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全面建立安全管理科学发展的模式
为了做好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安全教育、培训需体现“六性”,即全员性、全面性、针对性、成效性、发展性以及经常性。安全知识教育是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安全素质的保证、必须认真抓好。新工人必须经过三级安全教育,掌握生产操作过程中潜在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逐渐掌握安全操作技能,获得完善化、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减少操作中的失误现象。根据施工项目过程的变化,适时进行安全知识教育。针对受季节、自然变化影响出现施工环境、作业条件的变化进行安全知识教育。采用新技术,使用新设备、新材料,推行新工艺之前,应对有关人员进行安全知识技能、意识的安全教育。安全教育、培训可以根据工程各自的特点,采取多种形式进行。
构建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体系。在安全管理过程中,企业必须本着尊重人、关心人、以人为本的思想,将情感融入安全管理之中,深入了解、沟通和激发员工的内心情感,才能在管理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将有利于创造一个和谐一致、团结协作的安全管理氛围,消除员工在安全管理中的抵触情绪,使大家找到归属感,最终形成安全管理“命运共同体”,从而促进企业从传统安全管理向以人为本的现代安全管理的转变,由单纯安全管理向系统安全管理转变,由粗放安全管理向安全目标管理转变,由经验安全管理向标准化安全管理转变,由人工安全管理向信息化安全管理转变,由被动安全管理向主动预测的安全管理转变,由人、物分隔的安全管理向人、物结合的管理转变,切实构建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体系。
引入激励制度,加强规章制度约束力。目前,多数企业安全管理采取的是负激励方式如违章罚款等,规章制度虽然有震慑效用,但不免单一,易使人对安全生产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导致员工的工作热情降低。因此,企业要注意多运用正激励,一方面可以在开展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对完成情况好的集体和个人进行物质奖励;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评选安全集体和安全标兵的方式,满足员工的集体和个人荣誉感。有效激励机制的建立,要求管理者深入理解管理对象的内在需求,使激励机制与管理对象与职工的自身利益积极相关,从而使员工自觉自愿地遵守安全规章制度。
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现代安全管理特别强调系统的安全管理,这就是要从组织的整体出发,把管理重点放在整体效应上,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使组织达到最佳的安全状态。一是将全员纳入安全管理,形成“安全工作,人人有责”的共识,切实做到专业管理与员工管理相结合。在充分发挥专业安全管理人员作用的同时,吸引全体员工参与安全管理,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员工的安全工作积极性。二是实行全过程安全管理。要求每个项目从规划设计阶段起,就要设计好安全工作模式,并且将安全工作贯穿于整个项目的全过程;要求企业在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中,都要进行安全的预评、检查、监测、识别、评价,并控制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以及发现安全隐患后及时整改,特别是要做好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提高事故处理效率。三是实行全方位安全管理。安全管理不仅是安全管理部门的事情,而且也是其他相关专业的事情,各部门必须协调配合。
建立安全网络,完善安全管理体系。随着建筑业信息化的发展,应充分利用资源,建立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信息收集、信息存贮、信息传输、信息加工和信息输出等功能,它把现代信息工具如电子计算机、数据通信设备及技术引入到管理部门,通过通信网络把不同地域的信息处理中心联结起来,共享网络中的信息资源,加速信息的周转,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信息。通过建立安全技术部门的信息处理中心,以及以各危险岗位和各专业部门为终端的安全管理信息网络,进而通过安全信息反馈系统不断检查、整改和监控非安全因素,形成闭环管理,这样就可以解决企业安全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安全信息缺乏、信息传递渠道不畅、反馈不及时、危险信息不能及时得到处理的问题,从而使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真正成为一个安全网络。
五、政府部门给力的监督
政府监管有待加强,建筑市场、质量安全、标准规范和工程造价等法规制度还不完善,建筑业发展相关政策不配套;监管手段有待改进,监管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实践中政府监管执法不严、监管不力,监管能力与日益增大的工程建设规模不相适应。如2006年黑龙江省牡丹江“9.10”重大事故,施工单位在安全生产许可证暂扣期间擅自复工,而监管部门未能及时发现制止,最终酿成事故。
安全管理体系的系统性失效是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必然性因素。正如墨菲定律描述的一样:如果事情有可能变坏,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迟早都会发生。在不少安全事故中,一线员工没有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各项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没有真正落实,各级监督检查没有到位,系统监控形同虚设,整个安全管理系统处于失效状态,这就不能说事件的发生是偶然的。如2.22怀柔塔吊倒塌事故,这种群死群伤的事故绝非偶然发生。偶然的只是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而已,必然的是它迟早都要发生。正因此,安全生产必须警钟常鸣,常抓不懈,保证安全管理体系的系统性。要把安全工作纳入企业的日常管理中,而不能“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只有真正把管安全上升为要安全,使安全工作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事故的发生。
六、重特大事故调查体制的改革
为百姓说话是对监察人员最基本的要求。一次不公正的调查处理会导致十次甚至更多的事故,而且影响更坏。伴随着事故调查工作的频繁开展,现行调查体制中存在的问题逐步显现,有的已产生不良影响和后果,亟待引起高度重视并抓紧研究解决。实际调查中,根据事故类别,一般由安监或煤监等部门任调查组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在现行体制下,这些组织和参与调查的职能部门往往还享有对事故责任单位的管理或监督职权,如安全生产审批、发证和处罚等,有的甚至就是其上级主管部门,由这种兼具'运动员和裁判员'双重身份的职能部门牵头和参与调查难以避免利益牵连,难以保证调查的公正性。导致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是现行的管理体制不太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特大事故的调查。因此,应适时进行改革完善,尽快建立与我国市场经济条件相适应的重特大事故调查体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设立中立的事故调查机构。②设置科学的调查程序,依据事故性质、事故发生原因、责任主体的责任大小进行责任追究。技术调查和问责调查不应同时进行,原则上技术调查应先行展开,事故性质和原因有初步鉴定结论后,再由问责组开展问责调查等。③建立专业调查人员制度。“这里的专业并不仅仅是指技术上的专业,更是国家应出台有关制度来规范调查人员的行为,他们进行鉴定要对鉴定后果进行负责,国家应有一个专家资格认证制度,以保证鉴定的科学性与权威性。另外,调查人员应接受专业化、职业化、全方位的调查程序培训,要有技术、有操守、有职业素质。高素质的调查员是保障事故调查公正的前提,国家应建立统一的事故调查人员准入、培训、考核、淘汰机制,确保调查队伍的高效精干和调查的质量。④健全调查监督和公开机制。对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特大事故,除法律监督外,重特大事故调查应建立社会监督和公开机制。如建立事故调查新闻发言人制度,适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调查进展和结果。⑤国家应对安全生产过程控制予以立法。过程控制的核心理念就是超前预防,致力于从传统的“问题出发型”向“问题发现型”转变,对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进行安全管理,将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有可能引发重大事故的问题进行“定罪入刑”处理,从而遏制重大事故的发生。
七、增加安全管理预算
目前,在工程实践中从事安全人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工资待遇也不如其它。企业对安全管理这块的投入抱着能省则省的态度。我国建筑业一线人员每天的工作时间较长,没有好的休息,长期超强度的体力劳动,势必会降低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加大了误操作,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另外,大量的统计资料表明,七成事故的成因是由人的违规行为导致的;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未经过系统合理的安全培训;施工单位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管理混乱、投入不足,安全生产保证能力低下。所以现阶段要加大安全培训财力支持,逐步引导工人,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企业的关怀,不要让工人觉得是企业应付检查的形式。工人来培训也给工资,你要不给安全培训形同虚设。工人有他们的考虑:一个月减去雨天等其他因素不能施工的天数,实际到手工日不多了,更何况绝大多数是背井离乡的工人,就是想多挣点钱养家糊口。既然“点工方式作”工人是为了多挣几个工日不愿意参加安全培训,那么“包工方式作业”可否改变这种状况?显然更行不通,有这时间听你说天书,还不如多抹灰几面墙来的实在。针对现阶段建筑施工企业的“包工方式作业” 个人感到忧虑,确实给安全和质量管理增加很大难度。综上所述,增加安全管理费用的投入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安全管理预算应从源头上给予充分考虑,在招标时予以控制。有的施工单位为了能中标压低报价,故而不同程度的采用安全费用弥补其它方面亏损。势必导致施工中安全管理资金投入捉襟见肘,这样就次生三种可能结果:要不牺牲安全,要不牺牲质量,要不安全质量都牺牲。诚然这三种结果都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可见两全其美的结果只有科学的管理及合理的报价,才能有好的安全和好的质量。
七、结语
安全源于精细,事故出自随意。安全管理,严字当头,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实践表明,安全生产管理,一严百实,一松百空。在社会发展的今天,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各行各业已成共识,但建筑业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还在初步形成阶段,摸着石头过河。不可否认在有的方面确实有好的科学管理模式,但由于人的思想跟不上,思想指导行为,行为成就管理,造成在具体执行落实上就失之千里。当然这种局面的形成与我国历史、国情、国民综合素质等因素是分不开的,跑的太快要等等灵魂,发展的太快要等等素质。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胡锦涛同志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们的信心是百倍的!我们的毅志是坚强的!我们的理想是一致的!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