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邯郸市煤气公司现代安全管理模式
作者:宋炜 顾尚锋
评论: 更新日期:2012年03月11日
3.3 强化抢修安全管理模式,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大,燃气管道常常受到诸多外界环境的侵扰和内部因素的影响,造成管道损坏引起燃气泄漏事故。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燃气行业的突发事故抢险抢修是企业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关系着燃气行业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在实践中反复摸索、总结,在原有的抢修抢险队伍的基础上成立了专业化抢修团队,并制定出一套科学的、合理的、可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
一是突出反应迅速,分工负责,措施有效。
抢修的工作原则是合理地调配抢修人员及车辆等抢险资源,采取紧急有效措施,排除事故保证安全,尽快恢复燃气正常供应。为规范突发事故应急抢修工作程序,明确各岗位职责,邯郸市煤气公司制定了《燃气突发事故分级标准》、《燃气事故上报程序》等一系列制度、措施,进一步规范了燃气突发事故的应急响应程序。
抢修队伍实行24h值班,抢修队伍接到报警后,立即赶赴现场,通过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和抢修决策系统,迅速根据事故地区管网信息、图档资料关闭阀门、调压器的制定降压(停气)方案。到达作业现场后,根据燃气泄漏程度确定警戒区,在警戒区内严禁明火,严禁无关人员入内。根据管线竣工图和抢修方案,对事故管道进行现场定位和降压(停气),然后进行开挖、阻气和掐接管,最后恢复供气。此外,明确抢修成员职责,并制定了相应的工作标准。使各个成员明确自身的岗位职责,了解应急机构,熟悉处置方案,掌握相关应急知识。
二是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强化抢修现场安全管理。
为确保安全、稳定、正常供气,2011年煤气公司依据国家新颁布实施的《城镇燃气管理条例》、《安全生产法》、《城镇燃气设施运行、维护和抢修安全技术规程》等法令法规和标准,对《邯郸市煤气公司燃气突发事故应急预案》进行了重新修订。新《预案》分为抢修方案、实施抢修作业和后期处理3个部分,包括适用范围、人员组织结构、抢修流程及说明、实施方案和抢修抢险器材配备等内容。增加了应急资源及评价、危险源评价、预警预防机制等内容;对燃气突发事故的危险程度等级进行了重新划分,并明确了各等级突发事故的现场负责人和安全责任人,要求相关人员保持通讯畅通,手机24h开机;规定了响应程序同时提出了现场处理的要求。新《预案》着重强调抢修工作的快速响应和对险情的有效控制,避免次生事故的发生。
2010年8月26日,我市高开区一小区因施工不慎,导致天然气泄漏,影响了担负接待省领导任务的金都大酒店正常运营,公司抢险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紧急启动抢险预案,迅速组织挖掘机等大型机械在污水井周围进行开挖,克服污水井严重漏水导致大量泥浆渗出、影响施工等困难,采用“打补丁”的先进焊接方式对漏气部位进行封堵。2h内完成抢险任务,恢复正常供气,市领导专门做出批示,对煤气公司快速处置险情的保障服务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表扬。
新《预案》批准实施后,公司组织各单位、各部门进行培训学习,目的在于使每名员工明确自身的岗位职责,了解应急机构,熟悉处置方案,掌握相关应急知识。定期组织演练,让各个成员能够熟悉应急工作的指挥机制、决策、协调和处置的程序,准确迅速识别资源需求。通过推行新的管理模式,对机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邯郸市煤气公司在城市燃气救援工作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抢修及时率始终保持在100%、燃气泄漏次生事故发生率为零。
三是提高全员责任意识,强化安全理念。
安全工作的好坏,与人的安全素质的高低密不可分。为提高抢修人员的安全素质,公司做到安全工作逢会必讲,逢事必讲,不断营造“安全第一”的氛围,让员工每干一项工作之前,先要想到安全[2]。提高全员的安全技能,通过对全体职工的培训、演练,让员工对所从事工作的安全特性牢记在心,对各种防范措施能熟练掌握,对出现的安全事故苗头,能果断正确的处置。此外公司反复强调全员的自我保护能力,要求员工不但能防范补救各类安全事故,而且在发生安全事故的环境中,能够正确的保护自己免受伤害,以降低事故所造成的灾害。
4 结束语
燃气安全是燃气企业正常运行的基础,关系着企业生存的关键。从社会角度来说,燃气企业是服务行业,保证用户燃气使用安全是服务的重要内容。除此之外,城市燃气的特性也决定了它是影响城市安全的重要因素[3]。城市现代化建设对城市燃气管网的破坏、城市燃气管网的老化、腐蚀以及违章占压、违章经营燃气等都决定了城市燃气事故的高发率,安全事故的损失会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燃气安全管理工作模式,从而提高企业自我保护的能力,最终实现企业安全效益双丰收。
参考文献:
1 金磊,徐德蜀,罗云.我国现代安全管理.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23-30.
2 罗云.现代安全管理——理论、方法、技巧.我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2007.5(13):12-18.
3 刘德智,梁工谦.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安全管理模式现状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6.3(1):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