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机械剔凿作业使用低噪音的破碎炮和风镐等剔凿机械。夜间(22:00~6:00)、午休(12:00~14:00)不得进行剔凿作业。
1.3.6对混凝土输送泵、振捣棒、木工棚、,包锯、钢筋加工场等强噪音设备,要采取降噪防护措施:①施工中混凝土振动棒、手动电锤、锯等机具,通过时间安排上减少噪声影响;②现场混凝土输送泵应设置隔音棚遮挡,实行封闭式隔音处理;③现场混凝土振捣采用低噪音振捣棒,振捣混凝土时,不得振钢筋和模板,并做到快插慢拔,减少噪音的排放;④模板加工的木工棚采用全封闭房间,门口挂降噪屏(工作时放下,起到隔音的作用),窗户用降噪屏封闭;⑤现场进行钢筋加工及成型时,将钢筋加工机械安放在平整度较高的平台上,下垫木板,并定期检查各种零部件,如发现零部件有松动、磨损,及时紧固或更换;⑥进行夜间施工作业的模板、脚手架支搭、拆除搬运时必须轻拿轻放;⑦根据噪音防治需要,将外脚手架满挂密目安全网,并在结构施工楼层设置降噪围档;⑧施工现场界内应设置噪音监控点,监测方法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测量方法》,噪声值不应超过国家或地方噪声排放标准。施工噪音一旦超标,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1.3.7根据建筑施工场界环保噪音标准(分贝)日夜施工要求的不同,应合理协调安排分项施工的作业时间:
1.4水污染施工现场污水排放标准应符合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要求。对暴雨径流、生活污水、工程污水等不同来源的工地污水,采取去除泥沙、去除油污、分解有机物、沉淀过滤、酸碱中和等有针对性的处理方式。
2材料与水资源
2.1材料节约
2.1.1制定材料进场、保管、出库计划和管理制度。
2.1.2材料合理使用,减少废料率,建立可再生废料的回收管理办法。
2.1.3对废料进行二次选用,达到使用条件的要充分利用。
2.1.4减少材料运输过程中材料的损耗率,加强施工过程材料可利用率。
2.1.5周转材料注意维护,延长自有周转材料使用寿命。对租赁的周转材料依据施工周期,精确计算使用天数,不需用时及时退回租赁单位。
2.1.6要回收利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可再利用的材料。
2.1.7比较实际施工材料消耗量与计算材料消耗量,提高节材率。
2.2水资源节约
2.2.1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节水方案和技术措施,加强施工用水管理,尽量做到回收重复利用;
2.2.2制订计划严格控制施工阶段用水量,比较实际施工用水量与定额计算用水量,按预算用水量下调10%为施工阶段总用水量;
2.2.3水消耗量较大的工艺制定专项节水措施,指派专人负责监督节水措施的实施,提高节水率;
2.2.4生产、生活要推广节水型水龙头和使用变频泵节水器具,实施有效的节水措施,降低用水量。
3施工场地文明,人员安全与健康
3.1场地文明
3.1.1施工现场的环境必须保证员工生理、心理健康,保持文明洁净、整齐有序。
3.1.2工地大门、围墙、密目式安全网及建筑物外立面悬挂物规范、清洁、美观。
3.1.3材料、构件、料具、机械按审批方案中的施工平面布置图堆放。现场材料堆放按种类、规格堆放整齐,并挂标牌、危险品分类存放,有保护措施。
3.1.4办公区域和生活区域因地制宜设置绿化。
3.2人员安全
3.2.1工程项目施工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应按照地方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标准,完善各项安全防护设施,达到文明安全施工条件。
3.2.2施工现场应按照《项目安全管理手册》要求,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3.2.3制订严格的防护措施:
3.3卫生防疫
3.3.1必须严格执行卫生防疫管理规定,建立卫生防疫管理制度,并制定法定传染病、食物中毒、急性职业中毒等灾发疾病应急预案;
3.3.2生活区应配备保健药箱、常用药及绷带、止血带、颈托、担架等急救器材;
3.3.3办公室、食堂、宿舍、浴室等整洁干净,无污染、无异味,符合卫生、通风、照明等要求;
3.3.4施工现场制定卫生急救、卫生防疫措施,若施工人员发生法定传染病、食物中毒、急性职业中毒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同时必须在2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所在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防疫部门报告,并应按照卫生防疫部门的有关规定积极配合进行调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