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2起硫化氢中毒实例分析

  
评论: 更新日期:2009年12月26日

  急救要点

  ①急救前,急救人员应佩戴合适的防护器具,并有专人监护 。

  ②迅速将患者移至空气新鲜处。如呼吸停止,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如心跳停止,则要立即进行心脏胸外挤压;呼吸困难者予以吸氧治疗。

  要求职工熟练掌握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及有关管理规定,并制定详实的事故预案,定期组织演练,不断提高职工的安全操作技能和处理事故的应急能力。在脱水排凝等操作时,必须首先截断硫化氢一切可能的来源并加好盲板,做到万无一失。职工在含硫化氢设备区域巡检或作业时,必须配戴合适的防毒面具。

  掌握设备区域硫化氢的分布情况及本岗位存在的硫化氢中毒的危险源。在硫化氢可能存在的区域设置固定式有毒有害气体报警装置和明显的安全警示牌,提醒作业人员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必要时还应加设附加告示。报警器设定点和零点每天至少检查一次,发现异常及时调整,现场人员不能单独处理报警器;探头若安在露天环境中,应装备防雨罩;定期校对传感器和监测系统,使其准确无误,至少每季度校准一次。

  根据生产岗位和工作场所空气的含氧量及硫化氢的浓度等情况给职工配备完善、适用的防护用品,要求职工会熟练使用、正确维护及妥善保管。

  ① 硫化氢中毒事故95%以上是由吸入性中毒引起的,预防硫化氢中毒常用过滤式防毒面具、口罩和隔离式防毒面具。当空气中硫化氢浓度超过30mg/m3时,或空气中氧气含量低于18%时,必须佩戴氧气呼吸器或空气呼吸器等其他隔离式防毒面具。长管面具属于隔离式防毒面具,长短根据使用者不感到气量不足为宜,一般为5~6m。戴防毒面具时,面部毛发不应与面罩的密封部分相接触,要选用适用的滤毒罐,错戴防毒面具常引发重大伤亡事故。

  ② 防毒器具要定期检查维修,确保整洁完好。呼吸装置每次用前、用后都应检查完好情况;不用时应至少每月检查维修一次,使其在所有时间内都处于齐全备用状态;要定点放置、定人保管,不得无故动用;存放地点要远离热源和易燃物;注意防潮防晒;避免与酸、碱、油类和有毒物料接触;存放处应有明显标记。

  ③氧气呼吸器结构复杂,使用后要通知专业人员检查,并进行头罩清洁、消毒。当氧气瓶存量低于瓶体贮量的85%时,应予以充气。

  ④对日常工作中要求佩戴呼吸保护器具的人员,每年应进行一次肺功能检验,确定职工是否能佩戴呼吸保护器具。

  加快工艺技术的革新改造,实现密闭化生产,使设备区域硫化氢浓度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实现生产过程密闭化,生产设备投料口、转动轴、管道接口、阀门、下水井都要完全密闭,对不能完全密闭的投料口和产生毒源的设备要同时采取局部抽风和安装排毒装置,排出的硫化氢要经过净化处理才能排入大气。

  进入含有硫化氢的设备容器内作业,必须按有关安全规定切断一切物料来源,彻底冲洗、吹扫置换、加好盲板,经采样分析合格(硫化氢含量小于 10mg/m3),落实好各项安全措施,办理完进入容器作业票,在有人监护的情况下方准进入作业。不超过1小时必须进行一次采样分析,作业过程中始终做好通风措施,使氧含量大于20%。

  采样、检尺、脱水排凝、堵漏检修、现场施救应选择适用的防毒面具,至少两人同时到现场,落实好监护措施。监护人不能随意离开作业场所。

  必须设专人定时测量作业环境中的硫化氢含量,作业时应佩戴防护器具。对因物料改变或操作条件发生变化致使硫化氢浓度超过10mg/m3时,主管部门应与车间共同分析超标原因,及时采取相应的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防止人员中毒。

  通风是控制作业场所有害气体浓度的有效办法。当作业场所大量泄漏硫化氢时,若未戴防毒面具,应立即离开,然后一边采取通风措施使有害气体浓度降低,一边戴好防毒器具进行操作堵漏。

  在未脱离危险区域(硫化氢含量超过10mg/m3)之前,严禁脱下防护器具,以防中毒。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