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判断题
1.配合潜水作业的起重设备应准备 2 台,一台配合潜水作业,一台作为应急待命使用。(√)
2. 在潜水作业中,潜水员遇到障碍物时,可绕行或从下面穿越。(×)
3. 潜水作业人员配置不低于 5 人,至少:1 名潜水监督、1 名潜水员、1 名预备潜水员、1 名潜水照料员、1 名潜水机电员。(√)
4. 潜水员下水前,潜水监督员应仔细检查脐带,确保脐带完好可用。(×)
5.作业潜水员作业前先通过水下成像设备了解作业区域情况,确认水下状态可控后方可批准下水作业。(√)
6. 作业潜水员在水下发生供气软管绞缠,应立即报告潜水监督。(√)
7. 在使用潜水吊笼进行潜水作业时,须安排起重设备维修保驾人员(√)
8.在使用潜水吊笼进行潜水作业时,当起重班组发现潜水吊笼卡住无法提升时,应立即告知潜水监督。(√)
9.预备潜水员除潜水头盔外,应穿戴整齐其他潜水装具,并且其装具在潜水员下水前已经检测无误,具备随时下水施展营救工作,并且应在距入水点最近的位置待命。(√)
10. 水下作业人员须持有水下作业资格证书并得到许可后方可下水作业(√)
11. 潜水照料员在潜水员入出水期间要全程保持手握作业潜水员脐带和安全绳,限制潜水员在安全的释放距离范围内。(√)
12. 在装载工作人员的情况下,人员吊笼能用于吊运工具和材料。(×)
13. 作业前对工作所需的所有潜水装具、设备和系统进行检查和测试, 并确认无缺陷或安全隐患。(√)
14. 所有参与潜水作业的人员均参加潜水作业安全培训,并通过考核。(√)
15. 在潜水作业中,潜水员经过水下障碍物时应使用路径绳,记清路径,并从原路返回。(√)
16. 安全背带应每年进行一次外观检查。(×)
17. 水面供气式潜水面罩的供气管路上装有止回阀。(√)
18. 涉水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和应急救援人员应当了解和掌握涉水作业危险有害因素和安全防范措施,熟悉设备使用方法、事故应急处置措施及自救和互救知识等。(√)
19. 潜水承包商必须持有中国潜水打捞行业协会颁发的“潜水作业安全证书”。(√)
20. 潜水承包商必须持有中国潜水打捞行业协会颁发的“潜水服务能力与信用评估等级书”。(√)
21. 从事电厂外海、取水口、排水口潜水作业的承包商,需具有潜水作业一级资质。(×)
22. 从事电厂泵房及其他厂房内潜水作业的承包商,需具有潜水作业二级或以上资质。(×)
23. 水下检测作业的承包商必须持有“中国船级社服务供方认可证书”。(√)
24. 水下检测作业的承包商必须持有中国潜水打捞行业协会颁发的“水下工程检测机构能力和信用评估证书”。(√)
25. 潜水作业项目经理必须持有中国潜水打捞行业协会颁发的项目负责人B 类“潜水作业安全员证”。(√)
二、单选题
1. 水下作业前测量所在区域水下流速,确保水下流速≤(B)方能开展下水与潜水作业。
A、0.3m/s B、0.5m/s C、0.8m/s
2. 潜水监督在潜水员着装完毕后须立即测试确认双向通话装置有效并报告潜水工作负责人,同时在潜水作业期间时刻监听潜水员呼吸声,每(B)分钟和潜水员通话确认作业状态。
A、3 B、5 C、8
3. 潜水人员接触的冷水温度等于或小于(C)时,应注意调整作业时间。
A、5℃ B、10℃ C、12℃ D、15℃
4.潜水作业后的(C)h 内不应进行反复潜水。A、6 B、10 C、12 D、24
5. 潜水人员每天连续休息时间不得低于(B)h。
A、6 B、8 C、10 D、12
6.潜水监督、潜水员、预备潜水员和潜水机电员证件在有效期内, 年龄不超过(B)周岁。
A、50 B、55 C、60 D、65
7.应急救援船只实施救援时,在距离潜水作业区域(B)m 时须熄火,依靠惯性和抛缆牵拉方式靠近潜水工作船配合救援。
A、3 B、5 C、8 D、10
8. 潜水吊笼应采用不锈钢等耐腐蚀材料制造,设置固定式安全护栏, 护栏高度不低于(B)m。
A、1 B、1.1 C、1.2 D、1.5
9. 潜水吊笼顶部有防止坠物打击的钢制顶板(格栅),吊笼侧面设置供潜水员进出的安全门,吊笼内平台周围设计高度不小于(B)mm 的踢脚板。
A、100 B、120 C、150 D、180
10. 潜水控制面板应至少能同时向(B)名潜水员供气。A、1 B、2 C、3 D、4
11.潜水机电员必须持有国家特种作业机构颁发的(D) A、潜水员证 B、潜水作业安全员证
C、水下焊工资格证书 D、电工作业证
12. 潜水梯应采用不锈钢等耐腐蚀材料制造,顶部有可靠的挂钩以适用于钩挂在船舷或岸坡边,且有安全绳系挂,防止潜水人员上下时, 潜水梯出现脱落意外。潜水梯入水部分需≥(C)m,以减少潜水上下难度。
A、1.2 B、1.5 C、1.6 D、1.8
13. 涉及水下焊接人员必须持有中国船级社颁发的(C)。A、潜水员证 B、潜水作业安全员证
C、水下焊工资格证书 D、电工作业证
14. 涉水作业临时中断超过(B)分钟以上,再次开工应做到重开工前会,重新核查工作内容及安全措施、隔离状态,满足工作要求方可开工作业。
A、20 B、30 C、60 D、120
15. 潜水结束后,潜水监督应询问潜水员及预备潜水员身体状况,
潜水员不减压潜水后(C)h 内、减压潜水减压后 24h 内不应飞行或去更高海拔地区。
A、6 B、8 C、12 D、24
16. 预备潜水员的脐带总长度须比潜水员的脐带长(A)m。A、3-5 B、4-6 C、4-8 D、5-10
17. 作业船开到网兜区域距离收集网兜的距离为(A)m 时需停止螺旋桨转动,依靠惯性接近收集网兜后选择合适位置抛锚停船。
A、3-5 B、4-6 C、4-8 D、5-10
18. 事故专项应急预案应每(B)至少组织 1 次演练。A、半年 B、一年 C、一年半 D、两年
19.现场处置方案应至少每(A)组织 1 次演练。
A、半年 B、一年 C、一年半 D、两年
20. 当遇有(A)级及以上强风等恶劣气候,不得进行涉水作业; A、5 B、6 C、7 D、8
21. 当遇有浪高大于(C)米等恶劣气候,不得进行涉水作业; A、0.2 B、0.3 C、0.5 D、0.8
22. 当遇有水流速度超过(C)米/秒等恶劣气候,不得进行涉水作业;
A、0.3 B、0.4 C、0.5 D、0.6
23. 软管最大工作压力不小于最大潜水深度的供气压力加(B)Mpa。A、0.5 B、1 C、1.5 D、2
24. 作业过程中如发生人员违章,对违章人员取消授权,重新完成培训授权,(D)者,清退出场,并列入黑名单。
A、违反劳动纪律 B、一般违章 C、黄线违章 D、红线违章
25.一天内潜水员水下使用超过 30 千克的气动工具时总时间不得超过(C)分钟。
A、30 B、60 C、90 D、120
三、多选题
1. 水上作业人员须穿戴(ABCD)。
A、防水手套 B、口罩 C、护目镜 D、长筒水靴
2. 潜水前,潜水员戴整齐所有潜水装具,包括(ABCDEFG)。
A、潜水头盔 B、潜水服 C、潜水鞋 D、安全背带
E、压重带 F、潜水刀 G、浮力背心
3. 潜水员下潜速度应不超过(D),作业结束时上升速度不得超过(B)。
A、3m/min B、5m/min C、8m/min D、10m/min
4. 潜水员终止潜水的情况应包括(ABCDE)。
A、潜水员要求 B、潜水监督或者业主代表要求C、预备潜水员不在岗 D、通信中断、故障或效果不佳E、气象条件超出循序极限
5. 潜水员水下减压潜水出水或减压出舱后,应在甲板减压舱附件停留不少于(A)h,且(D)h 内不能县里减压舱。
A、1 B、2 C、3 D、5
6. 凡患有(ABCDE)或其他精神类和脑部疾病的人员不得安排从事涉水作业。
A、心脏病 B、高血压 C、低血压 D、贫血 E、癫痫
7. 涉水作业前须对从事涉水作业活动的人员进行身体状态检查, 如存在(ABCD)或前日醉酒等现象的员工,当日不得安排涉水作业。
A、疲劳过度 B、精神不振 C、情绪低落 D、身体不适
8. 当出现下列情形之一,需重新办理或变更现有涉水作业许可(ABCDE)
A、作业负责人和作业人员变更
B、涉水作业许可证有效期到期,但该作业仍未完成
C、作业范围扩大,作业条件、作业环境或工艺条件改变D、作业现场管控措施失效
E、其他需重新办理或变更涉水作业许可的情形
9. 工作负责人应事先将工作期间所需的(ABCD)等文件资料准备妥当。
A、作业规程 B、高风险作业许可证 C、专项安全技术方案 D、现场应急处置方案
10.作业负责人的主要安全职责包括(ABCD) A、填写涉水作业审批材料,办理作业审批手续B、对全体人员进行安全交底
C、确认作业人员上岗资格、身体状况符合要求
D、发生涉水作业事故,及时报告,并按要求组织现场处置
11. 监护人员的主要安全职责包括(ABC)
A、接受安全交底
B、检查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发现落实不到位或措施不完善时, 有权下达暂停或终止作业的指令
C、对涉水作业进行监护,和作业人员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
D、掌控作业现场情况,作业环境和安全防护措施符合要求后许可作业
12. 作业人员的主要安全职责包括(ACD)
A、接受安全交底
B、填写涉水作业审批材料,办理作业审批手续C、正确使用安全防护设备与个体防护用品
D、服从作业现场负责人安全管理,接受现场安全监督,配合监护人员的指令,作业过程中与监护人员定期进行沟通
13. 潜水控制面板至少包括(ABC)、气源压力表、供气压力表、测深表和通讯装置等。
A、供气阀 B、排气阀 C、调压阀 D、储气罐
14. 空气压缩供气设备配备两套,1 台(A)、1 台(B)。
A、电动潜水空压机 B、柴油动力潜水空压机 C、汽油动力潜水空压机
15. 潜水作业的减压方法包括(ABC)
A、自然减压 B、分层减压 C、物理减压 D、化学减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