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布《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的通知
发 文 号:(86)卫防字第9号
发布单位:(86)卫防字第9号
天井下的回风流中。
C.2.2 硐室型、巷道型采场作业的采样位置,设在距产尘点3~6m的回风流中;多台凿岩机同时作业的采样位置,设在通风条件较差的一台处。
电耙作业的采样位置,设在距工人操作地点约1.5m处。
C.2.3 溜井和漏斗的倒矿和放矿作业的采样位置,设在下风侧约3m处。皮带转载机、装车站、翻罐笼等产尘点的采样位置,均设在产尘点下风侧1.5~2m处。
主要运输巷道的采样位置,设在污染严重的地点。
C.2.4 喷浆、打锚杆作业的采样位置,设在距工人操作地点下风侧5~10m处。
附 录 D
露天矿山测尘点和采样位置的确定
(参考件)
D.1 测尘点
D.1.1 每台钻机(潜孔钻、牙轮钻、冲击钻等)的司机室内设一个测尘点,钻机处设一个测尘点。
台架式风钻(包括轻型、重型凿岩机)凿岩,按工作面段测尘点。
D.1.2 每台电铲、柴油铲的司机室内设 一个测尘点,司机室外设一个测尘点。
每台铲运机司机室内设一个测尘点,司机室外设一个测尘点。
每台T-2G、T-4G装岩机设一个测尘点。
每个人工挖掘工作面设一个测尘点。
D.1.3 车辆(汽车、电机车、内燃机车、推土机和压路机等)的司机室内设一个测尘点。
其它运输(索道、皮带、斜坡道、板车、人工等运输)在转运点或落料处设测尘点。
D.1.4一条工作台阶路面设一个测尘点。永久路面(采矿场到卸矿仓或废石场之间)设2~4个测尘点。
D.1.5 每个二次爆破凿岩区设一个测尘点。
D.1.6 每个废石场、卸矿仓、转运站的作业处各设一个测尘点。
D.1.7 每一个独立风源设一个测尘点。
D.1.8 溜矿井的倒矿和放矿处分别设测法点,采样位置在距倒矿或放矿处5~10米的下风侧。
计量房、移动式空压机站分别设一个测尘点。
保养场、材料库、卷扬机房、水泵房和休息室等处,均应分别设一个测尘点。
D.2 采样位置
D.2.1 电铲、钻机、铲运机、车辆等司机室内的采样位置,设在司机呼吸带内。
D.2.2 钻机外的采样位置,设在距钻机3~5m的下风侧 。铲运机外的采样位置,设在距铲岩处1.5~3m的下风侧。
台架式风钻凿岩的采样位置,设在距工人操作处1.5~3m的下风侧。
D.2.3 电铲外的采样位置,设在电铲斗装载和卸载中点的下风侧。铲斗容积为1m3者,测点距中点15m左右;3~5m3者,20~30m;大于8m3者,为30~40m。
T-2G、T-4G等装岩机及人工挖掘工作面的采样位置,设在距挖掘处1.5~3m的下风侧。
D.2.4 机动车辆以外的其他运输作业的采样位置,设在距转运点或落料处1.5~3m的下风侧。
工作台阶路面,永久路面的采样位置,设在扬尘最大地段的下风侧,距路面中心线5~7m处。
D.2.5 二次爆破凿岩区的采样位置,设在距凿岩处3~5m的下风侧。
D.2.6 废石场、卸矿仓、转运站的采样位置,均设在卸载处的下风侧。其距离为:人力卸料,3~5m;30t以下机车拖运,5~10m;30t以上机车拖运,15~20m。
D.2.7 独立风源的采样位置,设在采场的实际上风侧,而且不应受采场内任何含尘气流的影响。
溜矿井倒矿、放矿作业的采样位置,设在距井口5~10m的下风侧。
计量房、移动式空压机站、保养场、水泵房等场所的采样位置,设在工人操作呼吸带高度。
附 录 E
车站、码头、仓库产尘货物搬运存放时测尘点和采样位置的确定
(参考件)
E.1 测尘点
E.1.1 车站、码头、仓库、车船等装卸货物作业处,分别设一个测尘点。皮带输送货物时,装卸处分别设一个测尘点。
E.1.2 车站、码头、仓库存放货物处,分别设一个测尘点。
E.1.3 人工搬运货物时,来往行程超过30m以上者,除装卸处设测尘点外,中途设一个测尘点。
E.1.4 晾晒粮食时,设一个测尘点。
E.1.5 物品存放仓库,在包装、存放过程中产生粉尘时,在包装、发放处各设一个测尘点。
E.2 采样位置
采样位置一般设在距工人2m左右呼吸带高度的下风侧;粮食囤边采样,应距囤10m左右。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卫生部卫生防疫司和劳动人事部劳动保护局提出。
本标准主编单位为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和冶金工业部安全技术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马秉衡、符绍昌、李烈勋、徐赛同、黄廷龙、皇德威、唐子沛、张维昌、刘后金、王德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