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弘扬安全文化是实现安全发展的重要手段——兼议安全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措施

  
评论: 更新日期:2013年04月03日

 安全文化是安全生产在意识形态领域和人们思想观念上的综合反映,包括安全价值观、安全判断标准和安全能力、安全行为方式等,是人们各种安全行为的原动力。安全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长期的安全生产实践中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强调人在安全管理中的主导地位。人的思想认识是安全生产的基础和前提,是安全生产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据有关部门统计,各类伤亡事故中,百分之九十以上均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在安全生产过程人、机、环境三要素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形成浓厚的安全意识,具备相应的安全技能,是减少各类事故的关键和基础保障。因而,如何强化对安全文化的认识,积极倡导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安全文化,进而有效遏制事故发生,是值得我们积极探索和深刻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是形势发展的必然需求

  随着全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安全事业的持续发展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围绕建设“和谐榆林”,树立安全发展理念,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狠抓机构、制度建设,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专项治理整顿,全市安全生产形势发生了明显好转。各项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全面下降,一次死亡3人以上较大事故逐年减少。2001年至2008年,全市亿元GDP死亡率由3.24下降到0.3;万车死亡率由178下降到8.72;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由1.73下降到0.22。虽然各项控制指标逐年下降,但事故总起数和经济损失仍在高位徘徊,2005年发生各类安全事故807起,死亡387人,造成经济损失为2157万元;2006年发生各类安全事故842起,死亡353人,造成经济损失为2153万元;2007年发生各类安全事故655起,死亡263人,造成经济损失为2053万元;2008年发生各类安全事故800起,死亡300人,造成经济损失为1800万元。和谐社会,安全为先,各类事故对社会和谐稳定的负面影响难以估量,成为最不和谐的音符。分析各类事故的原因,绝大多数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例如,2008年1月17日,一辆私家北京现代车,因超速行驶,坠入榆溪河槽冰滩上,造成9人死亡,四人受伤的较大交通事故。2008年12月2日,定边县堆子梁镇堆子梁中学一氧化碳中毒事故,共导致十一名学生死亡。这两起两起事故也能说明,现在社会成员安全素质低,自我保护意识差。人的因素,既有人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意识因素,也有观念、态度、品行道德、伦理修养等更为基本和深层次的人文因素和人文背景。人们的安全素质较低是我国安全法规难以认真执行、安全制度难以全面落实、安全方针难以深入贯彻的根本原因。建设安全文化的最基本的目标是提高人的安全素质,只有提高了全民的安全素质,作为企业的决策者,才能正确理解和认识安全生产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处理好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效率的关系,在决策和生产经营中贯彻落实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和各项法律法规,加大安全生产的投入,实现安全生产的保障条件。作为员工才能遵章守纪,规范操作。作为其他社会成员才能具有成较强的自保和互保意识。唯有如此,才能改变在安全生产问题上政府与企业,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之间长期存在的种种不协调,有效地预防事故。因此,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是遏制伤亡事故高发,促进安全文明生产,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保护公众安全、高效地从事一切的有效途径,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二、强化安全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的问题,建设优秀的具有显著时代和地方特色安全文化,并不断将其推动和发展,就必须从文化培育和传播的规律出发,探索安全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笔者认为,当前必须注重以下工作: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弘扬先进文化理念

  安全文化建设说到底就是做人的工作,要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安全发展观。切实把安全发展的能力提升到加强和改进执政能力的高度来把握,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摒弃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矛盾的错误观念,树立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的理念。有的人尤其少数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认为安全生产既花费时间,又浪费人力,还要增加投入,直接影响了经济效益的提高。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既有对立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无论是从全社会来看,还是就某个企业而言,一方面,只有形成了健康的安全文化氛围,才能够充分调动广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和生产的效率,才能增加全社会或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只有大家都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对人、对企业、对社会的极端重要性,才能通过全员的主动、积极参与,降低和减少事故发生、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才能大大减少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负面经济效益。可见,安全生产能够创造和谐平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减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负效益,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重要的保障地位。因此,要形成“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强大舆论氛围,使“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抓经济发展是政绩,抓安全生产也是政绩”“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等观念深入人心,彻底摈弃“要钱不要命”“重生产轻安全,重效益轻生命”等错误的安全观,使公众在自觉或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先进安全文化的熏陶和渗透。

  (二)着力构建广泛的安全文化传播体系

  一是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安全宣传教育网络。切实加强对安全生产宣传工作的领导,形成党政工群齐抓共管的安全宣传教育体系,构建政府支持引导、社会广泛参与、企业和基层为支点的安全宣传教育网络,促进安全文化传播体系健康发展。同时,要加强安全新闻报道工作,充分发挥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作用,加强安全新闻宣传,开办安全文化专栏,强化舆论监督,及时曝光安全事故和各种安全违法违规行为,增强安全工作的透明度。

  二是不断推动全民安全教育体系的建立,初步形成较为健全的全民安全教育网络。要将安全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开设安全知识课,强化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鼓励大专院校、职业教育中心和其他专业学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开设安全专业课程,加大安全人才培养力度;继续强化安全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确保具备与工作相适应的安全知识和技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管理需要。

  三是大力开展安全文化示范点创建工作。充分发挥示范引路的作用,在全市全面开展乡镇社区、企业、校园安全文化示范点建设工作,构筑安全文化建设示范平台,不断探索安全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四是加强安全中介教育工作。在不断加强专业安全培训机构建设同时,制定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安全教育的政策,鼓励发展民间安全中介教育事业,建设多渠道的安全文化传播平台。

  五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文化活动。要大力开展群众性安全文化活动,通过安全文艺演出,安全文艺活动举办,安全文艺作品创作交流等形式,不断调动群众参与安全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大力弘扬安全文化。

  (三)切实加强对安全文化建设的政策支持

  一是切实处理好安全文化建设与创建文化大市间的关系。安全文化的发展与社会文化的发展是密不可分、互相联系的,安全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文化是安全文化发展的基础。因此,要切实处理好安全文化建设与创建文化大市之间的关系,将安全文化建设纳入到创建文化大市的各项工作之中,与创建文化大市工作统筹安排,做到同步发展,为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是加大对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的投入。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安全基金的投入力度,用于支持安全文化建设等工作,解决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基础设施问题。在加大政府对公益性的安全文化事业投入的同时,还要广开渠道,积极引导企业资金、社会资金参与安全文化建设,拓宽安全文化建设资金渠道。

  三是严格安全文化创建活动的考核工作。进一步落实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的责任,将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纳入对安全生产考核的范围,作为年度考评安全工作的依据之一,在安全年度考核中予以兑现,对工作情况好的,要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差的,要进行通报批评,取消评先树模资格。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