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操作人员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分析

  
评论: 更新日期:2016年03月06日

摘要 防止事故的关键在于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所有的不安全行为都不可能自发产生其背后都是受心理影响和控制的,都有一定的心理基础和动机。通过对操作和作业中出现的一些不安全行为来分析操作人员情绪对生理的影响以及常见的不安全心理状态,提出如何控制调节操作人员情绪和心理状态的一些对策,可以很好地调整和控制操作人员的心理和行为,消除其不安全心理,实现长期的行为安全。
        关键词  不安全行为  心理分析  控制对策
        1  前言
        独山子石化公司《1984年以来发生事故事件统计分析技术报告》中指出:20年来独山子石化发生的事故事件1273起,从产生的原因来看,人的不安全行为770次,占事故事件总数的60.5%;物的不安全状态503次,占事故事件总数的39.5%。这充分说明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造成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杜邦公司200年的安全管理经验更是明确指出:引发事故的根源,96%来自于人的不安全行为。
        
        可见,防止事故的关键就在于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如何消除?就是要对人的不安全行为深入识别,全面分析,有效控制。本人在车间从事安全管理工作10年,通过对850起不安全行为的调查分析,认为现场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有时是有意的,而很多时候都是无意的,但所有的不安全行为都不是自发产生其背后都是受心理影响和控制的,都有一定的心理基础和动机。从我单位在操作和作业中出现的一些不安全行为来分析操作人员情绪,对生理的影响以及常见的不安全心理状态,提出如何控制调节操作人员情绪和心理状态的一些对策。
        2 操作人员情绪不稳定引起的生理变化及危害
        在石油化工生产中,操作人员的情绪、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其工作中的行为安全。操作人员在心理平静、情绪好时,工作干劲十足,精神集中,动作协调、准确非常有利于实现安全生产;相反,在情绪低落、注意力分散时,作业中就难免出现了失误甚至引发事故。1995年一名女工因为家庭纠纷闹离婚忧心忡忡,在巡检走过一个小坑时摔倒造成较为严重的胸骨骨折。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一点点不良情绪和坏心情都会给现场操作中一个细小的行为带来巨大的影响,导致终生伤残事件的发生。
        医学专家指出,随着情绪的变化,人体体内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不同的人,其生理变化的程度也是不同的,通过仔细观察我单位操作人员的情况来看,其生理主要符合以下3类变化。
        (1)心跳加速。
        一个操作人员心情愉快的步入岗位时,不论现场操作环境多么恶劣,不论是酷暑还是严寒,他的心跳匀速正常,基本不受干扰;但在气愤、心里烦躁时操作现场的一点点噪声、气昧、粉尘都会使其心跳加速,血压升高。此时很容易因为激动而转为冲动,日常生产操作中很多逞能、冒险行为都源于此。管廊高空操作阀门不系安全带接触浓硫酸不穿防酸服,进入下水井作业不穿戴防护用品等等。这些都直接威胁着操作人员的生命和健康。
        (2)呼吸紊乱。
        石化行业高温高压有毒有害,操作人员情绪的变化极易引起他在操作现场呼吸的变化,如呼吸的加速或减慢、加深或变浅。高兴、消极、悲伤、愤怒、害怕和恐惧时呼吸情况都不相同。呼吸系统失常很容易分散人的注意力,使操作过程中神情恍惚,突发意外。我单位一名班长在盖井盖子时将手指砸断,其本人分析原因是车间奖金发放不合理,当班不顺心、不顺气,呼吸加速所至。
        (3)分泌失调。
        人在愤怒、悲哀、喜悦时都可促使分泌出现变化,愤怒时人会出热汗,惧怕时会出冷汗,焦急时常会出现小便频繁。此时很容易因为紧张而发生误操作,如按错按钮,倒错阀门等。我单位曾因为一名操作人员和他人发生争吵后带情绪操作DCS,误开阀门将大量浓硫酸排入管线,造成了极大的污染。
        以上三种情况表明操作人员心理情绪的变化会严重导致其生理变化进而会引起他们行为的失常,从而给行为安全和安全生产带来潜在的危险。在长周期连续不断的生产操作中,引起人们心理情绪变化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客观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如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家庭纠纷、工作的顺利与否、人际关系的干扰、健康状态、过度疲劳、生理节律、气候因素等都会对人们的心理情绪产生一定的影响。
        3 操作人员常见不安全心理状态分析
        影响操作人员心理情绪的客观因素有很多方面,这些客观因素发生的突然性很大,不易预防。但操作人员的心理因素,是影响操作行为的主观因素,心态的调节和控制决定了不安全行为的发生与否,它是消除不安全行为的关键。对于操作人员,常见的不安全心理状态分析汇总如下。
        (1)从众心理。
        在一个班组内往往容易形成一些不成文的、非正式的习惯。这就是一种从众心理,是人们在适应群体生活中产生的一种反映,不从众的人会感到有一种莫名的精神压力。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不安全行为也易被仿效。例如,在防爆区打手机,随意翻越栏杆,高空作业不系安全带等等。从众心理在以往造就了数不清的习惯性违章,极易引发事故,严重威胁安全生产。这种心理在操作人员中必须彻底铲除,让他寸草不生!
        (2)侥幸心理。
        海因里希1:29:300的事故法则告诉我们,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是有一定概率的,一次或十次不安全行为都不一定会导致伤害。所以在生产工作中,就有一些长期从事某项操作的"资深"或熟练员工,不断"优化""简化"操作过程,实质上是将违章形成习惯,他们不是不懂安全操作规程,而是很清楚,但由于侥幸心理在背后的支持,在他们看来,"这已习以为常,不会出事,出事也不一定会伤人,伤人也不知会轮到谁"。例如,1998年炼油厂"5.9"事故,隔油池抽水作业,潜水泵及电缆存在多处缺陷,油气浓度高应该采取可靠的防爆安全防范措施,需要找电气专业人员来处理的,但操作人员自己随意做主,结果违章提拉电缆处理故障,最终造成闪爆5死1伤的重大事故。尽管这些操作人员参加了很多次违章抽水作业都相安无事,可这一次却粉身碎骨。现场作业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该回去拿工具的不去拿,就近随意取物代替,该采取隔离措施的认为作业时间短而简单应付,抱着这种侥幸心态在现场操作,危险程度最大,后果也最为严重,孰不知,"安全操作数十年,出事就在一瞬间"。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