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船舶的日常工作中,船舶的领导者应该在全船普及安全生产知识、国际海上公约、法规以及公司综合管理体系,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和培训,研讨安全理论学习,开展安全知识竞赛、考试、评比,借助制作安全标志,凝练安全警句,落实安全措施等形式,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培育船员共同的安全文化理念,从根本上提高船员安全责任意识和自觉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的自觉性,以保证船舶安全生产。还可以通过党政工团组织的活动,以集中学习、安全活动日、班前会、讲演、板报、报道为载体,经常以身边人、身边事,通电通报中的事故实例为内容,对船员进行安全意识的强化,不断提高船员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和“一切服从于安全”思想的自觉性,让“我要安全、我会安全”这些安全理念渗透到船员日常的生活习惯之中,使船舶安全文化更有效地培养员工先进的文化意识,使船员的综合素质不断增强,极大地发掘人的潜力,营造人人学习、终身教育的良好氛围,建设学习型船舶,真正形成保障“人-机-环境-管理”安全的文化氛围。
三、构建船舶安全文化的要素:
1、船舶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人的因素”,是船舶预防生产事故的“人文系统工程”,构建船舶安全文化建设的首要工作,是要教育船员从广义的安全文化范畴认识和理解船舶安全文化构建的重要性,把前瞻性的科学管理和对“人-机-环境-管理”安全综合系统的预控,作为发展和推进船舶安全文化建设保障措施。人的安全意识的培养、安全观念的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教育、职业道德的规范、社会公德的倡导以及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学习、提高,都是构建船舶安全文化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和持久性的系统工程,船员安全素质的全面提高,逐渐形成的从无形到有形的转化,以及船员对不安全行为产生自主约束和自我控制作用,以减少人为事故,是船舶实现生产、生活、生存的安全目标。
2、构建船舶安全文化,要把建立良好的安全人文氛围和协调好“人-机-环境”关系作为重点,不仅要使船员掌握机器设备的安全技术性能、安全工艺条件、安全运行和安全可靠性,还应对船员在机械设备的工作原理、运行条件、技术标准、生产工艺、生产流程、技术操纵、安全控制、故障识别、险情排除、应急处置等安全要素加强规范化学习培训,通过不断地提高船员规范操作、超前预控、事故应变等综合能力。另外还要注意动态多变的“环境因素”包括船舶生产作业的现场环境和外界复杂多变自然环境,以科学的态度,提高船员对事物的认知、识别、交流、治理、改造、优化、利用以及合理规避,保证船舶设备的完好率,为船舶安全运输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动力支持。
3、船舶安全文化的构建是预防事故的“软”对策,这不仅仅要靠船舶的领导者正确教育引导,同时还要使船员明确和树立法制观念,强化船员的法治意识,制订出符合科学规律、符合行业发展以及与所在船舶实际情况相吻合的安全工作思路、规划、对策、监控等具体实施程序,合理改善并不断加强行政和经济管理手段,严格执行本行业以及船舶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操作程序的过程监控力度,严格杜绝违法、违章、违规、违反操作规程导致的人为工伤事故和险情出现。要从程序化的计划、方针、目标到实施、监控、评审、总结的体系化管理来推动船舶安全文化建设,逐渐形成船员的自觉执法和遵章守规的行为。
一条拥有良好安全文化氛围的船舶,要有船员的安全共享意识和关注生命、关爱健康的共同愿望,有较强的法制观念和责任意识,有融洽的群体关系和良好的团队精神和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保持稳定的安全运输生产形势,为企业和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样也就达到了我们倡导船舶安全文化的构建的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