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强化教育培训,形成共同的安全价值观人的安全行为是复杂和动态的,具有多样性、计划性、目的性和可塑性,并受安全意识水平的调节,思维决定人的安全行为水平。因此,打造良好的安全行为,首要任务就是做好人的安全思想(意识)、安全知识(应知)、安全技能(应会)的教育和培训,形成共同的安全价值观。高速公路管理工作大多是重复性操作,极易使人产生麻痹情绪和侥幸心理,加上其本身具有的危险性,在安全教育培训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3.3.1.1反复抓、抓反复这是由安全知识自身具有与时俱变性与适用的偶然性所决定的。生产、生活和工作方式总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这就使得安全知识必然随之更新变化。然而,人们已建立的安全意识和掌握的安全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的忙碌而退化。这就要求安全教育培训必须反复开展,促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安全意识。
3.3.1.2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对于各级领导,宜采用研讨法和发现法等;对于企业职工,宜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访问法、练习法和复习法等;对于安全专职人员,则应采用讲授法、研讨法等。同时,尽可能地给受教育者输入多种“刺激”,如示范、事故案例、知识竞赛、主题演讲等,使受教育者“见多”、“博闻”,增强感性认识,以求达到“广识”与“强记”。
3.3.2强化行为塑造,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
3.3.2.1开展专项活动,固化安全行为笔者所在公司以开展“交通安全综合治理年”、“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年”、“百日安全生产活动”、“全国安全生产月”、“反三违月”及“安康杯”安全竞赛等活动为抓手,注重日常安全生产工作与安全活动开展的点面结合,固化全员安全行为。
3.3.2.2开展模拟演练,在实践中锻炼安全能力开展模拟应急演练,一方面可以从救援实施的角度重新省视预案的可操作性,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修订,保障各项预案在紧急状态下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实施应急救援的每一个人员快速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的职责,能在短时间内高效有序的开展救援工作。近年来,笔者所在公司先后开展了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演练,防汛应急演练和消防应急演练,也策划开展了一次模拟事故责任倒查。以某收费站交通车发生一般事故为假想对象,按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要求,依次从肇事驾驶员、事发收费站、公司车管部门、安全部门直至公司安全生产领导小组逐级倒查,全面检查了公司车辆、驾驶员和台帐管理、制度执行、教育培训,以及各单位、机构人员履职尽责、监管到位等方面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掌握了有关制度和作业规程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完善了交通车方面的安全管理行为,取得良好成效。
3.3.2.3引入奖惩激励奖励,引导、规范员工行为考评及奖励制度构成了安全管理的激励机制。企业以此来引导、督促员工的行为,最终实现团队的目标,它也是对个体的刺激频次最多的因素,这种刺激不断地输入个体的知觉是什么行为将得到奖励,什么行为将得到处罚,什么行为是安全的,什么行为是不安全的,促使个体纠正不自觉的行为即习惯性违章和不良工作习惯。笔者所在公司一是实行安全一票否决制,对于发生较大事故的责任人不再聘用担任重要岗位职务;对达不到安全要求的施工单位不得雇用;二是严格执行年度目标考核兑现;三是落实特殊工作的表彰奖励。例如,今年2月12日(除夕前一天)下午4点30分左右,一辆非法装载危险品的微型箱式货车在成温邛高速某收费站排队等待刷卡时发生自燃。紧急情况下,当班值班长、兼职安全员等6人第一时间手提灭火器冲向车尾进行灭火,其他收费人员迅速对邻近车道实施交通管制,疏导车辆有序出站,成功处置了该起危化品车辆自燃事故,避免了一起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公司除了对该起事件和参与处置人员进行广泛的正面宣传外,还立即对有功人员进行了物质奖励,达到了鼓励先进,树立榜样的效果。
3.3.3加强现场安全管理,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要严格控制高速公路建(构)造物及其附属设施、设备的安全隐患,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扎实开展现场安全检查。笔者所在公司通过实施隐患排查整改分级闭合管理,构建了持续改进的危险源管理机制。主要有一是推进危险源辨识、评价与风险控制工作,对照隐患评估项目,找出设备、设施的本质性隐患,同时考虑人、车等动态因素,确定隐患级别和整治方案,按照“五落实”(即落实责任、措施、资金、期限和应急预案)的要求实施隐患整改。在此方面,公司结合实际对收费站点、桥涵以及“六大安全”等八个方面共计29项危险源进行了辨识、评价与风险控制;二是定期对设备、设施、作业工具等方面进行常规性检修保养,使其始终能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三是对易发生事故的部位加设安全装置和安全警告牌予以提示。
3.3.4环境的隐患高速公路的环境隐患,主要指自然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如地震、泥石流、塌方、洪涝、暴雨、霜雾、冰雪等。由于在当前条件下,对自然环境诸多因素的变化还难以预见,所以对自然环境隐患的控制也相当困难。但是,提前进行预想,有针对性的制定举措,保持与气象部门的密切联系,则对自然环境隐患实现相对有效的可防、可控,还是可以做到的。对笔者所在高速公路而言,影响较大的自然环境有汛期和恶劣天气。每年汛期前,公司一是进行年度防雷检测,二是组织力量对全线的涵洞、边沟进行疏掏,对河床、桥梁桩基埋置深度进行严密监控。通过社会协议储备和自备方式准备了抢险车辆、机具以及应急物资,成立抢险队,更新防汛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汛期中坚持“雨前、雨中、雨后”检查,出现大到暴雨时,落实人员每2个小时对全线桥墩水位情况进行一次记录,确保道路、桥梁处于受控状态。成温邛高速公路沿线河流众多,冬季坨坨雾频繁出现,公司除按照《恶劣天气条件交通管理应急处置预案》等开展工作外,还加强与沿线交警部门的联系,实行联勤联动。为有效应对冰雪天气对高速公路行车造成的安全隐患,公司储备了10吨工业用盐,并配套人员、机具和预案,全力以赴做好融雪除冰的各项准备,力保道路畅通。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安全文化建设对高速公路管理企业来讲,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从企业发展的长远来看,只有根据自身情况大力推进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才能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实现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法制环境的和谐,有效增强企业的生命力,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高速公路行业作为集服务和生产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唯有时刻把安全生产工作提高到安全文化的高度,才能在减少安全事故的同时,为人民提供最好的公共服务。
需要指出的是,现代企业安全管理和安全文化的理论发展非常迅速,本文仅就高速公路管理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同时,本文也限于学识水平,还有很多方面无力涉及,只有留待以后补正。
参考文献:
[1]王文武.高速公路安全管理[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2]史有刚.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读本[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3]栗继祖.安全行为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