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制度管理繁琐,心嫌麻烦。
一些操作人员总想用最小的付出换取最大的工效,于是在工作中有省事心理,干工作怕麻烦、怕出力、走捷径、图方便。孰不知安全管理工作重在预防,凡是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要考虑在内,这样一来就造成安全管理制度的繁琐。再说,安全工作是需要一些必要的投入的工作,这些投入有资金投入、劳动力投入、物力等多方面的投入,而一些人为图省事,凭主观臆断人为地减掉一些必要投入,以为“不会出事”,比如操作人员虽曾学习过本岗位的操作规程,都知道应按操作规程所规定的内容进行操作,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又因为有怕麻烦、图省事的心理,往往在操作中就会省掉一些必要的操作步骤。又比如按规定,工作人员进入作业场所必须佩戴安全帽等必须的劳保用品,但一些人却为图方便、省事“忘”了戴。其实以上两个例子所说的“投入”根本不算什么,只要多走几步路,多动几下手就可以办到,可偏偏却有那样的人不愿多做那么一点点,要知道对于安全永远没有捷径可言,尤其不能”耍小聪明”,可能一次、两次不会发生事故,但时间久了,难保不会出问题,谁也无法把握事故发生的随机性,唯一能做的就是用好的工作习惯去工作,按操作规程去工作,只有这样才能降低事故发生率。
四、事故发生率低,思想麻木。
一个人的麻木心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它是不良操作习惯日积月累的结果。我们所处的是稳定而变化不大的工作环境,长期执行的又是一成不变的操作,使人很容易形成一种“平安无事”的错误思想和麻木不仁的心理,特别是在事故发生率相对较低的地面单位,更容易形成这样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一方面间接地阻碍了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是各种事故隐患的温床。就拿笔者所在的单位来说吧,从建厂至今9年多的时间里,只发生过1起人身事故,这样的成绩自然值得称道,但同时也使一些员工麻木起来,以为事故离他们很遥远,甚至忘了自己的工作岗位是危险性很大的岗位。当然,笔者在这里并不是说一定要发生事故才能使人提高安全意识,才能使人清醒过来。笔者的观点是要加强安全监督,做到“安全警钟常鸣”让工作人员都能时时想安全,事事提安全,也就是要用“压力效应”来消除人的麻痹思想。
提到“压力效应”,就不得不提到香港的启德机场,该机场位于繁华的市中心,飞机起降都要掠过闹市区,乘客甚至都能清楚地看见当地居民阳台上所晒的衣服。就是这个一方面被世人称为“世界上最危险的机场”,另一方面却又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机场之一,因为数十年来机场从启用直至关闭从未发生过一起事故。有人说正是因为危险,所以飞行员才会小心翼翼,不容许自己出一丁点的失误,结果真的平安无事。
客观地说,只要社会在发展,生产在继续,事故就永远不会消失,关键的是看人们对安全有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能不能使事故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