措施 实时监测小颗粒
美国环保署1997年根据《清洁空气法案》,又设立了专门针对大气PM2.5含量的标准,以便更好检测过去被忽略的这类细小颗粒物。美国对PM2.5的管理重点是严密监控、实时公开、立法规范。
他们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数以千计的颗粒物检测站点。环保署的官方网站,面向公众告知测得的空气质量指数。其中PM2.5参数每小时更新一次。为了更直观,网站通常通过六种颜色表示空气污染情况。绿色表示“良好”,黄色、橙色、红色、紫色依次加重,酱红色则表示“危险”。民众还可要求环保署通过电子邮件发送指定地域的空气质量。
措施 给民众锻炼建议
当污染较为严重时,美国官方网站会要求民众控制户外活动的强度和时间,以此来减少身体损害。此外,媒体还劝告民众不要在繁忙的马路附近锻炼,不要在室内抽烟,减少使用蜡烛、烧木头炉子,以控制室内污染。
日本
呼吸道疾病骤增
污染之痛
呼吸道疾病骤增
日本在工业化前期,曾经也饱受污染之苦,“世界八大环境公害”事件中,就有四个发生在五六十年代的日本。其中之一为1961年,日本四日市由于石油冶炼和工业燃油产生的废气,严重污染大气,引起居民呼吸道疾病骤增,尤其是哮喘病的发病率大大提高。全球最大都市之一的东京,60年代也曾烟雾熏天,河流泛臭。
措施 新楼必须有绿地
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开始多渠道整治污染,对环境极为重视,在人口密集的狭小国土上,取得了堪称奇迹的成就。日本治污的手段之一就是城市绿化,东京有关当局规定,新建大楼必须有绿地,必须搞楼顶绿化。东京的绿化很少种草,而是种树,不但要绿化面积,还追求绿化体积。大量树木对城市空气的净化作用自然是不可忽视的。
措施 官司打出立法
另一个手段是控制汽车。这还和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有关。1999年东京国道沿线的600多位呼吸道疾病患者,集体状告地方政府和七家柴油汽车企业,认为汽车尾气给他们的身体造成了伤害。经过专家认证,汽车尾气造成的PM2.5确实具有强烈致癌作用。
为此,在2003年东京推出一项新立法,要求汽车加装过滤器,并禁止柴油发动机汽车驶入东京。新法规实施的第一天,交警在东京内外的主要路口全面检查,让每个司机发动引擎,然后用白毛巾堵在尾气排放口,如果发现白毛巾变黑,则这辆车不许进入东京。五年后官司告一段落,被告的汽车企业拿出12亿日元,与633名患者和解。
如今,日本汽车出厂时都已安装了过滤器,排放标准达到了欧洲三级标准,东京市内的几万辆出租车都是使用天然气。这些努力使得整个东京天青云白,视野也很好。而且认真的日本人还要拿乡下来比较,说东京的空气质量还不够好。
菲律宾
污染之痛
每年2000人死于污染
菲律宾每年有2000多人死于空气污染,其首都马尼拉是亚洲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而汽车尾气则是污染的罪魁祸首,空气污染80%源自于此。
措施: 政府发动“人民战争”
由于城市人口众多,管理混乱,官方缺乏足够的技术设备和人力对汽车尾气排放量进行监督管理。这种情况下,政府被迫搞起了“人民战争”。
他们一方面在社会上广泛宣传汽车尾气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威胁,另一方面开通了短信平台,号召广大手机一族的年轻人,通过手机短信,检举揭发那些排放超标的车辆。一旦被5人以上举报,交管部门将对其检测,并限期整改。当然,这种举报制度只能治标。菲律宾政府还斥资为马尼拉地区配置烧天然气的汽车,并制造天然气加气站。对于天然气汽车,政府在税收和贷款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杨益)
各国PM2.5年平均标准
地区 PM2.5(微克/立方米)
加拿大、澳大利亚多地 5以下
美国、俄罗斯多地 5-15之间
中美洲、南美洲各国 多地为5-15,少数地区15-20
英德法西班牙 5-20,其中伦敦为15
意大利 南部10、北部30
日本、朝鲜、韩国 10-20
新加坡 2-18
编后语
国外大城市的治理经验表明,要想根治PM2.5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加强PM2.5的入口管理,努力减少对化石能源的需求。另一方面,收紧PM2.5的出口,严控排放总量。治理PM2.5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走出一条与城市经济社会和地理环境条件相适应的治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