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石化生产装置危险、有害因素分析方法探讨

作者:王宏  
评论: 更新日期:2012年08月17日

 3. 职业卫生有害因素分析
职业卫生有害因素主要包括:中毒、窒息危害、噪声危害、高温危害、低温危害、电离辐射危害等。
4. 自然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自然环境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气温的影响、湿度影响、风沙影响、地震的影响等。
5. 重大危险源辨识
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场所和设施,以及其他存在危险能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场所和设施。石油化工装置在危险物质生产、储运和使用过程中极易引起火灾、爆炸事故,尤其在某些工艺单元和储罐区,危险物质集中且量大,一旦发生爆炸火灾,其产生的爆炸冲击波及爆炸火球热辐射破坏、伤害作用极大,并且危害范围大,极易导致次生灾害。
6.1 生产储存场所重大危险源辨识
生产储存场所重大危险源是指生产、使用《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000)中所列类别的危险物质量达到或超过临界量的设施或场所。
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①单元内现有的任一种危险物品的量达到或超过其对应的临界量;
②单元内有多种危险物品且每一种物品的贮存量均未达到或超过其对应临界量,但满足下面的公式:
式中, ——每一种危险物品的现存量。
——对应危险物品的临界量。
6.2 压力容器及压力管道重大危险源辨识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下发的《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文)中规定了符合条件的锅炉、压力容器及管道,都属于重大危险源的范畴。
1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确认生产储存场所是否重大危险源;
2、根据《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中的相关规定,辨识生产装置是否构成压力容器重大危险源。如构成重大危险源,应该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三十三条,及《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十条、第二十二条规定进行管理,对重大危险源进行登记建档,并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制定重大危险源事故预案和应急处理方法,并定期进行演练。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及技能培训,提高职工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指导事故状态下的应急处理。
参考文献
[1]蒋军成,化工安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8-1
[2] 蔡凤英,谈宗山,孟赫,蔡仁良.化工安全过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35- 238
[3] 万志文,华贲,陆明亮.浅谈危险性可操作研究[J].广东化工.2005,32(1):6-8,19
[4] 杨蓓,刘一笑.如何进行“风险及可操作性研究”[J].炼油技术与工程.2005,35(9):56-58
[5] 廖学品.化工过程危险性分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7-97,171
[6] 罗云,樊运晓,马晓春,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