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大安全源自小变化

作者:徐小峰  来源:中国石油报 
评论: 更新日期:2016年11月29日

每个企业都有一个“安全梦”——零事故。将事故发生率降至最低,是企业安全工作孜孜以求的目标。人是企业生产的主体,也是事故发生的载体。只有增强人的安全意识,才能从根本上预防事故发生。

  壳牌是HSE体系的先行者,在安全工作中,经历了从“制度管人”到“员工自我约束”的过程。本期《它山之石》介绍HSE壳牌模式,以期对您有所借鉴。

  壳牌陕西长北天然气项目中方HSE组长陈杰,至今还记得“削铅笔”的故事。

  陈杰刚到项目时,曾见到一名新入职员工削铅笔,把手指割了道口子。这名新员工的主管领导让他写一份事故分析报告,查找原因,提出措施,以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陈杰当时觉得小题大做,可现在早已改变了看法:“改善每个细节,正是壳牌构筑大安全的基石。”

  然而,要在壳牌全球化的庞大业务格局下,消除所有或大或小的隐患,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壳牌已经找到了正确的方法:无论制度还是文化建设,壳牌都在激励并且帮助全体员工甚至承包商,而非仅仅是领导和HSE专业人员,养成安全的意识和能力,担当安全工作的主角。

  近年来,壳牌安全业绩取得明显进步,事故死亡人数已由2003年的45人下降至2012年的8人。不过,壳牌始终警醒,死亡就算只有一例都是多的。它坚信:如果每名员工都能自觉地追求安全,“零事故”(Goal Zero)的愿景总有一天会变成现实。

  从制度到文化:消除事故藏匿死角

  1995年正式出版HSE管理体系

  意识到安全更需要依赖个体行为

  上世纪80年代末,石油工业界发生的几起重大事故,直接促成“安全管理体系”概念的诞生。在对英国北海帕玻尔·阿尔法平台爆炸事故的调查中,人们发现这起导致167人丧生的惨痛悲剧,起因竟是交接班时的疏漏——日班人员拆除了备用凝析油注入泵卸油管线上的安全阀,夜班人员却懵然不知,也没有严格执行作业许可制度,事故由此变得不可挽回。

  从那时起,各石油公司便清醒地认识到,仅仅关注设备和技术安全是不够的,必须系统地建设管理制度,从而规范每项生产行为,清除事故可能藏匿的死角。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壳牌当仁不让地走在了行业的前头。

  其实,早在1985年,壳牌就提出了“强化安全管理”(Enhanced Safety Management)的构想和方法。随后几年,壳牌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安全管理体系。1991年,壳牌创造性地提出HSE概念。1995年,壳牌正式出版自己的HSE管理体系,成为这一体系的先行者。

  壳牌中国勘探与生产公司安全/环保/社会业绩总经理韩达伟(David Harm),喜欢用“拼图”的比喻来描述壳牌在完善体系方面持续不懈的努力。他说,现有制度总有考虑不全的地方,实际情况的变化也会对制度提出修正的要求,因此,体系建设不可能一劳永逸。“我们始终在寻找那些缺失的碎片,使整幅拼图更完美。”

  进入新世纪,壳牌安全工作的重心再次发生变化。2006年,壳牌事故死亡人数达到37人。其中,3/4的死亡发生在远离工作地点的地方,要么是交通事故,要么是绑架和致命袭击。集团很少能管控到这些地方,安全更多地需要依赖个体行为。壳牌自省:“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错?”

  “我们的文化存在弱点!”时任壳牌HSSE副总裁的Kieron McFadyen给出的回答引人深思。安全归根结底与人的行为紧密相关,只有改变人的意识和行为,才能规避“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实现从根本上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

  从遵守到干预:违章就意味着离开

  简化规则方便员工理解遵守

  查明事故原因避免再次发生

  安全制度是什么?它们不是案头的摆设,而是必须严格执行的铁律。壳牌在这一点上从来不讲情面,任何人如果选择违反规则,那就意味着选择离开壳牌。

  前不久,长北项目上的一名员工在高空作业时没有系安全带,整个区域施工都被叫停,这名员工也被辞退。陈杰介绍说,“12条救命规则”是壳牌的底线,平时普通违规还有两次改正机会,但如果是在高风险作业环节犯错,那么一次机会都没有。

  考虑到“大部头”的体系文件一线员工难以消化,壳牌坚持“简单才有效”的原则,不断简化规则以方便员工理解和遵守。长北项目HSE管理体系共有11大类60多个程序文件。以场地守则为例,多个程序文件都有涉及,零散而烦琐。项目部就将这些守则简化成11条,每条就1句话,如“正确地使用工具”等,记忆和操作都不费吹灰之力。

  研究表明,90%的安全事故与工作时的违章有关,而70%的死亡事故发生时都有同事在场。为此,壳牌不仅要求全体员工遵守制度,而且赋予他们权力——积极干预他人的不安全行为,这种干预完全不受职级限制。

  近期,壳牌上游国际业务部总裁安迪·布朗(Andy Brown)访问四川项目时,将自己的私人手机号码告知员工和承包商,鼓励他们发现不安全事项时直接向他汇报。而在长北项目,干预的例子也随处可见。曾有一位穿着高跟鞋的女士想要参观井场,被操作人员毅然挡在场外。尽管她来自政府部门,但操作人员判断的准则只有一条:高跟鞋跟地面摩擦容易产生火花,不符合安全规定。

  “安全是首要任务。”秉持这样的理念,壳牌对待事故一点都不“讳疾忌医”,相反,还将未遂事故都当成已发生事故认真对待。壳牌要求员工无论事故大小都必须上报,就连电缆盒盖板被风吹掉这些事情都不能遗漏。但壳牌掌握事故,重点不在追究责任,而在查明事故的真实原因,避免日后“被同样的石头再绊倒一次”。

  从受教到教人:自觉树立责任意识

  将安全还原为个体生命和家庭幸福

  让员工走上讲台教别人什么是安全

  在壳牌卡塔尔珍珠天然气项目施工现场,工人们会定期停下手中的活儿。干什么?观看项目方精心准备的“工业戏剧”(Industrial Theatre)。

  比如,烈阳下,一个假人从12米高的脚手架上跌落,假人撞击地面的声音被音响放大,令人惊心动魄,围观的工人都倒吸了口冷气。尽管这些工人分别来自印度、泰国等60多个国家,彼此语言不通,但这一刻,所有人都再清楚不过地懂得了高空作业不系安全带的严重后果。

  韩达伟觉得,改变人的意识如同搬运巨石,比制度建设难上百倍千倍。因此,壳牌从来不认为生硬的理念灌输能够起作用,而是创造性地提出“心与意”(Hearts&Minds)计划。这个计划站在员工的角度,将安全还原为个体生命和家庭幸福,在持续的沟通交流中,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

  除工业戏剧外,壳牌还探索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心与意”计划。在中国,壳牌正加快推进“飞龙征程”,包括一系列互动性非常强的安全培训。韩达伟说,培训的最好效果,就是学员走上讲台,教别人什么是安全,怎样才能实现安全。

  今年6月,在长北项目“安全日”活动上,员工们收到了特别的扑克牌。每张扑克牌都写着与日常生产安全紧密相关的情景题,例如“电工作业时没有穿胶鞋合适吗?”“开车时我将速度提高到100迈合适吗?”……员工们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且分享相关经历,在热烈的讨论中形成了对安全的共识。整个过程远远超出原定时长。

  看到员工身上日渐增强的主体性,陈杰格外高兴。在传统安全管理中,员工就像陀螺,外力抽一下转一圈。可现在,员工就像发动机,逐渐树立起责任意识和“屏障思维”(Barrier Thinking),安全渐成由内而外的自觉追求,一道道坚实的屏障正在事故面前崛起。

  无论“搬运巨石”多么困难,很可能刚抬起一些又会砸回去,但壳牌坚信已找对了方向,因此不介意做“愚公”,并下定了移山的决心。

  【管理图表】

 壳牌:大安全源自小变化
  三要素事故管理 
 壳牌:大安全源自小变化2
  零事故的历程

壳牌:大安全源自小变化3
 

  【安全关键词】

  HSE和HSSE

  HSE是健康(Health)、安全(Safety)和环境(Environment)的缩写。1991年,壳牌首创这个概念,并于1995年出版了自己的HSE管理体系。随后,壳牌又把这一体系完善成HSSE管理体系,即是对健康(Health)、安全(Safety)、安保(Security)和环境(Environment)的系统管理方案。

  HSE黄金规则

  你和我都要遵守法律法规、标准和管理程序;干预不安全或者不合规的状况;尊重我们周边的人和环境。

  安全领导力

  具有HSSE风险意识;通过可衡量的行动,展现可视和有感的HSSE领导力;通过有效的HSSE管理,来激励、培养员工,并提升员工的能力;对个人的HSSE行为和表现承担责任;与利益相关方就HSSE进行沟通交流。

  危害及影响管理过程(HEMP)

  HEMP是壳牌用来识别、评估和管理危害的方法,逻辑上分为识别、评估、控制和恢复四个阶段。识别阶段关注人员、环境和资产等暴露在哪些潜在危害之中。评估阶段关注原因和后果是什么,有多大可能失去控制及风险是否最小,合理可行。控制阶段关注原因是否可以消除,需要什么控制措施及这些措施效果如何。恢复阶段关注是否需要补救措施,补救能力是否足够。

  【管理故事】

  开创俄罗斯先例的“安全带运动”

  道路安全,是壳牌安全管理的重点。壳牌员工和承包商为运输燃料和其他产品,每年都要行驶超过11亿公里,也就是说,相当于每天绕地球赤道75圈。马路上随时冲出的一只小狗,都可能酿成严重的事故。

  2004年,在俄罗斯萨哈林天然气项目中,壳牌敏感地意识到,员工们正面临极大的道路安全风险。当时,岛上的交通事故死亡率比英国整整高出10倍。部分是因为极寒天气和恶劣路况,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岛上居民不良的驾驶习惯。他们很少有人系安全带,酒后驾车也非常普遍,危险驾驶行为被认为是正常的。

  为改变这种境况,壳牌连同它参股的萨哈林能源公司,迅速与当地政府及全球道路安全合作伙伴合作,开展了覆盖广泛的道路安全项目。这个项目不仅囊括工人,而且囊括更广大的萨哈林社区居民,通过改变居民的驾驶习惯,为他们谋取长远福祉。

  这些项目中,以开创俄罗斯先例的“安全带运动”最为著名。一份壳牌制作的海报上,一个漂亮的小姑娘被安置在安全的儿童汽车座椅里。借助这些途径,壳牌宣传使用安全带、儿童汽车座椅等的重要性。针对不系安全带等违章行为,当地警察也更加严格地执法,2006年开具的罚单比前一年多8倍。

  时任萨哈林能源公司环境总监的艾琳娜·沃隆特索娃,就是这次运动的受益者。她在前往萨哈林岛北端时遭遇车祸,车体前部被撞得像风琴的褶皱。但她和另两名乘客听从司机建议,系好了安全带,都活了下来。

  文化和法律上的“软硬兼施”,给萨哈林的道路安全带来巨大变化。2006年,项目员工交通事故受伤率比2004年下降了70%,并且这种改善还在持续。2011年,萨哈林岛交通事故发生率同比下降9.4%。

  为更好地改善道路安全,壳牌不断创新方法,并且付出了艰巨的努力。萨哈林项目的实践仅仅是一个缩影。也正因如此,今年5月,当壳牌获得迈克尔·肯特亲王国际道路安全奖时,大家都觉得实至名归。(顾虹)

  【专家视点】

  侥幸心理是HSE工作大敌

  余乐安 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国外石油石化企业HSE管理体系先后经历了壳牌、BP和杜邦等几个阶段。其中,壳牌凭借“文化阶梯”“心与意”的发展计划及在废弃物管理方面采取的分级政策,成为当时国外HSE管理体系的发起者。

  1997年,HSE管理体系进入中国,对国内企业管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由于国内外在HSE管理体系上存在一定差异,造成HSE管理在我国企业实施存在一些问题。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企业在HSE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并不算少,而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无法让员工真正认识到HSE的重要性,员工无法自动自觉地遵守HSE,经常存有侥幸心理。

  侥幸心理是HSE工作的大敌,要解决很不容易。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企业要强化全体员工的HSE意识,切实提高每位员工对HSE工作的认识。牢固树立HSE是事关企业效益和人命的大事,要以“99加1等于0”的理念做好HSE工作。只有在每位员工思想深处牢固树立“生产再重重不过安全,金钱再贵贵不过生命”的观念,才能从思想上、行动上杜绝侥幸心理,从而杜绝违规行为。在具体操作上,可采用多种形式的HSE活动,例如,定期观看HSE相关的电影、话剧,定期组织有奖竞猜、 “每月安全日”等多种多样的HSE活动,强化员工的HSE理念,让HSE理念深入员工心中。

  其次,要对HSE工作做长期细致的检查。作为企业的“一把手工程”,企业在建立好HSE相关制度的同时,要做好日常安全检查工作,严格规章制度,规范员工安全行为,对事故和事故隐患坚决做到原因清、责任明、整改到位。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教育,抓好各项规章制度的认真落实。制定防范事故重复发生的措施,是解决侥幸心理的关键因素。

  最后,要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提高员工业务技能。这是解决侥幸违规的根本措施。在员工技能培训时,除了教其应当掌握的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外,还应当根据员工工种特点进行事故危害和风险分析培训。这将有助于员工识别设备或周围环境中许多潜在的硬件、软件故障和人员失误。

  【管理工具】

 壳牌:大安全源自小变化

  HSE管理体系

  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简称为HSE管理体系,或简单地用HSE MS(Health Safety and Environment Management System)表示。

  HSE管理体系运行可以概括为管理理念、执行力、技术手段和外部环境四方面的问题(如左图所示)。管理理念是基础和指导理论,执行力是推动HSE运行的动力,技术手段是HSE运行的技术保障,三者均属于组织内部因素,外部环境是外因,促进或阻碍HSE的运行。这四方面因素协调一致,才能使体系处于积极运行状态。

  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的概念最先由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于1986年针对核电站的安全问题提出。1991年出版的(INSAG-4)报告——《安全文化》给出了安全文化的定义,即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

  安全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需要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企业全员的具体工作中,通过培育出员工共同认可的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规范,在企业内部营造自我约束、自主管理和团队管理的安全文化氛围,最终实现持续改善安全业绩、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目标。

  制度化管理

  制度化管理是企业成长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是企业实现法治的具体表现。

  这种管理方式以制度为标准,把制度看成企业的法津。员工进入企业后,先进行企业制度方面的教育,让员工充分了解企业的要求,员工学好制度后就必须严格执行。在平时工作中,企业处处以制度为准绳,企业管理者几乎相当于企业的执法人员,时不时地以制度衡量员工的一举一动。当员工的举动违犯企业制度后,企业将按照制度约定对员工进行处罚。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