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风力发电场的建设中建立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预警机制,完善风电场建设施工应急救援体系是健全和提高风电场建设施工安全管理水平,实施安全生产与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作者有幸参与到我国风电建设队伍当中,本文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对风电场的危险源辨识与应急管理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风力发电场;危险源;辨识;应急管理
1引言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环保、可再生的新型能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青睐。根据发改委对外公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我国风力发电总装机容量要达到1000万千瓦,预计到2020年要达到3000万千瓦,风电发展的黄金时期已经到来,全国在有自然条件的省份,如新疆、甘肃、内蒙及沿海的江苏等省份,“千万级风电能源基地”建设已经开始。在风力发电场的建设中建立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预警机制,完善风电场建设施工应急救援体系是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生产法》和国务院《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健全和提高风电场建设施工安全管理水平,实施安全生产与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作者有幸参与到我国风电建设队伍当中,本文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对风电场的危险源辨识与应急管理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2风电场情况简介
风力发电场是将自然界的风能转化为电能的场所,风力发电场通常建设在有丰富风力资源的场地上,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内蒙及山东、江苏等地区。风电场通常具有地理位置偏、自然条件差、占地面积大、技术领域宽等特点。通常风电场由风机工程、集电线路、升压站、送电线路、对端变电站扩建几大部分组成。一座5万千瓦的风力发电场,占地面积约10~20km2,通常由数量约40座风力发电机组组成,需要建设20-30公里的集电线路,占地50亩左右的升压站,和长达几十公里的送电线路及负责线路接入的对端变电站扩建工程组成。在这漫长的施工作业面上,多只队伍同时开展工作,点多面广,安全问题矛盾凸现。对于工程的安全管理组织来讲,一个施工项目是一个重大危险源,只有对各分项工程的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建立事故紧急救援体系,进行有效的应急管理,才能真正的达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和“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3风电场的危险源辨识
风力发电场的建设周期通常为8~10个月,在这期间,由于风电场建设施工作业面长,劳动力密集的特点,通常将建设过程分为基础施工、设备安装、网络组织及电气调试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施工特点,针对不同阶段的施工特点,进行分阶段的危险源辨识,有针对性的准备应急预案,从而进行更加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
3.1基础施工阶段
在基础施工阶段,各单元项目主要以基础面施工为主,在风机工程、集送电线路、升压站、对端扩建均开始基础开挖、钢筋绑扎,砼浇筑的工作。本阶段的特点是虽然作业面大,但是工作性质比较一致,特点突出,易于进行同质化管理。在本阶段,主要危险源为各型基础开挖过程中的土石方坍塌;钢筋绑扎中的金属切割、焊接及各种施工电器设备的安全保护;基础砼施工中模板与支撑、物料提升、脚手架失稳造成倒塌意外;以及施工工程车辆运行、维修、装配中造成的意外伤害。
3.2设备安装阶段
在设备的安装阶段,由于个作业面的工作差异性开始显露出来。在风机工程作业面上,风机塔筒、机舱、轮毂、叶片、箱变开始吊装,大型吊装机械的起重危害,搬运过程中的高空坠落、包括大吨位吊车的拆装、现场移动意外成为主要的危险源;在升压站及对端扩建现场,支构架开始组立,辅助设施开始建设,在高空作业中因防护措施不到位、人员未配系安全绳造成的人员踏空、滑到、失稳等意外,人员受到垂直作业面交叉作业中坠落物体的打击,还有施工中模板与支撑、物料提升、脚手架失稳造成坍塌意外是本阶段的主要危险源;在集送电线路上,铁塔开始组立,杆塔组立过程中的起重、登高、物料堆放引起的意外伤害和杆塔组件的金属切割、打孔及各种施工电器的安全保护成为主要的危险源。
3.3网络组织及电气调试阶段
在本阶段,各单元工程开始组网连接,设立清晰的施工分界点,合理的安排分界点施工工序及人员是防止因为施工分界点不明晰而造成意外责任伤害的主要手段。在集送电线路工程上,放线过程中的走向、工艺不良、拖放导线造成机械伤害,人员高空作业时安全带、安全帽的使用,安全防护设施的不到位引起高空坠物伤害成为主要危险源。升压站的辅助设施开始装修,辅助设备安装中的电气、起重危险也不能轻视。各单元工程电气调试中的触电伤害,高压设备意外伤害也是主要的危险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