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之要

  
评论: 更新日期:2011年02月22日

    5、科技信息化是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方向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邮电科学院研究院院长朱家新在向全国人大提交议案时就提出了以科技信息化建设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的议案,他建议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起可监测、可控制、协同的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他指出应把信息技术与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一道,纳入紧急状态管理控制中去。

    朱家新认为:“从国务院到各级政府,应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可监测、可控制和可预防的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这个体系的特点是以‘预防为主的’、‘协同的’。以防御为主,就是以企业为节点,监测温度、有毒气体浓度等方式,用传感器把物理量转换为可量化、可分出等级的信息量。比如毒气泄漏事故,可分为正常、非正常、紧急状态三个等级。事故发生过程中,都有演变状态,在发生之前都是可以预防的。所谓协同,是指突发事故在紧急状态发生之前,可迅速作出一整套预防方案,配备警力、消防、医务等,进入处理状态。这样可避免手忙脚乱、杂乱无章、无序的情况发生。”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信息化建设要考虑到应急准备、报警、响应、决策、救援、善后的各个阶段和各个参与部门和人员。完备的科技信息化系统将在报警信息采集、救援力量调配、事故调查分析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和推动力量,提高信息化水平是建设高水准、高效能的应急救援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我国安全科技规划的一项重大课题,有赖于全社会科技工作者的广泛参于。

    对于资金的投入他认为:“这个可监测、可控制、协同的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的投入,可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各出一部分,企业出一部分,保险赔付一部分。可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明确行政、法律和技术工作在紧急情况处理中的作用和责任。”

    6、广泛宣传是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生命力所在

    应急救援不能仅仅理解为外部的救援行为,发生事故时,当事者的自救和互救能力及行为往往决定了事故最终的结果!

    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不能仅仅成为一种政府或企业高层的行为,在事故发生时才去扮演一种“救世主”的角色--帮助员工和社会公共树立安全意识、了解急救常识和克服恐惧,配合突发事故时救援人员的工作都将对整个救援工作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应急救援体系或预案制定之后应进行广泛宣传,让企业员工、附近居民和社会大众知道哪里有危险、应如何预防、报警、应急处置和逃生。

    一项完善的应急救援预案和训练有素的员工行动将会拯救无数人的生命,美国摩根斯坦利这个世贸大厦中收最大的租户以最小的损失度过了“9.11”这场灾难就是个范例。

    “9.11”期间,在世贸中心工作的3700名摩根斯坦利员工中,仅有6人不幸在袭击中死亡。在前后两架飞机撞向世贸双塔的20分钟间隔内,摩根斯坦利公司已经启用了在1993年制定的应急预案,进行紧急撤离,在第二架飞机来临之前,他们已经撤离了大部分的员工。而在对密云灯会事故的调查中,有关灯会组织和管理人员甚至不知道有应急预案,更不要提了解自己的职责和如何进行应急处理,对于在事故中伤亡的人们对如何应急避险可能更一无所知了。

    总之,应急体系和预案必须“广而告知”,大力宣传和定期演练让需要告知的人明了、让需要保护的人了解、向想要了解的人公开,而不是仅仅锁在档案柜或领导的抽屉里。

    四、结束语

    许多的案例表明,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应对危机,背后支撑的,一定是一套完整的危机应对管理体系。如果等到危机来临时才开始加强领导,那肯定是太迟了。我国的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方兴未艾,处理社会公共危机和建设应急救援体系的第一责任者无疑是政府,但企业和社会大众也有义务帮助政府应对危机、参于救援。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