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易发生硫化氢中毒事故的行业(或场所)
硫化氢很少用作原料,多是生产过程及日常生活中的废气。接触硫化氢的行业或场所如下:
3.1有机磷农药生产的硫化反应。
3.2含硫化合物的生产、人造纤维、玻璃制造。
3.3以煤或原油为原料的化肥生产过程,如合成氨生产脱硫工序;钻探开采石油过程;冶炼各种矿石过程。
3.4生活中含硫有机物的发酵腐败即可产生硫化氢,如制糖、腌制食品(小米辣、莲藕、咸菜、咸鱼等)、造纸的原料浸渍、制革、染料。
3.5污水管道、窨井、污水泵站、污水管道、污水池、炼油池、纸浆池、储藏室、发酵池、垃圾堆放场、粪池等。
3.6船舱、地下管道、隧道、涵洞、地下隐蔽工程、密闭容器、长期不用的设施或通风不畅的场所等。
4 预防硫化氢中毒事故的对策措施
预防和减少硫化氢中毒事故,要抓好安全生产“两个主体”(即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政府安全生产监管主体责任)责任的落实,但最主要的还是企业主体责任的落实问题,即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保证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组织开展隐患排查治理、编制应急救援预案和培训演练等。从各个环节切实加强对硫化氢危害因素的防范,抓好培训教育,让作业人员掌握硫化氢的理化特性、防范知识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少硫化氢中毒事故的发生。
4.1完善制度,严格执行。针对容易产生或积存硫化氢的装置、设备、设施、场所等,编制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并严格执行。如《受限空间作业管理规定》、《危险有害因素辨识规定》、《气体采样分析规定》等,要求作业前要按规定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编制工作方案、气体取样分析、办理作业许可证、落实防护器材、现场监护人等,各项措施都落实好后方可作业,确保人身安全。
4.2抓实培训,提高能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尤其要容易接触硫化氢的人员,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使其了解硫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可能存在的场所、危害性和特点,掌握自救互救知识,防止盲目施救。特别是要加强对从事清淤、维修作业的临时工、农民工、外包单位人员等的安全培训。
4.3抓应急,减伤亡。根据硫化氢等有毒气体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明确紧急情况下作业人员的逃生、自救、互救方法。现场作业人员、管理人员等都要熟知预案内容和救护设施使用方法。要加强应急预案的演练,使作业人员提高自救、互救及应急处置的能力。一旦发生事故,要严格按照应急预案、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进行快速、有效、科学、安全施救,防止因施救不当导致伤亡扩大。
4.4抓检测,保安全。切实抓好现场检测,搞好事先预防工作。针对危险作业环境和受限空间硫化氢中毒的原因,应配备作业前和作业中氧气浓度、有害气体浓度检测仪器、报警仪器。按先检测、通风,后作业的原则。作业环境空气中氧气浓度大于18%和有害气体浓度达标后,在密切监护下才能实施作业。对氧气、有害气体浓度可能发生变化的的作业和场所,作业过程应定时或连续检测(最好配置连续检测、通风、报警装置),保证作业安全。通风是控制作业场所有害气体浓度的有效办法,但应注意严禁用纯氧进行通风换气,以防止氧中毒。
4.5配备必要的应急装备,提高应急能力。根据行业的特点和应急救援的需要,为有关从业人员配备自救器、防毒面具等个人防护装备和气体检测监控仪器,以保证作业人员安全作业或一旦发生事故时能顺利避险逃生。同时,要根据可能发生的灾害、灾难,配足安全、有效的救援装备,切实提高应对事故灾难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周长江、王同义主编.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管理.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
2 路乘风、崔政斌编著.防尘防毒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 王如君主编.安全评价师.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