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秋天,我们健康走过

  
评论: 更新日期:2019年10月12日

 谈到秋季养身保健,甘肃省名老中医、中医内科主任医师廖志峰引用了一段《黄帝内经》进行阐述:“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为,故能形与神俱。”从秋季的气候特点来看,由热转寒,人体的生理活动,随“长夏”到“秋收”而相应改变。因此,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也就是说,秋天养生一定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廖志峰大夫从饮食、起居和健身运动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指导性意见。

  由于从炎夏转入凉秋,人体常常觉得比较舒服,“闺夏”而致的身体消瘦也渐渐地恢复,胃口和精神的转好,使秋季成了一个最佳的进补季节。在进补过程中要“平补”,这是源于中医所说的“四季四补”,即春季“升补”,夏季“清补”,秋季“平补”,冬季“温补”。“平补”是根据秋季气候凉爽,阴阳相对平衡而提出的一种进补法则,就是选用寒温之性不明显的平性滋补品。如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等都是平补之品。

  另外,秋天是瓜果成熟的季节,瓜果品种繁多,每餐进食宜简不宜繁,如果吃的食物品种繁多,则不易消化,容易导致胃病。在秋季,宜多食温食,少食寒凉之物,以保护颐养胃气。如过食寒凉之品或生冷、不洁瓜果,会导致温热内蕴,毒滞体内,引起腹泻、痢疾等,故有“秋瓜坏”之民谚,老人、儿童及体弱者尤要注意。

  早睡早起保证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廖志峰介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这样,以利收敛神气,使肺气不受秋燥的损害,从而保持肺的清肃功能,成人应保证足够的睡眠。

  秋风瑟瑟,黄叶凋落,常会使人感到凄凉,低落的情绪,会导致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廖志峰指出,这个时候人必须及时调整心态,振奋精神,培养乐观的情绪,收敛神气清静养神。保持精神上的安宁,只有这样才能减缓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风肃杀,天气渐凉,这时要加强防寒锻炼,秋季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为冬季抵御寒冷和各种秋冬换季时容易侵扰我们的疾病积蓄力量。在秋季应注意提高热量的消耗,有计划地增加运动,多爬山、散步,既可心情舒畅,又能增加活动量,达到减肥的目的。廖志峰指出,秋季运动要因人而异,量力而行,锻炼的目的在于增强体质,防治疾病。因此,在运动种类上就应结合个体情况有所选择,不能盲目进行,否则有害无益。

  入秋以来,省人民医院的门诊因胃疼前来就诊的患者明显增加。消化科副主任医师马欣说,每年秋季一到,由于天气变化受冷引起胃局部痉挛的患者就会增加。

  马主任介绍,秋季是寒暑交替的季节,由于气候干燥,冷暖多变,人体一时难以适应,极易发生疾病或引起旧病复发,其中消化道疾病就是秋季最容易患的病。一些原来患有消化道溃疡的病人容易引起消化道出血,急性胃炎的患病率也有所增加,秋季要特别注意。平常在饮食上要有所选择,禁食辛辣的刺激性食品。秋季瓜果很多,但是有肠胃疾病的患者要尽量少吃,注意局部保养,防止腹部受凉,夜间要盖好被子。

  对于一般人群,由于秋季天气凉爽,人的食欲增加,有的人就暴饮暴食,致使胃肠负担加重,功能紊乱,所以到了秋季也要注意控制饮食,忌食生冷食物,以免引起胃肠道急性炎症。此外,秋季多见腹泻,尤为儿童患病居多,多由一种轮状病毒感染所致,症状表现为肚子疼,一天腹泻达十余次。马主任建议对秋季腹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发现,要尽快到医院就诊,不要随便买抗生素类药品服用,以免延误治疗。

  此外,对于有慢性胃病的患者,马主任主张在秋季进行调养,因为经过一个夏天,胃经受了生、冷、辛辣、饮食不规律等各种刺激,急需在秋季调理。马主任建议首先应该规律进餐,做到定时定量;其次可以多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特别是老年人饮食不宜太油腻,饮食中可以增加一些如生姜等暖胃食料,老年人要在秋季对生冷食品忌口,少饮酒;再次可以每晚睡觉之前,将热水袋等暖胃物品放在胃部10分钟—20分钟,通过保温理疗来预防胃病复发和加重。其实说到在秋季调养一些慢性病,马主任认为食疗是最好、最安全的办法,如果长期坚持下来,就会感受到明显的效果。

  除了消化道疾病,感冒也“不得不防”,秋天早、中、晚及室内外温差较大,呼吸道黏膜不断受到刺激,抵抗力减弱,给病原微生物提供了可乘之机,是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病的高发季节,患有慢性气管炎和哮喘的病人,症状往往也会加重。应该注意随温度变化选择衣物;增加户外活动,增强体质,保持工作环境的良好通风,尽量避免出入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减少在外就餐;要适当多饮水,多吃水果,增强机体代谢;经常使用冷水洗脸洗鼻,也有助于感冒的预防;儿童抵抗力弱,要注意护理,在早晚间要注意保暖,及时添加衣物,平时要注意饮食卫生,在干燥的天气里让孩子多喝水,保持呼吸道的湿润。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