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关于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思考

  
评论: 更新日期:2013年10月13日

  所谓制度文化,是围绕企业核心价值观,要求全体职工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行为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的综合。加强企业制度文化建设,关系到企业能否形成良好的运作机制,关系到企业文化能否有生命力,能否持续长久,也是一个企业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从企业管理实践来看,制度文化建设的必然性主要表现为:1、制度文化建设是实现价值观深植的需要。价值观深植,就是要把企业统一的价值观转变为各个部门、子公司的具体理念。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价值观是“源”,制度是“流”,要形成价值观之“源”转化为制度之“流”的过程。在企业统一的价值观指导下,不同的职能部门要提出符合自己角色要求的经营理念,同时也要制定与本部门和子公司经营理念相对应的管理制度,从而保证战略性地实现企业价值观或使命。2、制度文化建设是制度管理的升华。当制度内涵未被员工心理认同时,制度只是管理者的“文化”,至多只反映管理规律和管理规范,对员工只是外在的约束;没有监督,工人就可能“越轨”或不能按要求去做,所以其实现成本非常高。当制度内涵已被员工心理接受、并自觉遵守时,制度就变成了一种文化,人们会自觉的、热情地从事工作,其实现成本会大大降低,并且工作成果显著。3、制度文化建设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加强企业制度文化建设就是要通过建章立制,完善管理,建立一个得到员工认可、使管理者意愿得以贯彻的有力支撑,把企业理念和行为准则制度化、规范化,从而达到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保证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有序开展。

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理念、规则和行为不断强化的过程,是一种历史的积累和沉淀所凝聚的力量,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我们认为,应从解决制度文化建设现状的文化根源切入,审视制度的“价值”、“流程”和“执行”入手,加强企业制度文化建设。

一、从审视制度的“价值”入手,抓住制度文化建设的基本点

1、制度与文化的匹配性。一种新的文化价值理念被接受,不能简单地通过对旧价值观的批判来实现,必须借助于制度化的力量引导员工逐步接受新价值观。制度化是为了让员工更好地理解和落实企业的价值观,是固化企业文化的过程。所以在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时,必须要掌控好企业文化与制度的匹配性,防止“知行不一”现象的发生。即,凡是企业文化理念提倡的,必须在制度中有解码、有体现;凡是与文化理念相悖的内容,必须修正或废弃,防止现有的刚性的制度对文化理念的抵触和侵蚀。

2、可操作性。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明确相关的工作流程,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制度,而不是按照过去的职能模式将规定写出来就万事大吉了。制度语言上要注意将国家法律法规、上级政策精神转化成本企业熟知的语言,具体制度条款措辞严密,提高制度的可执行性。

3、公正性。避免“属手电筒的——光照别人,不照自己”现象存在,制度起草部门在制度制定过程中,必须把自己也置身其中,不仅仅赋予权利,还得承担相应的责任,比如说,不能光要求别人在什么期限,完成哪些工作,还得约束自己在同一工作流程中什么时间节点,完成什么工作内容,达到什么标准。只有制度相关方权责平衡,具有了公正性,大家才能服气和接受。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