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法律原因
涉油气犯罪分子敢于铤而走险,一方面是出于经济利益驱使,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现行刑罚尺度已不足以震慑不法分子。立法上的缺失和执法上的不到位使涉油气犯罪屡打不止,且反弹强劲。
2001~2002年,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分别颁布实施《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条例》(简称《条例》)和《关于对采用破坏性手段盗窃正在使用的油田输油管道中油品的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批复》(简称《批复》),对制裁涉油气犯罪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执行情况看,仍存在管辖范围局限和定罪量刑尺度难以把握的问题。如《条例》没有将石油、天然气城市管网和石油化工企业厂区内部管网纳入管辖范围,且由于其本身效力等级所限,也无法对已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的打孔盗窃油气行为认定为危害公共安全罪。实践中司法机关往往将这类犯罪行为作为盗窃罪处理,起刑点比较低,处罚力度不够,不足以遏止犯罪。《批复》没有将石油生产、储存设备以及天然气生产、储存、运输设备纳入易燃易爆设备范围,保护范围较小。更为关键的是没有对盗窃油气设施行为在什么情况下构成破坏易燃易爆设备罪作出明晰规定,未从根本上解决对这类行为的定罪问题。
3. 社会原因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和各种利益冲撞比较激烈,种种不和谐因素也显现出来。地区间和行业间的贫富落差便是典型表现之一,这一矛盾的激化也会引起违法犯罪活动频发。
我国矿产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大部分油气资源分布在相对落后的地区,而大部分需求市场却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相对落后地区的有些人由于没有既定的社会和经济地位而不能通过合法手段取得成功,便会采取犯罪手段去掠夺油气资源。
4. 个人素质原因
有些人法律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我国《宪法》有关于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的明确规定。《物权法》第四十六条亦规定:“矿藏、水流、海域属于国家所有”。第五十二条规定:“铁路、公路、电力设施、电信设施和油气管道等基础设施,依照法律规定为国家所有的,属于国家所有”。油气资源和油气管道等基础设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人人都有份”的错误观念导致一些人当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或小集团的利益相冲突时,他们往往会选择损坏前者。很多人在盗窃、破坏油气资源后却不知晓已触犯刑法,或虽知触犯了刑法,却未意识到其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可能会被判处死刑。刑法对盗窃、破坏油气资源的犯罪行为规定了相应的刑罚。
此外,“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观念,使有些人把“靠油吃油”视为理所当然。
四、防控对策探讨
严厉打击和防控涉油气犯罪必须遵循法律主导、综合治理的方针,方能标本兼治。
1. 进一步加大打击力度,保持对涉油气犯罪的高压态势
油气田企业和地方公、检、法部门要不断加大打击涉油气犯罪的执法力度,依法从严惩处犯罪分子。对不构成犯罪但屡教不改的人员也要依法严惩。同时,对销赃渠道要集中清理,各省区市之间和油气田企业之间要加强联系和沟通,多方合作清理整顿收购窝点,堵住销赃渠道。在侦查和审判中要利用司法建议的形式,及时与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沟通,对存在问题的单位、部门提示其积极整改,共同维护油气田治安秩序。
2. 加强社会管理力度
① 居委会、村委会加强对管辖范围常住人口的控制,发现有反常举动或可疑情况及时向油气田保卫部门和当地派出所报告。街道、居委会、村委会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户访活动,及时掌握居民家庭生活情况。②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力度,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建立健全治安联防和群防群控体系。油气田保卫部门和辖区派出所应加强对外来人口的日常管理,建立租房户和承租户连带责任制和综合治理保证金制度,做到自控互控。③建立和完善警民治安联防制度和对违法犯罪现象群众举报制度,对有功人员由油气田进行重奖。
3. 加强法制教育
加强法制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制素养。通过鼓励举报涉油气犯罪和媒体曝光,联合广大群众与涉油气犯罪行为作斗争。弘扬石油精神,积极开展文明油区活动。
4. 油气企业的内部对策
油气企业要提高科技水平,积极开发研究提高管道运输材料的性能、强化运营、监控防漏防盗及防震、防水土流失的科技手段。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健全保卫机构和保卫制度,加强巡井、巡线检查,提高防范水平;设立咨询机构,方便居民或其他法人在建设施工时进行咨询,并在管道经由处作出警示标志。
油地联手,共创良好的油气生产环境。政府应加强整顿和规范“三小一点”,清理违章压占管线建筑,制定一系列油气管道事故应急预案,油气企业应积极配合政府开展相关工作。
5. 法律对策
首先,进一步完善细化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加工、输配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在油气加工、储存、输配等方面的法律规范,使各种涉油气案件有法可依。管道运输与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并列为五大运输方式,其运输安全的重要性应得到高度重视。《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条例》不能做到全面的保护。国家应尽早制定出台切实可行、易于操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法》,并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发挥石油天然气的经济效益、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防治涉油气犯罪,确保国民经济安全和油气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治本之策。
参考文献
[1] 张景勇.公安机关去年破获涉油刑事案件6143起[EB/OL].[2007-01-24].httpt//WWW. chinacourt. org/html/article/200701/24/231955.shtml.
[2] 苏树林.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高级副总裁 苏树林在贯彻全国整治油气田及输油气管道生产治安秩序专项行动会议精神电视会议上的讲话[EB/OL].[2003-12-11].http:∥WWW. oilnews. com. cn/gb/zhuanti/2003-12/11/content_550233.htm.
[3] 张江涛,张晓宾.东营油耗子凿漏海底石油管道,致四亿元经济损失[N/OL].人民法院报,2007-07-28(4).
[4] 牟宗艳.根除涉油犯罪到底难在哪[EB/OL].[2005-11-18].httpt//WWW. oilnews. com. cn/gb/misc/2005-11/18/content_6411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