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安全标准化规范

  
评论: 更新日期:2013年12月31日
安全培训教育包括行业主管部门组织的从业资格培训和本企业组织的岗前安全生产教育与日常培训教育三种。
    62从业资格培训
    从事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的管理人员、驾驶员、押运员和装卸管理人员应按照《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规定》的要求,参加从业资格考试,经交通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取得从业资格证。
    63岗前培训
    63.1企业对于新进员工、转岗员工,需经过岗前培训,并经考核合格,方可上岗工作。
    63.2岗前培训的主要内容:
    (1)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国家与行业标准,危险货物运输安全规章制度;
    (2)劳动安全卫生的法律、法规,劳动安全卫生基本知识,劳动防护和职业病预防基本知识,个人防护用品、防护器具和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
    (3)职业道德教育;
    (4)本企业运输生产特点,企业规章制度以及安全注意事项;
    (5)事故案例及预防措施,应急设施与设备操作使用的基本知识;
    (6)岗位责任制、岗位安全技术规程、操作规程。
6.4日常培训教育
6.4.1日常培训与教育实行专门培训、集中培训和业余教育相结合的方式。
6.4.2日常培训教育的主要内容:
(1)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2)危险货物的分类及主要品名;
(3)危险货物的一般物理、化学特性;
(4)危险货物包装标志、车辆标志及使用方法;
(5)危险货物运输车辆、设备及其附属装置的技术要求与检验方法;
(6)日常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7)危险货物运输事故案例分析。
6.5培训教育管理
6、5、1企业应健全安全培训教育制度,定期组织培训教育,建立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档案,保证安全培训教育所需人员、资金和设施。   
6、5、2企业应依据国家、地方及行业的规定和岗位需要,
制定适宜的安全培训教育目标和要求。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和培训目标,不断完善安全培训教育计划。
6、5、3企业对驾驶员、押运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每月不少于2次。
6、5、4安全培训教育的责任人应严格按照培训计划实施培训教育,做好安全培训教育记录。
6、5、5安全培训教育计划变更时,应记录变更情况。
6、5、6定期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
7.车辆和设施设备管理
7.1车辆管理
7.1.1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应依法取得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证》。
7.1.2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应按照《道路运输危险货物车辆标志》(GB13392)的要求,悬挂危险品运输标志。
7.1.3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车辆管理的规定,定期维护、检测、使用和管理,确保车辆技术状况良好。
7.1.4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应当参加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组织的年度审验。
7.1.5禁止使用报废的、擅自改装的、检测不合格的、车辆技术状况达不到一级的和其它不符合国家规定的车辆从事道路危险货物运输。
除铰接列车、具有特殊装置的大型物件运输专用车辆外,严禁使用货车列车从事危险货物运输;倾卸式车辆只能运输散装硫磺、萘饼、粗葸、煤焦沥青危险货物。
禁止使用移动罐体(罐式集装除外)从事危险货物运输。
7.1.6专用车辆应当到具备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维修条件的整车维修企业进行维护和修理。
7.1.7罐式专用车辆的罐体应符合《钢制压力容器》(GB150)、《汽车运输液体危险货物常压容器(罐体)通用技术条件》(GB18564)等国家标准规定的技术条件。罐式专用车辆应依法取得质检部门检测合格证明并在罐体检验合格的有效期内承运危险货物。
7.2设施、设备管理
7.2.1企业应有符合安全规定并与经营范围、规模相适应的停车场地。7.2.2用于装卸危险货物的机械及工属具的技术状况应当符合行业标准《汽车运输危险货物规则》JT61 7规定的要求。
7.2.3企业应设立GPS卫星定位系统监控平台,对车辆实行2 4小时监控,加强对车辆的动态管理。
8.安全会议、安全检查与隐患整改
8、1安全会议制度
8、1、1危险货物运输企业安全管理领导机构会议每季度召开1次以上,安全工作例会每月召开1次以上,遇有特殊情况随时召开。
8、l、2以安全教育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驾驶员、押运员安全培训教育会议每月至少召开2次。
8.2安全检查
8.2.1企业应建立安全检查制度,定期进行检查、考核,保证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的实现,保证安全标准化的有效实施。
安全检查的主要任务是查找不安全因素,提出消除或控制不安全因素的方法、措施。
企业的安全检查应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内容和具体计划。
各种安全检查均应编制相应的《安全检查记录》。
8.2.2安全检查形式与内容
企业应根据安全检查计划,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综合检查、专项检查、季节性检查和日常检查。
(1)综合检查,应对企业各个部位、每台设施设备、车辆运行的每个环节进行全面综合检查。
综合检查应每季度组织一次。
(2)专项检查(包括节假日检查),主要是对运输车辆、设施设备以及防火防爆、防尘防毒等进行检查。
专项检查每月应组织二次。
(3)季节性检查,根据当地的地理和气候特点组织对防火防爆、防雨防洪、防雷电、防暑降温、防风、防滑及防冻保暖工作等,进行预防性季节检查。
季节性检查每年不少于二次。
(4)日常检查分岗位工人检查和管理人员巡回检查。岗位工人上岗应认真履行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进行出车前检查和交接班检查;各级管理人员应在各自的业务范围内进行检查。
各种安全检查应按相应的《安全检查记录》逐项检查,并与责任制挂钩。
8.3隐患整改
企业应对各种安全检查所查出的隐患进行原因分析,制定整改措施及时整改,并对隐患整改情况进行验证。
(1)对事故隐患,应下达《隐患整改通知书》,做到“四定”(即定措施、定负责人、定资金来源、定完成期限)。
(2)企业无力解决或不具备整改条件的重大事故隐患,除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外,应书面及时向当地政府报告。
(3)重大隐患及整改情况应及时汇总并存档。
9.运行安全
9.1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车辆严禁超经营范围运输。严禁超限、超载。   
9.2运输危险货物时应随车携带“道路运输危险货物安全卡”。
9.3运输不同性质的危险货物,其配装应按“危险货物配装表"规定的要求执行。
9.4 运输危险货物应根据货物性质,采取相应的遮阳、控温、防爆、防静电、防火、防震、防水、防冻、防粉尘飞扬、防撒漏等措施。
9.5运输危险货物的车辆应保持清洁,不得任意排弃车上的残留物;运输结束后被危险货物污染过的车辆及工、属具,应到具备条件的地点进行车辆清洗消毒处理。
9.6运输危险废物时,应采取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并遵守国家有关管理规定。
9.7夏季高温期间限制运输的危险货物,应按有关规定执行。
9.8运输爆炸物品、易燃易爆化学物品以及剧毒、放射性等危险货物,应事先报经当地公安部门批准,按批准路线、时间、速度行驶。
9.9在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过程中,除驾驶人员外,应当配备专职押运人员。押运人员应当对运输全过程进行监管。禁止搭乘无关人员。
9.1 0运输途中,驾驶人员和押运人员应当经常检查货物装载情况,发现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9.11驾驶人员不得擅自改变运输作业计划。
9.1 2危险货物的装卸作业应当在装卸管理人员的现场指挥下进行。
1O.事故与应急
10.1事故报告和施救
10、1、1企业应明确事故报告制度和程序。
10、1、2企运输过程中车辆发生肇事或危险货物泄露等事故,驾驶员、押运员应立即采取措施,并及时报告本单位及有关部门。
10、1、3企业接到事故报告后,立即报告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并赶赴现场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0、2事故调查和处理
10、2、1事故发生后,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法规的要求,按照事故的不同类别、等级,组建事故调查组,进行事故调查或级部门的事故调查。
1 0、2、2事故调查应包括整理分析有关证据、资料,确定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确定事故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事故责任分析等。
10、2、3事故调查组负责编制事故调查报告,包括事故基本情况,、事故经过,原因分析,事故教训及预防措施,事故责任分析及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意见等。
10、2、4事故调查处理应按照“四不放过" (事故原因未查明不放过、责任人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原则进行处理。
企业应建立事故台帐。内容包括事故时间、事故类别、伤亡人数、损失大小、事故经过、救援过程、事故教训、“四不放过”处理等内容。
10.3应急指挥系   
10、3、1企业应建立应急指挥系统,实行统一分级管理。
10、3、2企业应明确应急指挥系统的职责、组织程序等。
10、3、.3企业建立应急通讯网络并保证应急指挥系统的信息畅通。
10.4应急救援器材
10、4、1企业应按国家有关规定,配备足够的应急救援器材,并保持完好。
10、4、2企业应根据所运危险货物的性质,为车辆配备必要的应急器材,并进行经常性的维护保养,保证其处于正常状态。特殊急救用品应要求货物托运人提供。
10.5应急救援预案与演练
10、5、1企业应按照《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单位版)》的要求,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针对潜在事件和突发事故,制定应急救援预案。
10、5、2企业应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应急救援预案的培训,定期演练,评价演练效果,评审应急救援预案的充分性和有效性。
1O、5、3企业应将应急救援预案报当地交通主管部门和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及其它有关部门备案,并通报当地应急协作单位。
11.绩效考核
11、1企业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每年对安全标准化至少进行一次综合考核。
11、2完善安全标准化的计划和措施,不断提高安全管理绩效,建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