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变“注入式”为“启发式”。
启发式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提问”和“设疑”是常用的一种启发形式,因为有些常规性的内容,一味按常规讲授,会使人感觉枯燥。在全员安全培训或三级安全教育的厂级和车间级教学时,教师可采用“讨论法”,以对学生启发和引导。如厂级安全教育的内容之一的“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权利和义务”,教师可先就一般公民有什么权利和义务来启发学员,并提出权利和义务的区别和关系等问题,这样,通过教师和学员互相的交流,教师传递知识,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增强记忆,掌握知识。
(三)变“粉笔加讲稿”为现代化教学手段。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于缩短教学时间,降低学时有明显的作用。例如,以幻灯片教学,提供色彩鲜明的图片,能提高学习效率。大量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5%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可见,人们通过听觉和视觉获得的信息占其所获得的总信息的94%。
对于车间的安全生产状况及规章制度、预防事故和职业危害的措施及应注意的安全事项、从业人员在本生产经营单位内调整工作岗位或离岗一年以上重新上岗时的车间和班组级的安全培训、实施新工艺、新技术或者使用新设备、新材料时的安全培训,可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如把上述知识制作成幻灯片、图片或影视短片等形式,以讲授法的方式传授安全知识。对于各类事故应急救援、事故应急预案演练及防范措施等教育内容,可把平时演练的过程拍成完整的短片,作为安全教育的素材。实践证明,一般可以降低20%左右的学时,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率30%左右,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很有帮助。
(四)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
单一呆板的封闭式课堂授课方式限制了学员的视野和思维,最终导致理论与实际脱节,而开放式课堂教学则弥补了以上不足。如新进企业的员工,他们不了解企业的生产状况、工艺流程、设备与设施的情况,这时采用“开放式”课堂教学,即带领“学员”有目的有计划地参观企业的生产流程、重点危险部位(危险源),使新员工对企业有一个初步认识,初步了解本单位安全生产情况及安全生产基本知识、安全设备设施的使用(厂级安全教育)、车间的工作环境及危险因素。对于班组级的“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岗位之间工作衔接配合的安全与职业卫生事项”等安全培训,应该由班组长在生产现场做示范和讲解。这样,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还使他们产生浓厚兴趣,加深了对安全知识的记忆。
只有充分利用各种有效资源,通过各种教学模式的有机组合,调动学员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安全教育培训,把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深入到各层次和每个岗位,提高安全教育培训的效果,从而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
三、加大执法检查力度 确保教育培训的有效实施
按照《安全生产法》及安全生产的有关法律法规,加大安全生产执法检查力度,深入企业,切实加强对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培训工作的日常检查监督;一是检查企业安全生产培训计划安排及开展培训情况,询问了解企业主要负责人和从业人员接受安全培训情况,考核安全基本知识和安全操作技能。对不符合规定的,要责令限期整改;二是检查生产经营单位的特种作业人员,是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操作技能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杜绝无证上岗和违规作业,坚决预防和遏制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三是对严重违法、抗法的企业主要负责人以及相关人员,依法从重处罚,对未按规定参加安全培训而上岗作业,造成伤亡事故和重大经济损失的,依法追究责任,直至追究刑事责任。四是对发生安全事故的企业,严格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认真调查,严肃处理。
事实证明,只有加大安全生产执法检查的力度,才能推动安全生产培训工作扎实有效开展,从而更加有力地促进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