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关于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思考

  
评论: 更新日期:2013年10月13日

4、公认性。企业的规章制度不应该是部分精英制订和决定的,也不仅仅是公司领导和制度员的事情,必须在一定范围听取员工意见和想法,征求员工的建议,然后集中民智,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而成,具有公开性、公共性。同时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既要给人以约束力,更要给人以动力,为职工自我发展、自主管理打好基础,从而赢得大家认可。

二、从审视制度的“流程”入手,抓住制度文化建设的支撑点

1、制定流程制度。很多时候是即使个体能力再强,如果流程设计有问题,也不会有很好的结果。制定实体制度的同时还要制定相应的程序制度,进行系统设计。比如《基本行为准则》等文本,规范制度的制定、贯彻、实施。

2、形成制度建设的循环系统。建立与制度相匹配的推行、检查、评估体系,定期监督检查制度的推进与执行情况,特别要强化“责任倒查机制”,提高执行力。同时,还要及时组织制度的补充完善工作,保证制度的有效性、科学性。

3、关键节点设计。在工作流程中,充分考虑变量因素的前提下明确各环节的责权,以解决目前出现的跨部门制度在衔接、配合上存在障碍的问题,保证跨部门工作衔接的关键节点对条件变化的适应性,使组织在配置资源、解决问题等方面满足客观情况变化,避免出现“个人无责、组织有错”类似事件的发生。

三、从审视制度的“执行”入手,抓住制度文化建设的关键点

1、执行的普适性。制度的公正不仅体现在内容上,还体现在实施中。企业中的任何人都要受到制度的约束。制度对事不对人,无论谁触犯了它都要付出代价,体现权利与义务的对称。

2、执行的刚性。制度的有效性不在于制度设计多么精良、多么科学,而在于是否严格的执行和落实。提升执行力首先要树立制度的威信,通过制度的设计和实施贯彻市场意志和领导意志,制度既定则必须严格贯彻和落实,不可以因为特殊情况而给执行打折。要加大监察力度,及时发现违反制度的行为,做到疏而不漏;摒弃“好人”思想,对于违反制度的行为予以严惩,提高制度违约成本。提高制度的权威性,真正让制度成为人们行为的底线、高压线。

3、领导的身体力行。理论上讲,领导者对制度执行的身体力行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具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避免领导对制度的不熟知而发生“以言废法”、“批示代替制度”;反对领导有意无意对于下属不执行制度的放纵,以致使“老实人”吃亏,致使制度不被尊重,甚至被架空。通过领导的身体力行,压缩破坏制度执行的“潜规则”生存空间。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