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规范作业工艺是安全运行的关键
填埋场的作业工艺是填埋场的生命所在,因此,填埋场安全运行最关键的是要做到填埋作业的规范。
根据填埋场垃圾成分及场地压实机配置、压实次数的不同,填埋单元层厚度控制在2~5米,最厚不得超过6米;每一大层的厚度可根据总高度定为10~20米;对填埋垃圾进行压实,压实密度应大于600 千克/立方米,最好达到800千克/立方米以上,以降低垃圾空隙率,减少空隙中的水分和空气,减少沉降。
坡面作业要尽量一次完成,避免因修补而造成局部塌方;垃圾层面可以有因沉降而造成的波浪形,使层与层之间有相互牵扯作用;要及时做好填埋覆盖,减少进入垃圾层的降雨量,避免垃圾层因雨水过多而失稳。
三、设置导气排渗系统是安全运行的基础
垃圾体中的水和气对堆体稳定的影响是显著的。填埋场必须设置有效的导气排渗系统,以排出堆体中的水和气。一般可采用盲沟、石笼、排洪井和排气井等设施,对堆体内部进行导排。利用截洪沟实施雨污分流,防止雨水进入堆体。在每一平台上修筑排水沟,防止雨水对边坡的冲刷。
一般填埋场由于填埋气体商业利用价值不大,可利用导气系统进行疏导、收集并向高空进行排放,或用自动点火器点燃去除,还可用于绿化大棚的供暖等。较大型填埋场可考虑利用沼气发电。例如,国内第一座利用填埋气体发电的杭州市天子岭中佳发电厂拥有2台970千瓦的机组,年削减填埋气体近1000万立方米,年产值800多万元,不仅大大减少了填埋场的安全隐患,减少了库区的异味,还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
四、进行植被恢复是安全运行的有益补充
对终场区域及时覆盖0.8~1米厚的粘性土并进行植被恢复,除可防止雨水冲刷之外,还可在坡面上起到筘网作用,阻止滑动弧面的形成,使离散垃圾体增强整体性,提高垃圾堆体的稳定性。
五、加强监测和检查是安全运行的有力保障
加强对垃圾堆体稳定性的监测,用角位仪定点定期观察堆体的左右位移,用水准仪定点定期观察堆体的高程变化。在库区选择有代表性的10个点,每周进行检查与测量。这些都可以起到预警的作用,以便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的发生。
根据建设部制定的城市垃圾处理及防治最新技术标准规定,甲烷浓度不得超过5%。该值是参考了美国环保署的指标,即认定空气中甲烷浓度5%为爆炸低限,当浓度达到5%~10%时就会发生爆炸。虽然填埋场在设气体导排设施的情况下,甲烷浓度一般在1%~2%之间,但不排除在特定的地点和特定的气候条件下,甲烷浓度会超过5%。因此加强对库区甲烷浓度的监测和对库区禁火工作的检查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