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工作点多、面广、线长,经常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虽然通过多年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形势有了一定的好转,但生产安全事故,特别是道路交通和火灾事故却仍时有发生。从这些事故的发生原因来看,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当事人缺少安全意识,缺乏必要的防灾、救灾和逃生知识造成的。为此,根据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的原则,笔者认为采取“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措施,不断夯实安全生产的基层和基础,开展安全文化建设,深化安全文化“进园区、进社区、进校园、进家庭、进农村”活动,是强化全民安全意识,提高市民安全防范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安全文化进园区,实现安全与发展良性互动
南昌市共有国家级和省级工业园11个,园区内企业个数达3800余家,另有900余家在建企业,安置就业岗位近40万。在处理工业园经济发展和安全监管问题上,必须在工业园建立初期,就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工业园的发展规划中,按照“安全发展”的原则和“绿色发展”的思路,确保安全与发展实现良性互动。
1、建立优质安全服务机制。工业园区的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必须注重监管与服务互动,寓监管于服务之中,通过完善工业园安全设施硬件建设和主动上门帮助企业完善各项安全生产制度、举办安全生产培训班等方式,使企业特别是经营业主真正认识到安全生产工作不是找麻烦,而是帮助他们更安全地生产。在隐患查处及督促整改方面也不是简单、机械地下发整改指令书完事,而是耐心指出安全隐患,积极指导、帮助企业提出合理整改思路和办法。
2、严格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首先是对高危行业严格实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对申请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和单位,征求当地政府和工业园区管委会的意见,如不符合当地政府和工业园经济发展规划的要求,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不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其次是严格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对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审查不合格的和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经整改后仍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由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实行“一票否决”,强制其退出市场。对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和存在重特大安全隐患的企业,由各级安监部门实行“一票否决”,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对企业负责人及其主管部门负责人一律不予评先和提拔,如不符合当地工业园规划的,劝其搬离工业园区,最大限度地防止新的安全欠帐出现。
3、建立企业诚信自律机制。首先是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在工业园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建立与工业园企业主上门谈心制度。其次是实行安全生产风险金制度。要求工业园内所有的生产企业每年与工业园管委会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并交纳一定数额的安全生产风险金,若当年没有发生安全生产事故,予以返还,并给予奖励。若发生事故,则不予退还,并按责任状的规定追究企业经济责任。
安全文化进社区,创建安全防护网
由于历史原因,南昌市老城区消防通道狭小,危旧板壁房多,消防安全形势十分严峻。为此,必须充分利用社区群众的聪明才智,做到“技防、物防、人防”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提高社区的综合防范能力。
1、警民共建消防自救点。在各社区成立由街办安全员、派出所民警、消防官兵和社区居民组成的安全巡逻队和义务安全(消防)队,并设立消防自救点,配置必要的消防水带、消防斧、消防桶、安全帽等消防自救设施。在人员密集、商贸娱乐场所聚集的社区,建立“安全消防自救演练教育培训中心”,组织社区居民以及各企业主和职工参加消防培训,掌握救灾、逃生知识。通过这些措施,一些小的火情就可以在社区内及时发现和扑灭,使老城区的火灾事故大幅减少。
2、企地共建安全社区。针对社区内各类企业众多,安全监管存在漏洞的问题,指导各城区街道办事处与辖区内的工矿商贸、餐饮娱乐场所结成企地共建安全社区的对子,开展企地共建安全生产达标企业的评选活动,帮助企业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建立安全生产管理队伍。对社区内非法存在和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危险源,由街办、社区配合安监部门坚决予以取缔或搬离,以确保社区的安全。如:南昌市对分布在大街小巷的各类危化品经营店,由各街办、社区引导其搬迁至专业化工市场,实现了专业化、规范化管理;对暗藏在居民区内的非法液化气充装点,配合安监部门及时予以取缔,有效地避免了一些日常生产、生活安全事故的发生。
3、全民创建安全防护网。充分发挥街办、社区等基层力量,对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排查摸底,建立台帐,实行分类管理。对安全生产状况较差的企业,由属地的街道、社区以及安监部门进行监控,督促其整改隐患,完善安全设施。初步建立起了一个由各级党委、政府领导,政府各部门和乡镇(街道)安全监督管理人员密切配合,社区(村委会、企事业单位)安全管理人员积极参与,覆盖全市的安全防护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