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阐述了我国特别是燃气行业的安全评价状况,对液化石油气储配站安全评价的目的、内容及程序进行了介绍,分析了液化石油气储配站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安全评价的评价方法及安全对策措施。
关键词:液化石油气;储配站;安全评价
城市燃气为城市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主要能源,是城市的生命线。城市燃气具有易燃、易爆特性,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若安全管理不善,造成燃气安全事故,将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社会公共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液化石油气储配站是重大危险源,其安全可靠运行与否,关系到社会公共安全,是燃气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控制点,也是燃气行业监管部门的主要监控对象。对液化石油气储配站开展安全评价,可从技术带来的负效应出发,分析、论证和评估由此产生的损失和伤害的可能性、影响范围、严重程度及采取的对策措施,有效地预防燃气安全事故的发生。可促进燃气企业实现本质安全化生产,提高其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并为燃气安全生产监督部门的决策和监督检查提供技术支持。本文探讨安全评价在液化石油气储配站的应用。
1 燃气行业的安全评价
① 我国的安全评价状况
20世纪80年代初期,安全系统工程引人我国,受到许多大中企业和行业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机械、冶金、石油、化工、航天、航空等行业的有关企业应用简单的安全评价方法进行企业安全评价。20世纪8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安全生产工作,政府安全生产监督部门及有关单位运用安全系统工程对安全评价进行研究和应用。国家经贸委颁布的《关于对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单位进行资质认可的通知》及《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规范》,标志着安全评价在我国的实施进入实质性阶段。2002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颁布实施,为安全评价提供了保障,对安全评价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2004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该条例的实施将安全评价纳入了法定程序实施。目前,我国以安全预评价、安全验收评价、安全现状评价和专项安全评价为主要内容的安全评价,覆盖了各行业的生产、经营以及运行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
② 燃气行业的安全评价状况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燃气发展迅速,其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人们对城市燃气安全可靠的生产、运行以及经营提出更高要求,燃气企业如何保证安全稳定的生产和供气就显得日益重要。在燃气企业开展科学系统的安全评价,可促进燃气企业对安全生产方针、规章及相关规范、标准的贯彻落实,预控燃气生产和供应系统的危险性,使安全生产管理决策更具科学性,提高安全生产管理的科技含量。国家建设部根据《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国务院对确需保留对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于2004年12月颁布实施了《建设部关于纳入国务院决定的十五项行政许可的条件的规定》,该文件中第十四条就明确了燃气企业审批的11款条件,其中第10款规定了“燃气企业必须有安全评价机构出具的安全评价报告,并达到安全运行”。我国许多省、市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该文件的要求,修改了燃气地方法规,增加安全评价的要求,补充和完善燃气企业的行政审批的条件和程序,提高了燃气企业的准入标准,以保证燃气企业安全稳定的生产和经营。在燃气企业的安全评价单元中,液化石油气储配站是主要的安全评价单元。
2 储配站安全评价的目的、内容和程序
液化石油气储配站是燃气企业安全评价的重点单元,也是重大危险源。根据GB 1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辨识》,液化石油气储存临界量为10 t构成重大危险源,我国液化石油气储配站(以下简称储配站)的储存量基本大于10 t。
2.1 主要目的和内容
① 对储配站生产系统的工艺、设备、作业环境、职业卫生、安全管理等安全生产条件是否符合国家和行业有关法规、规范和标准做出评价;
② 根据储配站的具体情况,辨识出重大危险源及危险、有害因素等分布情况;
③ 对储配站重大危险源及危险、有害因素,以及存在的安全缺陷和安全隐患,提出降低或控制危险源的安全对策措施;
④ 为储配站事故安全隐患整治(整改)提供依据,为企业的安全投入与资金使用提供参考;
⑤ 为安全生产监督部门加强储配站的安全监督管理提供依据。
2.2 安全评价程序
安全评价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准备阶段,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定性、定量分析评价,提出安全对策措施,形成安全评价结论及建议[1]。安全评价程序见图1。
① 准备阶段
明确储配站安全评价的范围,一般包括储配站站区及附属设施和周围环境。收集与燃气和危险化学品有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工程、系统的技术资料,对储配站进行现场状况的安全检查,并进行详细记录。
②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
根据储配站的环境、规模、设备、设施、人员的具体情况,辨识和分析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危险、有害因素存在的部位、存在的方式,事故发生的途径及其变化的规律。
③ 定性、定量分析评价
在对储配站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的基础上,划分评价单元,选择合理的评价方法,对运行系统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