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企业安全管理效率如何提高

  
评论: 更新日期:2013年01月17日

  记录性文件:完整记录 严格考核

  记录性文件是安全生产基础资料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平时,是考核责任单位安全工作是否能坚持“五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是否将工作落到实处的主要依据;一旦发生事故,就是判定是与非、罪与非罪的重要依据。而企业有关安全管理的记录性文件往往不完善。这种不完善主要表现在:记录性文件不完整,没有统一格式的安全生产检查记录本,“记录”往往只是简单的问题罗列,不是无整改措施,就是无整改完成时间等等;记录性文件不规范,如将安全工作布置、教育培训、活动的记录与生产、设备的工作布置记录混同在同一本子上,或将安全检查与整改的记录与其它安全工作记录穿插记录在同一个本子上;甚至未建立记录性文件。

  针对这些情况,应当要求各车间、部门将记录性工作当作是岗位职责的一部分并具体分解到每个相关岗位,强调规范记录的严肃性和重要性,并作为岗位工作的一部分严格考核。对未按要求进行记录的按规定进行处罚;加强对记录人在记录规范性方面的教育培训,使其记录得真实、完整、规范。

  车间、岗位级安全教育:讲授有物 学以致用

  入厂三级安全教育是国家对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基本要求,也是《安全生产法》对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明文规定。三级教育中厂级教育的重点是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及职工的安全意识,车间、岗位教育的重点则是现场的安全操作规程、设备安全装置的设置和有关的管理制度,侧重于提高职工的安全操作的实际技能。一般除厂级教育是较正规的专题安全教育外,车间和岗位安全教育大都是合二为一地进行,而且大部分车间尚未形成较系统的车间和岗位安全教育的培训内容。针对安全培训不到位、培训内容缺乏实际针对性的问题提出以下要求:

  1、首先必须让车间、岗位级安全教育授课人明确他们应教授的内容:车间教育应包括本车间的生产特点;本车间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本车间的机构设备状况、危险区域,以及有毒有害作业的情况及本车间的安全生产情况和问题,以及预防事故的措施。岗位教育应包括本岗位的安全生产状况、工作性质和职责范围;本岗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注意事项;本岗位各种工具、器具及设备安全装置的性能及使用方案;本岗位发生过的事故及其教训及本岗位劳动保护用品的使用和保管方法。

  2、各车间的安全教育授课人应就以上教育培训标准结合各车间的实际编成教案对车间职工分期分批进行培训,岗位教育方面的内容则应开设有关操作的专门章节。

  隐患整改:结果及时反馈 跟踪检查验收

  对于安保科发出的隐患整改指令,各责任车间、部门一般都比较重视。但在运行过程中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整改的质量问题,未能按质整改。如一些隐患的整改未能从源头治本,而是将一些临时性的措施作为隐患整改的永久性措施,养痈遗患;阳奉阴违,书面反馈整改,实际未整改,致使隐患在检查中重复出现;整改成果未能有效保持,这一点在一些看似小的隐患和习惯性违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二是整改反馈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反馈报告过于笼统,未谈及各隐患的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回避整改项,对整改指令书中的部分条款不作整改反馈或顾左右而言他;强调困难,推诿工作。三是整改反馈的及时性,即整改责任部门未能及时按安保部门提出的整改期限及时反馈隐患整改情况,而是在安保部门电话催促后才匆匆反馈。针对上述问题采取下列措施:

  1、在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标准》和《安全生产考核标准》中将按时按质完成隐患整改并反馈整改情况作为责任车间、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进行考核。

  2、举办隐患整改专题培训,要求隐患整改反馈书中要对应所列隐患逐条逐项写明隐患整改的责任人、整改措施、整改效果和完成时间,并要有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签字和公章。

  3、加强对隐患整改的跟踪验收检查,对隐患整改的效果进行确认,对达不到要求的隐患整改发出二级整改指令书。对谎报整改、整改后又重复出现、未按规定期限和要求完成隐患整改的车间、部门按考核标准规定加倍扣罚其考核分。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是一个大系统的管理,仅有企业领导和安保部门的重视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要使责任部门端正认识、检查监督、贯彻落实。安全工作来不得半点麻痹和松懈,只有将各项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再落实,把防范工作做在前头,才能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在安全的轨道上良性发展。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