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关注儿童安全 携手寻求改变

作者:周卫国、张励、严荣昌等  
评论: 更新日期:2012年03月03日

   1护校背景
    全球每年约有18万名15岁以下儿童死于道路交通事故,数十万的儿童致残。我国平均每年有超过3万名儿童因道路交通事故受伤甚至死亡,其中44%为儿童步行者。上海地区各种儿童意外伤害死因中,道路交通意外伤害位居首位。行人违章穿行车行道已经成为造成儿童步行意外伤害的第一原因。
    花木街道于2004年在上海率先启动安全社区建设,以“人人享有健康和安全的权利”为宗旨,持续开展全人群的伤害预防及干预。以儿童安全项目实践为重点,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科技支撑、细节干预、持续发展”的社区伤害预防和安全促进模式。儿童出行安全干预项目通过两年的项目实践,学校上放学秩序、学生出行行为和学校周边道路交通环境明显改善,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2护校目的
    以社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花木安全社区跨界组织职能,积极动员社区、学校、家长、志愿者、企业共同参与,持续改善学校周边道路交通环境和秩序,探索上放学护校模式,提高学生交通安全意识和行为能力,保障社区中小学生安全出行。
    3实施方法
    3.1科学评估、为开展护校提供依据
    花木安全社区携同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球儿童安全组织对花木社区中小学校开展了学校周边道路交通环境调查、学生步行情况及家长步行认知抽样调查、上放学学生接送车辆情况调查等,了解儿童出行安全情况,为开展护校干预项目提供科学依据。基线调查内容包括:
    1、学生出行安全认知、信念、行为;
    2、学校周边道路环境状况、道路交通环境设置设置状况;
    3、学校周边道路行驶车辆种类、数量、行驶速度;
    4、学生上放学出行方式、家长接送时交通工具使用状况;
    5、学校教师机动车数量、停放;
    6、学校上、放学时间段。
    3.2发挥跨界组织职能、共同参与护校行动
    以安全社区建设为平台,发挥社区跨界组织职能,使政府、交警、城管、教育、卫生、社区(居委)、学校、家长、学生、企业等成员共同参与学校开展的学生出行安全项目,主动到学校听取意见,帮助、支持护校行动。
    1、由安全社区促进委员会牵头,建立由街道、交警、派出所、消防、城管、教育等职能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听取学校意见,通报项目推进情况,监督项目执行。
    2、各职能部门通过联席会议,对学校周边道路环境评估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协调处理,按照各部门职能各司其职、及时处理,确保学校周边道路交通环境安全、设施健全。
    3、由交警、路政协调,在学校门口设置机动车、非机动车停放区,学生放学区、家长等待区,明确区域作用,保证学生出行规范、有序。
    3.3实施护校“三部曲”、保障学生安全出行
    1.儿童安全出行第一步--着眼细节,改善学校周边交通环境
    根据环境评估结果,对学校周边道路地面的不平整、人行道设置欠合理、影响儿童出行的各种道路环境设施进行合理化改善,使学生的出行环境更加方便、安全。
    2. 儿童安全出行第二步--学校强化安全意识、完善上放学制度
    ①家长干预
    向家长发放《告家长书》,从细节上明确和规范家长接送学生时的车辆停放区域、家长等候时的站立区域等。
    向家长发放《家长承诺书》,分别从陪伴学生步行、学生独自步行、非机动车接送、机动车接送这四种上放学情况对家长提出要求和建议。
    通过定期召开的家委会,向家长代表宣传儿童出行安全的重要性。动员更多的家长成为护校志愿者。
    ②学生干预
    增设安全教育课程,通过引导学生绘制步行安全线路图、请有关部门开展安全培训、进行安全广播等形式加强安全出行的教育和引导。
    ③教师干预
    对全体教师开展培训,让教师了解学校是儿童安全出行的教育主体,教师应积极参与护校安全志愿者队伍,成为学生安全出行的示范者和引领者。
    ④完善上放学制度
    错时放学。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错开时间依次放学。即一、二年级低年级班级于下午15:50先放学,依次以每班间隔5分钟的速度有序放学;三、四年级于下午16:10分后放学,依次以每班间隔5分钟的速度有序放学;最后是五年级放学。
    错位放学。由近到远疏导放学。实施划分不同区域放学制度,避免大量学生拥堵在校门口而造成的“人车混战”。即在离校门口近的方位划置一、二低年级放学范围;在离校门口稍远的地方划置三、四、五高年级放学范围。放学时由班主任老师负责将本班学生带到校门指定等待区域,将学生安全移交至家长。
    3.儿童安全出行第三步--学校、交通协管员、志愿者共同护校
    周一至周五,上午7:50--8:20,下午3:50--4:20由学校、交通协管员、志愿者在校门口、学校进出主要道路执行学生出行安全护校,具体分工、职责是:
    ①校门口设置护导老师,维护学生进、出校秩序,提醒家长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②班主任老师负责放学时将本班学生带到校门指定等待区域,将学生安全移交至家长。
    ③交通协管员负责指挥过往机动车减速慢行、暂停行驶,确保学生安全通过人行横道线。
    ④志愿者(企业员工、学生家长、社区居民),引领接送学生的机动车、非机动车规范停车;引导家长和学生走安全过马路。
    4引入评估机制、评价干预效果
    儿童安全出行项目的开展是以对学生、学校周边地区的基线调查为基础,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和实施后,项目组都将采取问卷、现场调查、访谈等方式来评估项目实施效果。项目实施一年,我们对学生出行安全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开展儿童出行安全取得了阶段性效果,详情如下:
    注:干预前后结果相比,* P<0.05,** P<0.01
2、干预后儿童家校步行不安全感均有显著下降,其中在家附近步行不安全感由23.1%下降到15.4%,在学校附近步行不安全感由35.9%下降到27.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家=11.12, x2校=9.00,P<0.01)。
3、儿童步行伤害情况  干预后儿童在马路上步行时曾被撞倒的报告率有显著下降,由干预前的25.2%下降到干预后的17.9%。
通过一年的护校实践,海桐小学周边道路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学校井然有序,学生安全出行行为知晓率、步行行为规范率明显提高。海桐护校行动也得到学生家长和社区单位的积极响应,志愿者队伍已达到90人。2010年7月我们在海桐小学举行了“护校模式”推广会,得到了上级各部门的支持和肯定,同时也期待着更多人参与我们的护校行动。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