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997年10月21日上午,某肉联厂的一辆内装两只容积400升的空液氨钢瓶的北京牌农用车到某化肥厂购买液氨,采购员周某随车前往。为了能多装点,少计算点,周某到化肥厂后,先去找熟人打通关系,然后才去办理充装手续。在有关环节的“关照”下,上午10时充装结束。采购员周某离厂回家,司机罗某因等人直到下午2时才离开县城返回。下午3时10分,当车行至距县城8公里地段时,一只钢瓶突然爆炸,飞出30多米,落到路边的沟里,爆炸冲击波将汽车挡板冲坏,驾驶室冲扁,玻璃全部震碎,另一只钢瓶也被冲滚下车,司机罗某和乘车人杨某被冻灼伤并中毒。下午5时左右,当地派出所民警和附近群众在清理现场时,第2只钢瓶又突然爆炸,造成2人中毒受伤,从钢瓶喷出的大量液氨迅速挥发成气氨向周围扩散,致使100米外下风头的2名过路群众中毒倒地。这起事故造成1人重伤,5人轻伤,直接经济损失2万余元。
请分析事故原因,以及气瓶充装、储存、运输的安全要求。
答题思路:
盛装压缩气体或液化气体的气瓶,常因气瓶超装而在使用或运输过程中发生爆炸事故。气瓶超装是指气瓶实际充入气体或液化气的质量超过了它的最大充装量。超装的气瓶,虽然充装时的压力一般都在规定的范围内,但在运输、储存或使用过程中,受环境温度的影响,瓶内压力就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严重时则引起气瓶爆炸。
我国《气瓶安全监察规程》中对气瓶的充装、储存、运输都有具体规定。在充装压缩气体或液化气体的气瓶时,必须严格按规定的充装系数进行充装,发现充装过量时,应立即将超装量抽出;充装过量的气瓶不准出厂;装在车上的气瓶要妥善加以固定,防止气瓶跳动或滚动;在夏季要对气瓶采取遮阳措施,防止曝晒。
本案例中,过量充装是造成这次爆炸的直接原因。液氨是一种液化气体,在-33.4℃以下或在承压密闭容器内储存。液氨钢瓶属移动式压力容器,容器内的压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液氨也随温度的升高而膨胀。这起事故当天午后当地最高气温为32℃,两只钢瓶上午10时充装完毕,在车上曝晒4个多小时,加上运输中两只钢瓶仅靠几块砖头垫着,未采取任何紧固措施,路面凹凸不平,颠簸碰撞,发生事故也就不足为奇了。
23、1991年2月19日18时,内蒙古巴盟五原县化肥厂一台水洗塔(D 325毫米,δ5毫米,Pw0.6兆帕)突然发生爆炸。该设备在1990年压力容器定检时,由于壁厚严重减薄,单位自行更换筒节、补板未探伤,上环缝错边严重超标等原因,由巴盟锅检所定为5级,予以报废。但该厂无视检验结论,继续使用判废容器,导致水洗塔在不足0.6兆帕的压力下爆炸起火,塔体严重损坏,距爆炸中心200米范围内建筑物的门窗玻璃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3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为9136元。请分析事故原因,以及压力容器报废的安全规定。
答题思路:
由于压力容器作为承压的特种设备有一定的危险性,为了保证其安全运行,我国根据各类压力容器的使用状况和安全程度,将其划分为1—5级,将一些确有危险的容器定为4级或5级,作出了监控使用或报废的决定。但由于种种原因,某些企业的领导对此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按要求对这类容器进行处理,而是冒险继续使用,最终导致爆炸,给国家财产及职工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损失,本案例就是一典型事例。
对已判废或监控使用的压力容器,使用单位如能严格按照检验结论作出相应的处理,爆炸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这给那些存在侥幸心理,仍在冒险使用判废压力容器的企业领导敲响了警钟。如只顾生产效益,不重视安全,继续将报废的压力容器承压使用,此类事故将会不断发生。所以,企业必须尊重检验结论,凡已定为四五级的压力容器,该监控的要监控,该报废的要报废,不能含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生产效益的目的。
《压力容器使用登记管理规则》规定,安全状况等级核定为4级的在用固定式压力容器,办理注册手续后,允许在满足检验报告所限定的使用条件和检验周期内监控使用;经妥善处理,安全状况等级达到3级以后再发使用证。安全状况等级核定为5级的在用固定式压力容器、在用液化气体罐车,办理注销手续后,予以报废。
24、1995年9月15日下午5时40分,福建石狮市宁发服装厂发生一起土锅炉爆炸事故,造成了3名女工两死一伤的悲剧,该厂直接经济损失2万元,间接经济损失23万元。请分析使用锅炉的有关安全规定。
答题思路:
锅炉是生产和生活中广泛使用并具有爆炸危险性的水压设备,不得随意设计、制造。我国对锅炉压力容器设计、制造、安装实行许可证制度,企业必须使用由专业定点厂制造的锅炉压力容器。
锅炉操作工是特种设备人员,国家规定司炉工必须经过培训,持证上岗。
土锅炉实际性质是以水为介质的固定式承压锅炉。虽然国家三令五申严禁购买、私自制造和盲目使用土制锅炉,但在一些小型集体企业和个体作坊中,为图方便或省钱,购买非法生产或使用自制土锅炉现象屡禁不止。由于产品质量低劣,有的刚刚使用,就发生爆炸事故,给国家和个人都造成很大损失。
本案例中,厂长李仁发购买使用非法生产的土锅炉,雇用无操作证的人员烧锅炉,违反了国家有关规定,造成人员伤亡,给企业和工人都造成巨大伤害。
《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暂行条例》规定,使用锅炉、压力容器的单位,必须向当地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机构登记,取得使用证,才能将设备投入运行。使用单位应根据设备的数量和对安全性能的要求,设置专门机构或专职技术人员,加强对锅炉、压力容器的安全技术管理,建立和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使用锅炉、压力容器的单位,必须对操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考核工作。司炉工必须经过考试,取得当地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机构颁发的合格证,才准独立操作。
25、某化工企业从西方某先进国家引进的加氢装置,带有9只安全阀。该化工企业根据我国压力容器的有关规定提出对9只安全阀进行重检,但对方不同意,理由是出厂前均经检验合格,重检没有必要。企业据理力争,终于迫使对方同意重检,但对方提出重检时要派出代表在现场。该化工企业委托某压力容器检验站对9只安全阀进行重检验收。经检验发现,该批安全阀有7只不合格,在场的外国代表在事实面前也不得不承认这7只安全阀不合格,最后外方委托我方将这7只安全阀全部修复合格后,才安装使用。
请分析安全阀安装使用前的有关安全规定。
答题思路:
安全阀是压力容器最常采用的一种阀型安全泄压装置,是保证压力容器安全运行、防止超压的一种安全器具。当容器内的压力在规定的范围内时,安全阀保持良好的密封状态;当容器内的压力超过规定值时,安全阀自动迅速开启以排放气体,待容器内压力下降至规定值后,安全阀重新关闭,容器保持正常工作压力继续运行。安全阀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设备安全运行和人的生命安全。新安全阀重检,一是由于安全阀生产厂家很难做到100%质量合格;二是在运输过程中难免有磕碰导致安全阀失灵。本案例中,所检验的9只新安全阀中有7只不合格,合格率只有22%,这种情况并不是个别现象。因此,新安全阀在安装前必须进行重检调试,注意其密封性能,选型是否正确,密封压力与工作压力是否相符,启跳压力是否满足要求等等。消除隐患,确保压力容器的正常运行,保护操作者的人身安全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用压力容器检验规程》规定,新安全阀应根据使用情况调试后,才准安装使用。安全阀校验合格后,打上铅封并出具合格证。《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规定,新安全阀在安装之前,应根据使用情况调试后,才准安装使用。
26、某造纸厂有一台WNG4—1.2 MPa型锅炉,1982年11月某锅炉厂生产制造,1996年9月移装到该造纸厂,当年10月投入运行。1998年9月16日上午10时30分,当班锅炉操作工周某对锅炉进行点火升压,l小时后锅炉压力达到0.2 MPa。由于纸厂停电,纸机车间没有生产,周某就离岗回家吃饭,中午1时多才返回工作岗位开始操作锅炉。当锅炉压力升至0.3 MPa时,开始向车间供气。下午2时50分左右,全厂停电,锅炉也停止运行。当第2次来电时,因锅炉房灯泡不亮,周某让相邻锅炉房操作工张某替他照看一下锅炉,他去领灯泡。在周某领完灯泡返回距锅炉房20多米远,时间是下午4时10分时,锅炉突然爆炸,强烈的冲击波造成锅炉房全部倒塌,相邻21.4米的另一锅炉房横梁倒塌,周围车间、库房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锅炉炉胆爆炸撕裂,锅炉前后烟箱盖、炉门、炉条飞出锅炉本体4—46.4米不等,操作工张某倒卧在距锅炉正前方26米处,这起事故造成1人死亡、1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30多万元。试分析事故原因及预防措施。
答题思路:
经调查,这起事故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锅炉没有安装高低水位报警器和低水位联锁保护装置;二是安全附件失灵,两个水位表汽水连接管一个全部堵塞,一个堵塞了3/4,锅炉水位反映不准确,造成缺水干烧,在操作工的误判断情况下,盲目操作给水,致使锅炉产生大量蒸汽,压力骤增;三是曾经大面积挖补过的锅炉炉胆,补板焊缝质量不合格,致使炉胆不能承受工作压力。
锅炉在我国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目前,我国在用锅炉有50.65万台。为保证在用锅炉安全运行,应配备必要的安全附件,定期严格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
锅炉缺水是锅炉运行中最常见的事故之一,高低水位报警器和低水位联锁保护装置是防止此类事故发生的保护装置。如果锅炉严重缺水,水位报警器则发出水位低的报警信号,可采取立即停炉措施,防止事故发生。水位表是锅炉的重要安全附件之一,操作人员通过水位表来观察水位,防止锅炉发生满水或缺水事故。对水位表必须定期检验,以保证其起到应有作用。本案例中,如果该造纸厂按规定安装高低水位报警器和低水位联锁保护装置,定期检验水位表的性能,锅炉操作工认真执行操作规程,这起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规定,额定蒸发量大于或等于2吨/时的锅炉,应装设高低水位报警器(高、低水位警报信号须能区分)、低水位联锁保护装置;额定蒸发量大于或等于6吨/时的锅炉,还应装蒸汽超压的报警和联锁保护装置。运行的锅炉每两年应进行一次停炉内外部检验。新锅炉运行头两年及实际运行时间超过10年的锅炉、汽改水的卧式锅壳式锅炉,每年应进行一次内外部检验。
27、1996年5月的一天,某城市一废品收购点门口一只液氯钢瓶发生泄漏,喷吐的黄色雾状氯气威胁着周围群众的生命安全。武警地区消防一中队接到报告后,迅速赶到现场,立即疏散周围群众。为防止爆炸,战士们将冷水浇向氯气钢瓶。紧接着,战士们不顾个人安危,冒险冲上去想堵住泄漏的瓶口,但连续3次都没有成功,后在带着防化装备的市矿山救护队专业人员协助下,才将泄漏的液氯钢瓶安全转移到郊外空旷处。险情终于被排除,但15名消防官兵却因此而中毒住院。请分析事故原因,以及气瓶报废处理的有关安全要求。
答题思路:
造成这次事故的主要责任是液氯钢瓶的使用单位未按国家规定将报废的液氯钢瓶交气瓶检验单位进行处理,而是卖给了废品站。有毒、易燃的气瓶在报废处理前,应将瓶中剩余的气体进行回收或置换,由指定检验单位对气瓶进行压扁或解剖破坏性处理。另外,对于危险化学品的抢险、消防,不可盲目行动,应针对每一类化学品,选择正确的处理方法。
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强烈刺激性的剧毒气体。急性中毒时,轻者会流泪、咳嗽、胸闷,中度中毒会引发支气管炎或间质性肺水肿,出现呼吸困难、轻度紫绀,重者发生肺水肿、昏迷和休克。吸入高浓度的氯气,可引起心跳骤停或“电击样”死亡,皮肤接触液氯或高浓度氯气,暴露部位可有灼伤或急性皮炎。所以抢修和消防人员必须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或隔离式呼吸器。
氯气泄漏时,严禁向钢瓶上喷水。因为氯气易溶于水,生成盐酸和次氯酸并放出大量的热能。盐酸和次氯酸也是强酸,吸入其蒸气或烟雾,可引起急性中毒,眼和皮肤接触可灼伤。同时,盐酸还会腐蚀钢瓶,放出氢气;次氯酸受阳光照射又会分解成盐酸和放出氧,氢氧混和遇明火易发生爆炸。因此,向泄漏的氯气钢瓶浇水,不仅起不到降温作用,反而促使钢瓶升温,增加氯瓶的爆炸危险性和形成有毒、腐蚀性强的盐酸,使抢险堵漏人员面临更大危险。
氯气已广泛应用于饮水消毒、医院污水处理和造纸等行业部门,希望使用单位加强氯气保管、使用和事故抢险安全知识教育,并配备必要的防护面具,避免事故的发生。
《气瓶安全监察规定》规定,由气瓶检验单位对报废气瓶进行破坏处理,报废气瓶的破坏性处理为压扁或将瓶体解剖。经地、市级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机构同意,可指定检验单位,集中进行破坏性处理。
《氯气安全规程》规定,氯气泄漏时,现场负责人应立即组织抢修,撤离无关人员,抢救中毒者。抢修、救护人员必须佩戴有效防护面具。严禁在泄漏的钢瓶上喷水。
28、1994年8月26日,某中医院新建成的YCl900—4000—8型医用高压氧舱,在第4次开舱使用时起火,舱内8人中7人死亡,1人重伤。请从氧舱的设计、生产、安装方面分析可能的事故原因。
答题思路:
医用高压氧舱是在高于正常气压的密闭舱内,患者通过呼吸纯氧,对缺血、缺氧等疾病进行治疗的设备。中国的高压氧医学虽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末,但发展很快。目前国内有医用氧舱2000多台,数量居世界首位,主要集中在国有大、中型医院及一些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县级医疗机构。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我国因医用氧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