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关于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增加“农村村组安全文化”概念的建议

  
评论: 更新日期:2012年05月27日

        四、农村安全隐患产生的原因 
        1、经济贫困是造成农村安全隐患的首要原因。 
            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人类有多种需求,只有在前一层级需要满足之后,才有下一层级的需要。人类第一层级的需要是生存,第二层级的需要才是安全。人类必须先能生存,而后才寻求安全。当基本生存没有保障时,是无法考虑安全需要的。有时会为了生存而不顾安全。 
        目前我国农村大多数地方经济还比较贫困,还有部分地方没有脱贫,温饱尚有困难。贫困的经济条件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起码的生活条件改善上,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关注安全。集体经济没有能力改善安全条件,个人更没有条件购置安全性能高的生产生活用品。购买东西以价格便宜为首选,外出打工以有活干为目标。安全健康的考虑都在其次。所以,越是贫困的地方安全生产隐患越突出。 
        2、,文化落后是造成安全隐患的又一原因。经济贫困决定了教育文化的落后。 
        落后的文化水平使他们缺乏相应的安全意识。 
        安全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安全文化”一词的英文原文还有“教养、陶冶、修养、培养”等含义,也可以翻译为“安全修养”或“安全素养”,与人们的文化知识有关。经济条件是安全生产的物质基础,文化水平是安全意识形成的文化根底。不论是安全修养或素养都以必要的安全知识为前提,必要的文化教育基础是提高安全素养的可靠保证。 
        3、缺乏必要的安全和法律意识。经济贫困和文化落后,决定了农民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的淡漠。意识是行为的先导,没有安全意识而有安全行为是不可能的。“人命关天”一词古已有之,但是在中国农村,农民的命却不值钱。前些年,农民在煤矿和交通事故中死亡,三两万元甚至几千元就可以了结。实在令人心寒。但农民却接受了。多数农民事先没有事故的防范意识,事后没有处理事故的相关知识,打不起官司,找不到说理的地方,在很多方面表现出很无助,很无奈,也很无知。农民是弱势群体,对他们普及安全法律和安全生产知识是实现农民安全的重要措施,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怀弱势群体的实际行动,十分必要和迫切性。 
        五、普及农村安全文化的途径 
        为了改变农村的安全现状,农村安全文化的普及刻不容缓。而普及的措施首先是各级领导的重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李毅中要求领导“把人民的生命财产放在第一位”,农村的各级领导要把农民的生命财产放在第一位。为此,要把农村安全文化建设充分重视起来,把“农村村组安全文化”与“企业安全文化”、“城市社区安全文化”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写入法规文件,在法律和制度上得到确认。这样才会在农村领导人的心目中确立安全意识,重视农村的安全生产和安全文化,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领导与群众一起努力,才能把安全文化普及到全体农民当中,在亿万农民心中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农村实施“三项工程”,在农民心中树立“五种意识”。 
        1、实施“三项工程” 
        ①思想教育工程。已故的毛泽东主席说过:“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在安全问题上也是如此。教育的办法:一是各极领导必须把安全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上予以重视。报纸要有农民安全知识讲座,电台、电视台、广播站要有针对农民的安全知识广播和电视节目;二是村里有定期的安全教育板报和不定期的安全广播提示;三是针对农村安全事故季节性的特点,组织季节性的安全文艺宣传演出。这种演出,可以由安全及其中介部门组织,也可以由当地政府组织,有条件的也可以由村组自己组织;四是抓住典型安全事例进行安全教育。 
        ②安全监督检查工程。安全预防必须有强有力的管理监督机制。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国家煤炭安全监督局联合下发的《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的决定〉的指导意见》中说:“工矿企业较多、安全生产任务较重的乡镇,也要设立相应的安全安全生产监督机构,配备专业监管人员。”这里虽然提到了乡镇,但着眼点是企业,没有把农村的安全生产监督机构提上日程,放在应有的地位,是没有把农村安全隐患放在重要地位的表现。 
        农村的安全监管不同于企业,但涉及的都是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没有本质的区别。 
        基于此,应该把农村的安全监督检查也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看待。国家、省、县各级安全管理监督机构应该把农村的安全监管纳入议事日程;乡一级的安全管理监督机构不能只见企业而不见农村;农村村民组也应该设立兼职的、符合条件的、有责任心的“三员”——安全监管员(及使检察农用设备的安全性能)、用电监管员(及时检查电线和用电设备的安全状况)、防火监管员(及时地、经常地、检查火灾隐患),并且赋予这些人一定的管理权威。 
        ③农民工培训工程。对进城务工的农民,一定要进行安全培训。县里的劳动部门和安检部门共同负责这项工作,实施培训。乡政府、村委会和组民组要设安全培训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掌握情况,统计人数,避免遗漏。培训可以分不同层次和内容,有特殊执业技能培训、安全知识培训、自我保护培训等,方法、手段可因时因事因地而异。培训后发给农民上岗证和安全生产实用手册。以确保民工的生产安全。 
        这项工程,情况复杂,工作量大,仅河南需要培训的农民工就有2000万之多,是一项范围很大的爱心工程,需要极强的责任心才能完成。应该逐步形成制度,长期的、耐心的搞下去,久而久之,必有成效。 
        2、树立五种意识。实施“三项工程”的目的是树立五种意识。这五种意识是: 
        ①    安全生产意识。农村的安全生产问题比城市社区重要。因为城市社区是 
        比较单纯的生活环境,而农村却同时是生产环境。农民种地的种子、农药、化肥有真假,也有中毒和工伤事故发生的可能;作物的收获、看管、运输、储藏都需要安全。农业的整个生产过程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安全问题。因此必须加强教育农民树立安全生产意识。使农业生产也处在“安全发展”的状态中。 
        ②    健康卫生意识。在贫穷落后的中国农村,卫生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毛泽 
        东一贯重视农村的卫生医疗工作。他在60年前就说过,必须告诉人民群众,要“自己起来同自己的……不卫生习惯做斗争”。40年前又做出重要指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这些指示至今意义仍很重要。医疗卫生工作是全社会的事,但农村问题更为突出。必须在农村普及卫生知识,提高卫生健康意识,改善卫生条件,预防疾病发生,增进农民健康。从政府的角度看,还必须加大卫生医疗投入,建立合理、有效的农村卫生医疗体制,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卫生医疗条件。逐步的、彻底的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 
        ③环境保护意识。环境保护是当今全球性的大问题。河海湖泊等许多大问 
        题的治理需要国家来通盘考虑。但是对于占据面积最大的农村环境却不被农民所重视,因而农民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就十分值得注意。 
        农民是依赖土地生存的,有的农民却为了一己之私而滥砍滥伐山林,破坏河道,随意捕猎国家保护动物,破坏水土保持和生态平衡。有的乡镇企业置国家的法令法规于不顾,随意排污,严重污染环境,地方政府为了地方财政的需要而采取地方保护主义,疏于管理和监督,致使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淮河领域不少小纸厂排污给下游造成的危害就是最好的证明。 
        环境污染许多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如果农民有了强烈的环保意识,问题很容易发现,及时举报,就能够及时得到解决。 
        ④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农民文化落后,法律知识缺乏,自我保护意 
        识差。外出打工不订劳动合同,不订工伤保险,就是想定,也害怕顾主不用不敢坚持。许多农民工利益受到侵犯又无法挽回就是由此造成的。法律意识既是规范自己行为的依据,又是保护自己利益的武器。有了法律意识才能有效地保证自己的安全。 
        国家安监局局长李毅中指出:对于职工,“要有不伤害别人,不伤害自己, 
        不被别人伤害的安全理念。”这话对农民也十分适用。“不伤害自己”就是不违规操作,不违犯交通法规等。“不被别人伤害”就是要及时检举安全隐患和违规违法行为,这是自我保护意识的体现。只有大家都有了安全意识,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⑤道德自律意识。“不伤害别人”则属于道德的范畴。在当今社会上,损人 
        利己的缺德人依然存在。不顾他人死活、殃及后代的企业环境污染,贩卖假冒伪劣产品的不法商人,不顾他人健康而超标使用农药的农民,违规执法的司法人员等,其行为都与道德有关。 
        道德有他律和自律的区分。出于法律、道德、群众舆论的考虑而产生的向善行为属于他律行为,出于内心自觉发出的向善行为属于自律行为。在他律支配下能够作到行为端正已属不错,但他律意识一旦监督不严,就会有不道德的行为发生。道德自律才是社会主义觉悟的标志。我们的任务是培养农民群众高度的道德自律意识,这是农村安全生产的可靠保证。 
        这几种意识是有机统一的。其中道德自律意识最为重要。有了自律意识,才会自觉树立其他几种意识。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