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浅析人在火灾中的心理与行为规律

作者:王辉  
评论: 更新日期:2011年06月01日


 
  4.2 群体心理及行为特征 

  (1)助长 

  也可称为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体在与其他人一起避难逃生时,有助于减少恐惧,增加信心,更好地在现有条件下逃生。曾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安排被试者位于由管道导入烟气的房间,当安排单独一人时,有75%的人在特定环境中只能忍耐4min。若安排两个不相识的人在一起时,则有90%的人在4min内仍留在原地,在咳嗽的同时共同扑打烟雾,与烟雾作斗争。
 
  (2)传递
 
  传递是指情感或行为从一群人中的个体蔓延到其他个体。可分两种:情绪传递和行为传递。情绪传递具有反馈放大作用,当个体的情绪在他人中引起了同样的情绪过程,反馈回来又加剧了个体的情绪,就造成了情绪传递的高潮。可见于火灾中惊慌情绪的传递。行为传递则是从某一个体行为传递至其它个体的一种模仿行为。在1985年“4·18”哈尔滨天鹅饭店火灾中,当时有6名服务员位于房间内,有一人从11楼窗口跳至10楼开启的玻璃窗上,另5名服务员仿效,从11楼跳了下去。

  (3)钝化 

  群体内存在非个性化的“集体心理”,这种心理使得其中个体的感觉、思维和行为与其单独时的极为不同。当然这种迟钝不仅仅来源于个体聚集为群体状态的结果,亦由于处在火灾这种应激状态下个体的认知模式发生变化、个体本身缺少对该环境的认识了解及环境本身发生变化后的结果。这种“集体心理”的迟钝性妨碍了群体的积极行为,在多数火灾中表现为消极等待救援。 

  (4)从众 
 
  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不自觉地受到群体的压力,表现出与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就是从众倾向或从众行为。从众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下意识性,从众本身没有十分明显的目的和动机;二是自发性,从众不受他人的指使、强制和命令;三是自我存在意识的淡漠,盲目地放弃原来的行为而“随大流”。日本有位安全心理学家作了一个试验,让3个人排成纵队,在他们面前出现一个危险物,试验者让两人按规定方向跑,结果是前面两向右拐,第三人也向右拐;前面两人左拐,第三人也向左拐。2003年“2·2”哈尔滨天潭饭店火灾中,大火烧断了酒店的电路,店堂内瞬间变得一片漆黑,大火很快封住了酒店大门。许多人呼喊着向大门奔去,结果其他人亦急忙向大门方向出逃,便毫不犹豫地奔向浓烟,结果大多都倒在了大门附近。
 
  5、讨论和启示 

 
    本文主要讨论了人在火灾情况下的心理和行为。这些心理行为在火灾的作用下主要呈现负性的结果,成为人员在火灾中逃离烟毒、缺氧、高温损伤环境的制约因素,影响了人员的安全疏散。经过本文的讨论可得到如下启示:
 
  5.1可延续的探讨
 
  本文所进行的关于人在火灾中心理行为讨论,仅局限于烟气危害过程的第一阶段,在该阶段主要是从社会属性角度考察人的行为,而对于自然属性角度的考察还需在今后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同时,本文中对人的心理行为的分类并未考虑会对疏散结果产生明显影响的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应急疏散素养的个体和群体的划分,这仍需要在将来进一步讨论区分其疏散能力。

  5.2实际应用价值
 
  处于逃生的压力下,火灾中的人会在此段时间中产生“一般适应综合症状”(GAS)。这种症状共有三个阶段:惊恐反应阶段、抗拒阶段和衰竭阶段。人在抗拒阶段适应达到最佳水平,此时从肾上腺和脑垂体分泌激素波,这些激素波的释放恢复了身体的平衡。而在惊恐反应阶段人会因为紧张反应,促使其心跳加快,意识狭窄。因此只有加强疏散知识在人的潜意识中的输入,使疏散知识在人员遭遇火灾时第一时间进入人的意识,才能使人员更好的进行逃生。通过进行消防知识教育、长期组织疏散演习和消防演练,以增强人的应急疏散素养、强化逃生意识在人的潜意识中的作用,减少人从惊恐反应阶段到抗拒阶段的适应时间,提高人的逃生能力,从而使人在火灾中尽快利用有限的时间、空间逃生。
 
  5.3在安全疏散设计中的应用 

  研究人在火灾中的心理行为,可以将其应用于建筑消防设计,使设计更贴近人在火灾中的规律特点。与此同时,建筑设计和主动、被动的消防安全措施都能够对火灾中人的行为产生显著的影响(主动火灾预防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得以确定),而对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可以用来减少危险,增强系统的可靠性。
 
  5.4前景展望 
 
  本文的内容仅涉及了定性的方面,很少涉及定量的方面。建筑物火灾疏散中人的心理行为研究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复杂的系统课题,在近年来已得到较大的发展,但由于其本身构成因素复杂性,其数据库、知识库和推理库等并不完善。从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开发的用以描述建筑疏散特性的模型已有二十余种。但无论是单纯倚重于人在火灾中的心理和行为因素的研究,还是着重于数学模型和专家系统、虚拟系统来进行研究,都会将疏散中人的心理行为研究引入一个狭隘的境地。
 
  由于我国在人群形体特征、文化背景、行为习惯和应急疏散素养方面与西方国家有很大不同,所以人们在紧急情况下的疏散行为特征也与西方人群有不同之处。国外在人员疏散行为特征方面已经进行了多年较系统的研究汇总分析,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数据,在国外的疏散模拟软件中默认的是西方人的形体和行为特征数据。国内应用这种软件时,本应使用针对中国典型人群的相关数据,但国内还没有专门机构进行典型人群特征方面的研究,人员疏散行为特征汇总分析将是未来几年首先需要尽快开展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胡宇辰,叶清,庄凯。组织行为学(第三版)。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7 
  [2]刘慧罗.组织行为学。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3]曹日昌.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4 
  [4](美)克特.W.巴克。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6 
  [5]张志春。火场心理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93.11 
  [6]白松林,崔守生。火场逃生术。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 
  [7]孙绍玉等。火场防范与火场逃生概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 
  [8]蒋为诚。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 
  [9]肖国清,温丽敏,陈宝智。建筑物火灾疏散中人的行为研究的回顾与发展。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1.6 
  [10]胡忠日。安全疏散研究的国内外动态和发展趋势。火灾科学与技术,2001.11
  [11]李嘉华,王月明,雷劲松。火灾时人的避难心理行为及建筑疏散设计。火灾科学与技术,2004.1
  [12]姜传胜,杨铸。公共安全之人员应急疏散。安全,2004.1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