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业前准备隐患
1、未办理动火作业许可或审批流程不全,擅自进行电焊作业。
2、作业区域未清理易燃物(如木材、油漆、汽油等),未设置防火隔离带。
3、未检查作业环境是否存在密闭空间、有限空间,未提前通风或检测有害气体浓度。
4、未确认附近有无易燃易爆管道、容器,未采取隔离或置换措施。
5、电焊机、焊钳、电缆等设备未进行绝缘测试,存在漏电隐患。
6、作业人员未持证上岗(无焊工资格证或证件过期)。
7、未配备合格的灭火器材(如灭火器、消防沙、水桶等)或器材失效。
8、高空作业未检查脚手架、吊篮稳定性,未设置防坠落措施。
9、未明确现场监护人或监护人擅离职守。
10、作业方案未交底,人员不熟悉应急处置流程。
二、设备与电气安全隐患
11、电焊机外壳未接地或接地不良,存在触电风险。
12、电缆绝缘层老化、破损,接头裸露未包扎,导致漏电。
13、电焊机一次侧、二次侧接线柱无防护罩,易接触带电体。
14、焊钳手柄绝缘层破损,握持时直接接触金属部分。
15、电焊机过载使用,未安装过载保护装置或装置失效。
16、气瓶(氧气、乙炔等)未固定,倾倒可能引发泄漏或爆炸。
17、氧气瓶与乙炔瓶安全距离不足(通常要求≥5米),与动火点距离不足10米。
18、气瓶减压阀、压力表损坏或未定期校验,气体泄漏无法察觉。
19、乙炔瓶未安装回火防止器,或回火防止器失效。
20、电缆线与氧气瓶、乙炔瓶软管交叉缠绕,磨损后引发火灾。
三、个人防护装备隐患
21、未佩戴专用焊接面罩,强光导致眼睛灼伤(电光性眼炎)。
22、未穿戴阻燃防护服、防护手套,飞溅火花引燃衣物或烫伤皮肤。
23、作业人员未穿绝缘鞋,在潮湿环境中触电风险增加。
24、长发未束起、未戴工作帽,头发被火花引燃。
25、密闭空间作业未佩戴防毒面具或空气呼吸器,吸入焊接烟尘(如锰、臭氧等)。
26、高空作业未系安全带或安全带挂点不牢固。
27、佩戴的防护面罩镜片模糊、破损,影响视线导致操作失误。
28、手套潮湿或破损,失去绝缘保护作用。
四、作业中操作隐患
29、在易燃物上方或附近焊接,未设置接火盆、防火毯,火花飞溅引燃周边物品。
30、焊接密封容器、管道前,未确认内部是否残留易燃易爆气体或液体。
31、违规在带压管道、设备上进行焊接,引发泄漏或爆炸。
32、焊接时焊条、焊把随意放置,接触可燃物引发火灾。
33、用焊钳敲打焊条或工件,导致焊钳部件松动、电缆接口脱落。
34、多人交叉作业时未协调防护,火花飞溅至他人作业区域。
35、焊接过程中未及时清理焊渣,堆积过热引发火灾。
36、在潮湿地面、金属容器内作业时,未铺设绝缘垫板。
37、调整电焊机参数时未切断电源,带电操作导致触电。
38、焊接悬挂工件时未固定,工件坠落砸伤人员。
五、环境与场地隐患
39、作业现场通风不良,焊接烟尘、有害气体(如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积聚。
40、夜间或光线不足区域作业,未设置足够照明,导致操作失误。
41、雨天、雪天等恶劣天气未采取防护措施,露天焊接引发设备受潮、触电。
42、作业区域下方有人员或易燃物品,未设置隔离警戒区。
43、有限空间作业时,进出口狭窄,无应急逃生通道。
44、地面有积水、油污,人员滑倒或设备受潮漏电。
45、通道被杂物堵塞,应急撤离或救援时受阻。
六、作业后收尾隐患
46、作业结束后未切断电焊机电源,设备长时间通电引发过热。
47、未彻底清理焊渣、火星,残留火种可能延时引燃周边易燃物。
48、未检查气瓶阀门是否关闭,气体泄漏引发安全事故。
49、未将工具、电缆整理归位,杂乱堆放导致人员绊倒或设备损坏。
50、未填写作业记录或未向接班人交接安全注意事项,遗留隐患未及时跟进。
使用建议
1、针对清单中的隐患,可制定“作业前检查清单”“设备维护台账”等,落实闭环管理;
2、定期对焊工进行安全培训,强化隐患识别与应急处置能力;
3、结合企业实际作业场景,补充特殊工况下的专项隐患(如受限空间、高空、水下焊接等)。
如需进一步细化某类隐患或结合行业标准调整,可随时补充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