自觉症状,发生原因为工作人员每天眼睛在荧屏、文件和键盘之间的快速移动。②VDT作业可引起暂时性近视,与持续紧张有关。③长时间VDT作业可引起视疲劳。④未发现VDT作业可引起特殊的眼底、晶体改变和色觉异常。

  建议对VDT工作人员应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如工间休息,做保健操,视屏前配备防护罩,保持良好坐姿等。

       信息来源:《职业与健康》2004年10月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