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脱硝管理制度

  
评论: 更新日期:2016年02月06日

        5.19 维护部门应制定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管道法兰、阀门法兰和设备法兰等连接密封部位的检验维修计划,计划中应明确检查部位、方法、人员、周期等内容,并建立相应的检验维修记录。
        5.20 氨泄漏监测仪和漏氨报警装置必须在有效检定期内,热控维护人员应定期对表计进行校验。
        5.21 氨区严禁烟火,氨区及围栏外10米之内严禁明火作业或能产生火花的工作。若须动火必须严格执行动火工作票制度,并对工作区域氨气含量进行测定,氨含量必须小于50ppm,氨区及周围严禁堆放杂物、杂草及易燃物。
        5.22 氨区内检修工作必须使用铜制工具,氨系统检修前与关联的氨系统必须加堵板,有明显的断开、隔离措施,且必须进行彻底置换,并连续三次检验合格方可检修;电气检修工作必须停电进行。由于氨对铜有腐蚀作用,凡有氨存在的设备、管道系统不得有铜材质的配件。在出现氨泄漏时严禁使用钢质、铁质工具进行操作,以防出现火花导致爆炸。
        5.23 储氨罐、以氨为介质的设备、氨输送管道及阀门等动火检修时,必须使用一级动火工作票;在检修前必须做好可靠的隔绝措施,并对设备管道等用氮气进行充分的置换,经检测合格后方可动火检修。
        5.24 氨区内的管道、阀门或其他设备发生冻结时,应用蒸汽或热水解冻,禁止用火烤;为了检查各连接处有无漏氨的情况,可用仪器或肥皂水进行检查,禁止用火检查。
        5.25 液氨压力容器应按照《锅炉压力容器使用登记管理办法》(国质检锅[2003]207号)注册登记,并按照《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TSG R0004-2009)规定监督管理。每月进行一次安全检查,每年进行一次年度检查,新安装压力容器投用满3年内必须进行首次全面检验。下次全面检验周期,由检验机构根据容器安全状况等级确定,一般3~6年进行一次。定期检查、检验内容和要求,按照《压力容器定期检验规则》(TSG R7001-2004)规定进行,并将检查、检验的记录和报告存入压力容器技术档案。
        5.26 液氨压力管道应按照《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工业管道》(TSG D0001-2009)规定监督管理,对管道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在线检验(年度检查),新投用管道首次全面检验周期一般不超过3年,下次全面检验周期由检验机构根据管道安全状况等级确定,一般3~6年进行一次。定期检查、检验内容和要求,按照《在用工业管道定期检验规程》(国质检锅[2003]108号)规定进行,并将检查、检验的记录和报告存入压力管道技术档案。
        5.27 液氨金属管道安装或维修后焊缝应进行100%无损检测,并进行泄漏试验。泄漏试验时,应重点检查阀门填料函、法兰或者螺纹连接处、放空阀、排气阀、排污阀等处。验收移交时,还应对安装焊缝进行不少于20%的无损检测复查。
        5.28 压力表和压力变送器、安全阀、液位计和液位变送器、温度计、紧急切断装置等安全附件,应按规定进行定期维护和定期校验。安全阀入口处应安装氨用切断阀,正常运行时,该阀必须保持全开并加铅封,切断阀的直径不应小于安全阀的入口直径;压力表的刻度盘上应当划出指示最高工作压力的红线;液位计上最高和最低安全液位,应当做出明显的标志。     
        5.29 压力表和安全阀、截止阀等与氨接触的部件应当与氨介质相容,宜选用氨专用压力表和氨专用阀门,不应采用灰口铸铁材料的阀门和使用含铜材质和镀锌镀锡零部件。
        5.30 压力容器技术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5.30.1 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证;
        5.30.2压力容器登记卡;
        5.30.3压力容器设计制造技术文件和资料;
        5.30.4压力容器安全检查、年度检查、定期检验报告,以及有关检验技术文件和资料;
        5.30.5压力容器维修和技术改造方案、图样、材料质量证明书、施工质量证明文件等技术资料;
        5.30.6安全附件校验、修理和更换记录;
        5.30.7有关事故记录资料和处理报告。
        5.31 压力管道技术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5.31.1管道元件产品质量证明、管道设计文件、管道安装质量证明、安装技术文件和资料、安装质量监督检验证书、使用维护说明等文件;
        5.31.2管道定期检验和定期自行检查记录;
        5.31.3管道日常使用状况记录;
        5.31.4管道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以及相关附属仪器仪表日常维护保养和校验记录;
        5.31.5管道运行的故障和事故记录。
        5.32氨气体浓度报警仪应具有生产厂家的测试报告;报警仪复检周期不应超过一年,检测报告存档备查。
        5.33防雷设施接地、液氨设备和管道静电接地应符合国家标准、规范要求,并定期开展检测,当接地电阻大于要求值时,必须查明原因,予以解决。
        5.34安全监控与事故预警:
        氨区做为全厂重大危险源之一,应按《重大危险源的监控管理》的要求,建立在线安全监控和事故预警系统,系统包括以下内容:
        液氨使用场所关键操作参数安全监控;
        液氨使用场所周边环境浓度变化监控与事故预警;
        现场设施风险评价与管理平台;
        基于事故影响范围和级别科学估计的应急救援系统。
        5.35 安全组织:
        5.35.1各部门应明确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本部门主要负责人必须保证职责范围内液氨的安全管理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和国家标准的要求,并对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安全负责;
        (1)安全监察部责任人负责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网络,组织制定氨泄漏应急方案并定期组织反事故演练。
        (2)部门安全负责人安全生产职责:
        (a)负责落实安全情况和执行情况,进行安全知识和安全技术教育;
        (b)进行部门安全检查,落实隐患整改;
        (c)保证生产设备、安全设施、消防设施、防护器材和急救器材等处于完好,教育操作人员加强维护,正确使用;
        (d)确保操作人员持证上岗,制定安全操作规程,定期对安全附件进行校验或更换。
        (3)操作人员的安全责任:
        (a)要认真学习和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不违反劳动纪律,不违章作业,对本岗位的安全生产负直接责任;
        (b)上岗必须按规定着装,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c)精心操作,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工艺规程,做好各项记录,保持作业环境整洁,搞好安全文明生产;
        (d)按时认真进行巡回检查,正确分析、判断和处理各种事故苗头,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如发生事故,要果断正确处理,及时、如实地向上级报告,做好详细记录;
        (e)有权拒绝违章作业的指令,对他人违章作业加以劝阻和制止。发生重大危险事故,险情特别严重,采取紧急防范措施,有权停止工作,并撤离现场。
        5.35.2各部门应规范安全防护用品管理,对国家明确规定更换日期的滤毒罐、防毒面具等防护用品,需在发放台帐中明确注明领用日期、生产日期及更换日期;
        (1)操作间必须配备两个以上的完好有效的氨用防护面具、滤毒罐,并根据厂家提供使用资料定期进行更换,保证完好有效;
        (2)相关单位应配置空气呼吸器、防护服等氨泄漏应急抢险器材,并保证相关器材完好有效。
        5.35.3操作间应设置有毒有害、噪声等警示标志,并设置氨泄漏报警装置。对现有作业环境中噪声、氨气定期进行检测,确保各项指标符合国家标准;
        5.35.4建立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管理档案并办理使用证,定期联系有检验资质的部门对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进行检验,保存检验资料,按照检验结果保证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规范使用;
        5.35.5从事液氨使用岗位的新工人,除经过三级安全教育外,还必须经过岗位培训,学习岗位安全操作规程、生产原理、安全生产要点(包括熟悉预防事故和发生不正常情况时紧急处理的方法,以及发生事故的自身防护、抢救知识等),经有关部门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
        5.36 安全规章制度(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5.36.1各部门必须建立健全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应包括正常或异常情况下,操作员工进入液氨场所进行正常操作或事故应急的程序和方法;
        5.36.2建立设备管理档案:应包括设备图纸、供应厂家、合格证、压力容器检测、检验报告、安全附件检测、检验报告、维护、检修情况记录等;
        5.36.3编制安全、可靠的操作规程。对职工进行业务培训,职业安全卫生知识培训和安全教育,持证上岗。对一旦出现的事故危机情况,懂得如何处理,防止中毒和人身事故的发生;
        5.36.4灭火器材、防护器材、劳保用品台账:应包括存放地点、更换时间、有效期、使用方法说明、员工使用记录等;
        5.36.5有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安全预防措施和紧急救护方法等,并定期组织演练;
        5.36.6现场安全管理制度应包括每年检修时间、检修方案、设备、管道置换记录、动火制度、监管人员、参观学习人员的管理等;
        5.36.7作业环境定期测定氨浓度并建立记录档案,对工作人员执行定期体检制度。
        5.37 巡回检查及应急处理:
        5.37.1 应包括现场巡回检查时间、路线、重点部位、各级责任制等;
        5.37.2运行人员必须经常注意检查各储罐的压力计、液面计、温度计等仪表是否处于正常状态,如有异常及时消除;
        5.37.3发现温度过高,可以打开液氨储罐的喷淋系统,对液氨储罐进行喷淋降温;
        5.37.4发现液位计爆裂时,应带好防毒面具、胶皮手套,打开水喷头,迅速关闭液位计的上下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倒罐操作;
        5.37.5发现液位计失灵时,关闭气相阀门,从液位计底部排放污物,或关闭液相阀门,用气相压力从液位计底部排放阀排出污物;
        5.37.6发现液氨管线突然发生爆炸或发生大量氨气泄漏时,抢修人员应戴好防毒面具,判别事故部位,切断液氨、气氨来源。及时打开水喷淋系统,喷水吸收泄漏的氨气。当值人员及时报告值班长,并与相关岗位联系,防止中毒和次生火灾;
        5.37.7发生事故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并向有关部门报告,启动应急救援预案,当泄漏影响周边居民人身安全时,应立即通告,并协助组织人员向上风向转移。
        5.38 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液氨事故专项应急预案演练,并对演练结果进行评审,及时完善相关应急措施,补充相关应急救援物资。
        5.39 每季度液氨使用、接卸等生产岗位及专责负责人应进行一次防毒面具、正压呼吸器、防护服等穿戴的演练,并做好记录。
        5.40 脱硝设施计划性检修报告程序
        5.40.1脱硝设施检修计划由生产技术部按照检修计划工期提前向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同意后按照计划工期实施检修工作;
        5.40.2新投运的脱硝设施,生产技术部向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出启动申请,并完成相关环保手续。经当地环保部门同意并备案后,脱硝设施按照计划启动;
        5.40.3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定期核查、监测、标定、试验,生产技术部向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并备案;
        5.40.4 脱硝设施的规模、地点、工艺发生重大变化时,应向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申报,并经批准后方可实施。
        5.41 脱硝设施异常报告程序
        5.41.1脱硝设施非计划性检修特指因故造成脱硝设施或脱硝设施主要辅助设备退出运行的,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情况:
        脱硝设施未经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批准或故障情况下退出运行的;
        脱硝设施或主要辅助设备故障或异常情况下造成污染物超标排放的;
        脱硝在线连续监测系统故障造成在线数据中断的;
        5.41.2脱硝设施发生故障或异常情况造成环境污染事故,值长应立即启动脱硝设施异常报告流程;
        5.41.3值长为脱硝设施事故处理现场第一负责人,在处理事故时,应尽量限制事故发展,消除事故根源恢复脱硝设施运行,确保污染物浓度达标排放;
        5.41.4脱硝设施异常发生后脱硝主值应第一时间汇报值长、运行部脱硝或锅炉专工、生产技术部相关专工及维护部门,值长同时汇报维护部、生产技术部领导和公司副总工程师;
        5.41.5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应立即启动《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5.41.6值长应记录异常主要原因及处理经过。
        6 检查与考核 
        6.1 本制度的执行情况由生产技术部负责检查与考核。
        6.2 依据本制度和绩效考核管理标准进行考核。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