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注意的分配与转移
(1)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时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活动时,把注意力指向不同对象的特性。严格地说,在同一时刻,注意不能分配,即“一心不能二用”。但在实际生活中,注意分配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例如司机开车,不仅要注意前面的路面,而且还要不时用限睛的余光扫视后视镜或周围的景物,同时耳朵还得听着机器转动是否常等等。这时,注意就不仅只专注一种事物,而是多种事物。
能否合理分配注意是有条件的,在同时进行几种活动中,每一种活动都是熟悉的,且其中的一种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已达到了自动化的水平时,才能做到注意的分配。一个初学开车的司机、一个初上车床的工人,往往是眼睛死盯在对象上,不敢懈怠,因而很难做到有余力将注意分配在其他事物上。
能否做到注意分配,还依赖于活动的复杂性程度。一般在进行两种智力活动时较困难;在同时进行智力和运动活动时,智力活动的效率会降低得多些。
注意的分配能力因人而异。其关键是能否通过艰苦练习,形成大脑皮层上各种牢固的暂时神经联系,使活动程式化、习惯化、系统(列)化。对活动越熟练,越能灵活自如。有些职业,如司机、警察、教师、演员等,应通过练习,学会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力,时刻关注周围的情况变化,以使自己工作起来游刃有余。
(2)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现象。这里强调“主动”转移,如果是被动的转移,则属于注意的分散。
注意有完全转移和不完全转移之分。完全转移是注意的时序变化;即起始注意现象A,而后注意现象B;不完全转移其实也就是注意的分配。
注意转移的快慢难易,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a.前后两种活动的性质,如果从易到难,则转移指标下降;
b.目的性,如果工作要求转移,则注意的转换相对较快,也较容易;
c.人的态度,例如对后继工作没兴趣,则注意的转移就困难;
d.训练,经过训练的人,在使注意转移时,可以做到当行则行,当止则止
注意还有其他一些品质,如选择特性、集中特性等。注意的品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而且其中的每一项品质也都有一个“度”(即适度)的问题。只有将注意放在一个合理的“度”上;才能发挥它对完成工作的积极作用,也才能使人的活动或动作等既有效率,而又不致出错,从而保证工作中的安全。
发生失误及违章操作的种种心理状态远比上述的更多更复杂。详细分析这些心理因素和不安全行为,其根源往往在于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劳动管理以及本人的先天性心理素质。因此,应针对上述几个方面进行综合性的管理,消除不安全心理状态产生是安全工作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