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关于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

  
评论: 更新日期:2013年05月03日

三、关于推动安全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文化似乎不直接关系国计民生,但却直接关联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语言、行为和气质,关系到民族的兴旺和进步。安全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兴盛。不能想象,一个没有安全文化的民族、一个没有安全文化的国度,将如何实现生产安全,生活安康,人民安乐、社会安定,将如何建成惠及十三亿人口的和谐社会。

(一)提高对安全文化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在总局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安全生产已经取得稳定好转这样来之不易的成效,但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其根本原因是“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事故这两大关键因素还没有解决好。经过连续多年的五项专项整治、通过三年煤矿“两个攻坚战”、“隐患治理年”和“百日督查专项行动”等大的举措,解决“物的不安全状态”这个环节,得到了相当的重视,并取得了成效,但解决“人的不安全行为”的问题,也就是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全面提高人的安全素质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锦涛总书记和家宝总理关于安全文化建设的论述,把安全文化放在民族文化、社会文化的高度,作为实现安全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安全生产长治久安的一项治本之策来认识和实践。重要的是把认识变为行动,从安全价值观、安全文化现象、安全文化心理等深层次上,回答和解决安全生产领域存在的现实问题。

(二)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推动安全文化建设。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各级党委、政府要重视安全文化建设,将其纳入到思想宣传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总体部署,层层抓落实。第二需要宣传、教育、文化、广电、工会、共青团、财政等有关部门和安监系统的同志共同努力,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支持;第三需要职工群众的积极参与。广大群众是安全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不但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调动广大职工群众参与安全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是繁荣和创新安全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有力保证。

总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地方和基层安全文化建设的指导。根据各自不同的历史、经济、文化背景,不同的科技、管理层次和不同的群体,建设具有不同特点的安全文化。

(三)建议加大对安全文化建设的投入。如同治理隐患一样,安全文化建设需要资金投入,各级政府和企业应象重视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一样,支持安全宣传教育和安全文化建设,将其纳入年度投资计划的盘子中。对安全文化建设,不仅要重“视”,更要重“实”。企业在这方面有责任、有能力把自己该办的事情办好;同时,建议国家也应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使治本之策能够落到实处,这是最经济的投入,也是最必要的投入。

(四)总结交流推广先进经验。北京铁路局“毛泽东号”机车组,始终坚持用安全文化统领安全工作,“责任制+责任心+基本功=安全”,在这种理念指导下,使他们又刷新了安全行车500万公里无事故的新记录。浙江桐乡从市情实际出发,从强化宣传、培训、教育入手,全面系统的实施安全文化工程建设,逐渐确立了以“五双”(即:双基、双化、双责、双安、双赢)为主要内容的工作思路,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桐乡经验”。

美国杜邦公司安全文化的精髓是:安全责任无处不在,各级领导必须对安全负责任;员工必须有正确的安全态度和安全行为;企业必须建立起良好的安全管理机制。英国华杜公司坚持“安全拥有高于一切的优先权”。法国巴固公司安全文化的核心是“生命至尊”。正因为有这样的安全文化,才有力地推动了这些企业的持续发展。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更高的层面和更大的范围,宣传推广这些好经验,可以推动我国安全文化更好更快地发展。

(五)用科技进步促进安全文化建设。科学技术成果是文化的构成要素。在现代社会,科技作为文化的属性、特点和功能,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明显和突出,科技是实现文化创新最基本和最活跃的因素。作为第一生产力,科技不但是推动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的巨大动力,也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强力支撑。恩格斯认为:“自然科学的每一重大发现,甚至是仅仅向前迈出一小步,都会改变唯物主义的形态,改变生产力的实现方式和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基本趋势。”当安全科技以安全文化的形式作用于社会文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就会对人们的思想、精神与道德的升华和行为导向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科学技术是发展和繁荣安全文化的有力保障,是推动安全文化创新的不竭动力。因此,加快安全科技进步,也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六)加快安全文化产品的研发和安全文化产业的发展。安全文化产品和安全文化产业是物态的安全文化。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提高和社会进步,民众需要高层次的安全文化和更多的安全文化产品。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安全生产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和劳动保护用品及安全音像、影视、文艺、报刊、网站、等安全文化产品研发、营销、咨询、服务体系;以安全科技书刊为载体的安全与职业健康信息体系;还有一批安全科研院所、学校的科研队伍及相关社会团体的技术支撑体系和一些中介机构等等,在推动安全生产、建设安全文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充分利用这些社会资源,进一步发展安全文化产品和安全文化产业,也是全面推动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对安全文化产品和产业,建议有关部门加强监管,使之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七)加快宣教阵地和宣教基地建设。建议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等高端媒体中,开办固定的安全专题节目,使安全宣传教育经常化。同时更多地利用教育、培训、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影视、展览等多种宣传教育形式,促进安全文化的建设和创新。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国办发2006第53号),已经把安全文化建设列为第九项重点工程。在总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规划科技司、政法司等相关部门的帮助指导下,经过近两年的前期工作,已形成了《国家安全生产教育示范基地项目建议书》,并上报总局。“十一五”安全文化建设重点工程的实施,必将对全国安全文化建设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信在总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安全文化建设的新局面,将对推动我国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好转发挥更大的作用!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