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液化石油气储配站的安全评价

  
评论: 更新日期:2013年04月01日

  ④ 提出安全对策措施

  根据定性、定量分析评价结果,提出消除或减弱储配站危险、有害因素的技术管理、劳动卫生及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对策措施及建议。

  ⑤ 形成安全评价结论及建议

  列出储配站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的评价结果。指出应重点防范的重大危险因素,明确燃气企业应重视的重要安全措施和重点监控对象。

  3 储配站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

  3.1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根据GB/T 13861《生产过程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储配站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危险、有害因素,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有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心理性、行为性和其他6类危险、有害因素。根据GB 644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储配站的事故类别主要有灼烫、触电、火灾、容器爆炸、中毒窒息、机械伤害、高处坠落等。

  按照安全系统工程的分析,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系统中存在能量,加之有害物质失去控制。因此,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应从系统中是否存在能量和有害物质及如何控制这些能量和有害物质入手。危险、有害因素从形式上又可分为固有危险、有害因素(即物质和生产过程危险、有害因素),相关危险、有害因素,储运过程危险、有害因素3类。

  ① 固有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a. 物质是否危险、有害的辨识应从物质的理化性能、稳定性、化学反应性、燃烧爆炸特性、毒性及健康危害等方面进行辨识。根据液化石油气的特性,主要存在燃烧、爆炸性危险、化学冻伤、中毒与窒息、化学腐蚀等方面的危险、有害因素。

  b. 储配站的生产过程即是液化石油气储存、装卸过程。其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应从总平面图布置、道路运输、建(构)筑物、生产工艺、物流、主要设备装置及作业环境等方面进行。根据储配站储存工艺过程的特点,主要存在泄漏、火灾、触电、容器爆炸、机械伤害、灼烫、高处坠落等危险、有害因素。其中液化石油气泄漏是最可能和最容易酿成重大事故的危险、有害因素。

  ② 相关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危险、有害因素往往不是单一的,常常有多项危险相关联,因此必须辨识危险、有害因素的覆盖范围和物质能量的损害特性。如储配站一旦发生火灾事故,火灾势头迅猛,灾害损失和影响面大;液化石油气的易挥发特性带来事故隐蔽性等,都应综合进行相关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③ 储运过程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液化石油气的储存和运输是企业生产经营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应从其危险特性、储运过程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如液化石油气槽车和液化石油气钢瓶的运输过程可能产生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3.2 可能产生液化石油气泄漏危险的原因

  分析和辨别储配站的危险、有害因素中,液化石油气泄漏是最可能和最容易酿成事故的危险因素。因此,在进行储配站安全评价中,必须分析可能产生泄漏的原因。这里省略储配站其他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原因分析,对储配站运行过程中4个重要运行单元中可能产生液化石油气泄漏危险的原因进行分析。

  ① 液化石油气火车槽车的装卸栈桥装卸可能产生液化石油气泄漏的原因包括:装卸栈桥长度和宽度不够和未设置机械吊装设施等的因建造中不符合标准造成卸料作业困难,装卸鹤管、管道破损。

  ② 压缩机运行可能造成液化石油气泄漏的原因包括:压缩机进出口管道未按工艺要求设置相应的阀门或阀门有缺陷;压缩机室布置不符合规定,造成操作不便,导致泄漏。

  ③ 储存过程中可能造成液化石油气泄漏的原因包括:因设计制造和安装缺陷导致液化石油气储罐、缓冲罐、管道、阀门等破损泄漏。因冬季寒冷,防冻措施不力,导致阀门等冻裂泄漏。

  ④ 液化石油气钢瓶灌装过程可能造成液化石油气泄漏的原因包括:灌装枪或软管破损,导致液化石油气泄漏;灌装间布置不符合规定,造成操作不便,导致泄漏。

  4 储配站安全评价的评价方法

  安全评价方法是进行定性、定量安全评价的工具,多达数十种,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和应用条件。适用于储配站安全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安全检查表法、预先危险分析法、危险及可操作性研究法、事件树分析法、故障树分析法、危险指数评价法、定量风险评价法。

  ① 安全检查表法

  为检查工程或系统中各种设备以及各种操作、管理和组织措施中危险、有害因素,事先将检查对象分解,以提问的方式编制成表,进行系统检查和分析[2]。此方法可用于储配站生产工艺系统的安全评价。

  ② 预先危险分析法

  预先危险分析法主要用于设置危险物质和装置的主要区域[2],如对液化石油气储罐和管道等重大危险源进行分析,对系统中存在的危险类别、出现的条件、导致的后果以及防范措施进行概略分析。

  ③ 危险及可操作性研究法

  基于工艺状态参数(温度、压力、流量等)与设计基准状态的偏差,以引导词为引导,找出工艺过程的偏差,然后分析找出原因、后果及对策措施[2]。此方法可用于储配站生产运行工艺的安全评价。

  ④ 事件树分析法

  事件树分析法是分析设备故障或过程波动导致事故的可能性,是既能定性又能定量的方法[2]。此方法可用于液化石油气储罐和管道的重大危险源评价。

  ⑤ 故障树分析法

  故障树分析法采用逻辑方法,形象地进行危险的分析工作。从结果到原因描绘事故的有向逻辑树,相关原因事件之间采用逻辑门连接,构成逻辑树图[2],是既能定性又能定量的方法。此方法可用于液化石油气储罐和管道的重大危险源评价。

  ⑥ 危险指数评价法

  危险指数评价法是通过工艺装置及物料潜在的火灾、爆炸及反应物质危险逐步推算的方法,客观地量化潜在的火灾、爆炸和反应物质事故的预期损失,确定可能引起事故发生或使事故扩大的设备(设施) [2]。此方法可用于储配站生产工艺系统的安全评价。

  ⑦ 定量风险评价法

  定量风险评价法是识别潜在危险发生的概率及对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分析[2],再根据评价准则判断这些潜在的危险是否能接受,进而提出减少、消除危险应该采取的措施。此方法可用于储配站生产工艺系统的安全评价。

  5 储配站安全评价的安全对策措施

  安全对策措施是储配站运行和管理过程中采取的消除或减轻危险、有害因素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在安全评价中,根据储配站的有关设计规范和辨识出工艺及运行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提出具有预防事故和职业危害,且有针对性、可操作性以及经济合理的安全对策措施。储配站安全评价的主要安全对策措施应包括技术对策措施、劳动安全对策措施、安全管理对策措施及事故应急预案。

  ① 技术对策措施主要包括储配站的总平面布置、防火防爆、工艺设备、电气安全、储存、机械伤害、高处坠落、安全色、安全标志等方面的对策措施。

  ② 劳动安全对策措施主要包括:储配站的预防中毒、缺氧、窒息对策措施,防尘、防噪声、防振动对策措施,防辐射、防冻伤对策措施,高温低温作业对策措施,供暖、通风、照明、采光等方面的对策措施。

  ③ 安全管理对策措施主要包括:储配站建立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配备的安全生产管理手段,安全教育资源,制定应急救援预案,配备与生产经营相适应的应急抢险救援队伍,防暑降温及防寒保暖的设施和装置等。

  ④ 事故应急预案主要包括:储配站的基本情况,危险单元的数量分布,指挥机构的设置和职责,装备和通信网络,应急救援队伍的任务和训练,预防事故的措施、事故处置、现场医疗救护,紧急安全疏散和社会救援等。

  参考文献:

  [1]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安全评价(修订版)[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3.

  [2] 铁民,张兴凯,刘功智.安全评价方法应用指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