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 言
公共安全是关系人民生命安全、社会稳定发展以及国家和个人财产安全的一件大事,在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的公共安全状况,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其中安全生产领域尤其如此。客观上,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主体意识的不断加强,公共安全问题也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公共需求。
搞好公共安全管理,应该从两方面着手。第一,建立“大公共安全理念”。打破以往对公共安全的局限认识,扩大公共安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第二,建立起公共安全社会化网络体系。公共安全作为一个公共产品,要打破二元结构,即公共安全产品,也未必由政府一家独揽。例如,现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很多高速公路以前完全是政府的事情,而现在已经有民间资本介入。现在公共安全需要政府、企业、公民依照各自的优势,通过共同协作来完成一个社会化的网络体系。所以,我国的安全生产需要动员政府、社会、企业、个人等各个层次的广泛参与。
政府与市场分别代表两种资源配置的方式,就传统的政府配置资源这一方式而言,随着社会事务的日益复杂化,政府已无力再提供充足的公共产品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政府面临着力量不足的困境。全能政府时代政府对社会事务全面的过于细致的管理和干预,导致政府越位、缺位、错位现象突出,但同时政府应该履行的职责又没有履行好,最终导致高昂的行政成本和公共行政的低效率。
另外,一个无所不包的、将治理伸向社会各领域的政府,由于其权力过大,不可避免地限制人的权利和自由,阻止社会进步,同时亦会滋生寻租等腐败行为,这一切都会导致“政府失灵”。而我国现阶段政府社会管理职能还没有建立和完善起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以“全能控制”手段进行社会管理手段显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存在不断弱化的倾向。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对上述问题给出了答案。因为经济的发展推动财富向社会分散,社会结构与利益日益多元化,资源的重新分配就必然导致权力的流散。这样,一个介于政治国家与市场体系之间的层次——第三部门—开始崛起。第三部门(社会团体)充分发挥民间与社会的丰富资源及其自主性和创造性,承担了越来越多原来应该由政府部门履行的诸如环境保护、消除贫困、发展基础教育、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以及关注弱势群体等公共服务职能,弥补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不足,防止公共服务的官僚化。
在中国的市场经济逐渐成熟的过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民间主体意识和社会团体的力量的崛起,同时伴随着政府治理的变革及与之相应的职能的变迁,对第三部门的培育将成为中国市民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就中国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而言,通过对第三部门和市场的培育,以推动安全生产工作的进展,显得尤其重要。
近两年,随着《安全生产法》的颁布和实施,我国安全生产中介市场发展迅速,作为第三方力量参与到安全生产工作中来,越来越显示出其蕴含的力量和广阔的前景。这些机构从事咨询、评价、评审、培训、考核、认证、检验、检测及注册等技术性服务活动,为我国安全生产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今中国正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我国的政治统治正从人治走向法治,政府管理亦从“全能型”向“有限型”转变,在政府资源有限,政府权力日益收缩和下放的今天,如何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安全生产事务以弥补政府资源的不足,是政府行政改革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笔者就此将从理论上和实践操作上进行相应的探讨。
2 安全生产中介服务力量发展及其与
相关部门的关系
安全生产是一个涉及政府综合监管,政府专门监督,行业自律,行业管理,社会中介服务机构检查,检验和评价,企业自身管理,公众参与等众多部门众多主体的系统工程,目前我国所提倡的“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全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思路就是这种系统工程的集中体现。
在全国政府职能变迁和机构改革的要求下,对相应社会团体的培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在此方面,全国已有众多省份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一些沿海省份成立了相应的安全协会以及专门从事安全生产评价、咨询、特种作业培训等安全生产服务的中介公司。这些中介机构与政府、其他社会团体、企业的关系如下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