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2喷施。包括喷雾、喷洒、喷粉等方法。按药剂处理剂量,以无药对照、低剂量/浓度至高剂量/浓度进行处理。
4.2.3.3熏蒸。将生长一致的作物放臵在塑料薄膜搭建的密闭空间内,按不同处理剂量将药剂放臵在密闭空间内自由挥发或加热挥发,对作物进行熏蒸。
4.2.3.4茎杆涂抹、注射。按处理剂量将药剂与水稀释调和后进行茎杆涂抹或注射。
4.2.3.5重复。每处理不少于4盆(4次重复),并根据植株苗大小每处理不少于4~8株。处理后移入温室培养,各处理生长管理条件一致。
对于果树成株生长期的安全性评价及其他特殊作物的安全性评价,如在田间进行试验,每处理不少于1株,至少3次重复。
5 安全性评价内容
根据药剂处理时期确定作物安全性试验具体评价内容。
5.1苗前处理。种子处理的药剂安全性需要调查对种子发芽和出苗的影响,土壤处理的药剂只需调查对出苗的影响。主要评价药剂对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出苗率、出苗势、苗高/长、根系数量和主根长度、根/茎鲜重比及植株形态和叶色的伤害等。
5.2营养生长期处理。包括苗后孕穗前或果蔬花蕾形成前药剂处理(喷施和熏蒸等茎叶处理、撒施和浇灌等根部土壤处理)。按照拟申请登记药剂推荐使用类似方法在温室对盆/钵栽3~5叶期作物苗进行药剂处理。主要评价药剂对作物株高(茎长)生长速率、植株形态和叶色的伤害等。
5.3生殖生长期处理。包括作物孕穗期和花蕾形成以后、幼果期至收获前的药剂处理(喷施和熏蒸等茎叶处理、撒施和浇灌等根部土壤处理)。在温室或田间按照拟申请登记药剂的推荐使用方法进行药剂处理。主要评价药剂对作物株高(茎长)生长速率、植株形态、叶/果色、结实率的伤害等。
6 药害症状观察
6.1变色。包括褪绿、黄化、白化、花叶、锈斑、褐化、绿化等。
6.2坏死。斑点、枯斑、叶缘坏死、生长点或攀缘茎枯死、落叶、落花、落果、空秕粒等。
6.3生长发育延缓。矮化、节间缩短、叶片伸展受抑、出苗不齐、成熟期改变、生长发育停滞。
6.4萎蔫。植株失水萎蔫、青枯。
6.5畸形。分蘖异常、生长不定根、侧向生长、徒长、叶片卷曲或扭
曲变形、茎缢缩、花穗变形。
7 药害程度观察记录
7.1抑制发芽或出苗
观察药剂处理后对作物种子发芽和出苗的影响,记录作物种子发芽或出苗受抑制的比率,或延缓出苗的天数等信息。
7.2变色
观察施药后作物叶片等部位变色情况,记录变色程度和变色叶片占供试作物全部叶片的比率,以及变色是否可恢复和恢复所需的天数等信息。
7.3坏死
观察施药后作物不同部位器官坏死情况,记录出现斑点或坏死的器官占供试作物全部器官的比率,以及斑点或坏死面积占作物器官面积的比例,或落叶、落花、落果或空秕粒的比率等信息。
7.4生长停滞
观察施药后对作物生长的影响,记录施药后21天左右作物生长(植株或枝条或根系新生高度或长度)受抑制情况等信息。
7.5萎蔫
观察施药后作物叶片出现萎蔫症状情况,记录出现萎蔫症状时间及萎蔫持续时间,是否可恢复以及恢复所需时间等信息。
7.6畸形
观察记录施药后21天左右作物植株分蘖异常、生长不定根、侧向生长、徒长、叶片卷曲或扭曲变形、茎缢缩、花穗变形等情况,记
录产生畸形的植株数量及占全部植株的比例等信息。
8有关药害程度系数的计算
8.1发芽率和出苗率的抑制率
发芽率或出苗率(%): G==N1/N2 ?100
G为发芽率或出苗率,N1为发芽或出苗数,N2为测试种子数或苗数
发芽率和出苗率的抑制率(%):I=(C-T)/C ?100
I为发芽率或出苗率的抑制率(%);C为空白对照发芽率或出苗率(%);T为药剂处理的发芽率或出苗率(%)
8.2落花(果、叶)率或空秕粒率增加率
落花(果、叶)率或空秕粒率(%):P=n1/n2?100
P为落花(果、叶)率(%),n1为药剂处理后落花(果、叶)数,n2为处理前花(果、叶)总数
落花(果、叶)率或空秕粒率增加率(%):I=(T-C)/T ?100
I为落花(果、叶)率或空秕粒率增加率(%);T为药剂处理的落花(果、叶)率或空秕粒率(%);C为空白对照落花(果、叶)率或空秕粒率(%)。
8.3生长速率抑制率
生长速率:R=L/D
R为生长速率(mm/d),L为植株或枝条或根系新生高度或长度(mm),D为时间天(d)。
生长速率抑制率(%):I=(Rck-Rt)/ Rck ?100
I为生长速率抑制率(%),Rck为空白对照生长速率,Rt为药剂处
理的生长速率。
9安全性评价结果
根据测试靶标作物的经济价值和药害症状及伤害程度,评价药剂对作物的安全性。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写出正式试验报告,并列出原始数据和附药害症状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