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重点生产经营场所专项管理制度

  
评论: 更新日期:2025年04月25日

一、目的

为加强重点生产经营场所的安全管理,有效防范各类事故发生,保障人员生命安全和企业财产安全,确保生产经营活动安全、有序进行,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内被确定为重点生产经营场所的区域,包括但不限于易燃易爆场所、有限空间作业场所、高粉尘作业场所、高温高压作业场所、危险化学品储存及使用场所等。

三、术语解释

重点生产经营场所: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因存在较高安全风险,易发生火灾、爆炸、中毒窒息、坍塌等事故,可能对人员、环境和财产造成重大危害的特定区域或场所。

有限空间:指封闭或部分封闭,进出口较为狭窄有限,未被设计为固定工作场所,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氧含量不足的空间。

四、职责划分

单位负责人

是重点生产经营场所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重点生产经营场所的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安全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

组织制定重点生产经营场所安全管理目标和计划,保障安全管理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

安全管理部门

负责监督、检查重点生产经营场所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对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整改意见并跟踪落实。

组织开展重点生产经营场所的安全风险评估、安全检查、安全教育培训等工作,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档案。

场所所属部门负责人

负责本部门重点生产经营场所的日常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组织开展本场所的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场所安全运行。

配合安全管理部门做好安全风险评估、安全教育培训等工作,组织本部门员工开展应急演练。

岗位员工

严格遵守重点生产经营场所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和维护安全设备设施。

负责本岗位安全检查工作,及时发现并报告安全隐患和异常情况,积极参与隐患整改和应急处置工作。

五、安全管理要求

(一)场所准入管理

重点生产经营场所应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识,明确场所的危险有害因素、安全注意事项、应急措施等内容。

非本场所工作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进入,经批准进入的人员必须接受安全告知和安全教育,了解场所安全规定和应急逃生路线,并在专人陪同下方可进入。

进入重点生产经营场所的人员必须按规定穿戴劳动防护用品,严禁携带火种、手机等非防爆物品进入易燃易爆场所。

(二)设备设施管理

重点生产经营场所内的设备设施应符合国家相关安全标准和规定,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和检测检验,确保设备设施安全运行。

特种设备必须取得使用登记证,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对特种设备的安装、改造、维修,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

安全设备设施(如消防设施、通风设施、监测报警装置等)应定期进行检查、维护和保养,确保其完好有效。严禁擅自拆除、停用安全设备设施。

(三)作业安全管理

在重点生产经营场所进行动火、高处、有限空间等危险作业,必须严格执行作业审批制度,办理相关作业许可证,落实安全防范措施,配备专人进行现场监护。

作业前,作业人员应熟悉作业内容、作业环境,了解作业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和安全防范措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作业。

严禁在重点生产经营场所内违规堆放物料,保持通道畅通,确保应急救援和疏散通道的正常使用。

(四)环境安全管理

定期对重点生产经营场所的作业环境进行监测,对粉尘、有毒有害气体、噪声等危害因素进行控制,确保作业环境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加强重点生产经营场所的通风、照明等设施管理,保持场所内空气流通和光线充足。对存在积水、积油、积尘等情况应及时清理,防止滑倒、火灾等事故发生。

(五)应急管理

针对重点生产经营场所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确保员工熟悉应急流程和应急技能。

重点生产经营场所应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和物资,并定期进行检查、维护和更新,确保其完好有效。

发生事故或紧急情况时,现场人员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急处置,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和人员。

六、监督与检查

安全管理部门应定期对重点生产经营场所进行安全检查,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对发现的安全隐患下达整改通知书,责令相关部门限期整改。

场所所属部门应加强日常安全巡查,每周至少进行一次自查,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对不能立即整改的隐患,应制定整改计划,落实整改措施、责任人和整改期限。

对违反本制度的部门和个人,将按照单位相关规定进行处罚;因违反制度导致事故发生的,将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七、附则

本制度由单位安全管理部门负责解释和修订。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