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符合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曾发生过事故,仍未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相关方合理抱怨或要求
直接观察到的危险
4.3风险评价的方法
风险评价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把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作为L,把暴露于风险环境的频繁程度作为E,把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作为C,根据不同情况和可能性赋予不同分值,将L、E、C分数值相乘,得出之积为D,再根据D的分数不同确定不同的风险等级。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准则如下表:
发生事故可能性(L)
分数值 |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 分数值 |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
10 | 完全可能预料 | 0.5 |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
6 | 相当可能 | 0.1 | 极不可能 |
3 | 可能,但不经常 | | |
1 |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 | |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分数值 |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 分数值 |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
10 | 连续暴露 | 2 | 每月一次暴露 |
6 | 每天工作时间暴露 | 1 | 每年几次暴露 |
3 | 每周一次暴露或偶然暴露 | 0.5 | 非常罕见的暴露 |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
分数值 |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 分数值 |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
100 | 10人以上死亡 | 7 | 严重 |
40 | 3-9人死亡 | 3 | 重大,致残 |
15 | 1-2人死亡 | 1 | 引人注目 |
在评价风险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在假定控制计划或现行控制措施一旦失败后所造成的结果。
5.确定风险分级
5.1风险评价小组负责确定风险分级。
5.2确定风险分级的过程
安全科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和风险等级划分标准确定风险分级。
5.3风险等级划分准则
依据作业风险性评价的结果将风险划分为5级:
划分标准如下表所示:
风险级别 | D分数值 | 危险程度 |
一级 | <70 | 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
二级 | 70—160 | 一般危险、需要注意 |
三级 | 160—320 | 显著危险、应该整改 |
四级 | >320 | 高度危险、立即整改 |
6.判定重大风险因素
6.1安全科负责判定重大风险因素。
6.2安全科依据风险分级的结果和重大风险因素判定准则,断定重大风险因素。
6.3重大风险因素判定准则
风险因素的风险级别为3级以上时,该风险因素为重大风险因素。
项目部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认为的风险因素。
本年度发生伤亡事故的风险因素。
7.实施风险控制策划
7.1各科室、各施工队负责实施职责范围内的风险控制策划。
7.2风险控制策划的过程:
各科室、各施工队应针对每一重大风险因素的特性及风险控制原则,确定对该重大风险因素的控制途径和控制措施。经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批准后下发执行。
8.风险控制的原则
风险控制原则是指风险控制的主导思想如下表所示:
风险级别 | 风险程度 | 控制原则 |
一级 | 低度 | 无需采取措施,且不必保持记录 |
二级 | 中度 | 不需另外的控制措施,需要监测来确保控制措施得以维持 |
三级 | 高度 | 努力降低风险 |
四级 | 极高 | 紧急行动降低风险 |
9.风险控制的途径
风险控制途径是指风险控制措施选择的顺序如下图所示
| 控制措施选用顺序 | 风险程度 |
人员防范
降低风险
消除风险
| 个体防护 管理控制措施 工程技术控制措施 将危害与人员隔离 改用低危害性物质 防止使用危害性物质 | |
10.风险控制的措施
风险控制的措施是指消除风险的方法与手段分为管理措施和工程措施两类,包括针对具体重大风险因素采取:
A、制定管理目标 B、制定控制目标 C、制定管理方案
D、编制运行制度 E、编制操作规程 F、编制作业指导书
G、强化现场监管 H、做好应急准备 I、保持现有措施
更新风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相关信息
安全科负责组织风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相关信息的更新。
风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信息更新分为动态评审和动态更新两种情况。
11.定期评审
安全科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对风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信息的评审,并根据评审的结果对相关信息予以更新。
12.动态更新
当有新的安全生产法规颁布,对安全生产有影响的设备更新、工艺过程变化等情况发生时,安全科应立即组织相关科室对风险源进行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信息进行更新。
风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信息更新的方法执行本制度中相关规定。
13.运行记录
《风险源清单》
《风险评价表》
《重大风险因素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