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慢性中毒
在油气浓度大于300mg/m3的环境中长期工作,就会逐渐引起慢性中毒。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症人群。有头疼、头昏、精神不振、记忆力降低、睡眠障碍、心悸等;另外可有嗅觉障碍、结膜眼炎和支气管炎;少数有“汽油性癔症”。
客观表现有手、眼、舌震颤,共济失调,闭目难立呈阳性,感觉障碍,视力下降,视野缩小,嗅觉迟钝。
女性为敏感,可出现月经紊乱,促进妊娠中毒症,加重绝经期症状
3皮肤损害
长期接触皮肤干燥,甚至产生裂口、角化及急性皮炎,毛囊炎、慢性湿疹、指甲黄染、变厚、下凹。
四、易发生油气中毒的场所
据测试,油库收发作业排出的油气混合气体中,油气含量为500—1200g/m3。工作场所的安全油气浓度为300mg/m3。在收发油作业现场空气中油气极易超过安全界线,有造成中毒的危险。
⑴洞式油库在维修设备,测量油罐储量时,易造成油气积聚,可能发生油气中毒。
⑵呼吸阀附近,特别是在收发作业时,具有较大的油气浓度,久停此地可能造成油气中毒。
⑶油泵房、阀井、发油棚、管沟等场所,如设备渗漏、通风不良时,容易积聚油气,是容易发生油气中毒的场所。
⑷清洗油罐,检修储输油设备,发生跑溢、滴、漏油的场所。尤其是清洗油罐时发生中毒事故较多。
综上所述,凡是易于逸散积聚油气的场所,如油船、油槽车、油罐车、真空罐、高位罐、储油罐等油蒸气产生源附近,通风不良的罐室、操作间、巷道、泵房、阀井、管沟等,易于积聚油气,储过油品的罐内作业,更易发生油气中毒。
五、预防中毒的措施
1、对工作人员应加强防中毒安全教育,作业前应测定作业场所空气的油气浓度,使其不超过规定的最大允许浓度。
2、提高油库的自动化水平,安装危险气体检测装置或便携式检测设备。
3、加强对储输设备的管理,使其处于完好状态,做到不跑冒、漏、渗、减少空气中油气的浓度。
4、加强工作场所的通风管理,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将有害气体及时排放到安全地带,降低工作场所的油气浓度。
5、量油、取样、观罐(车)液面应站在上风方向和侧风方向,收发油作业时,应穿工作服,作业中进食、饮水应用热水和肥皂洗漱后,方可饮食。工作完毕后,应洗澡,脱下的工作服等应放到专门地点保管,养成良好的工作卫生习惯。
6、油罐清洗作业前,应检测罐内油气浓度,进罐作业人员应装备整套的防护衣服、靴子和手套,应佩戴质量合格的空气呼吸器,系好安全绳,罐外专人监护。进罐人员要两人以上,分组进罐作业,每次不得超过15min,并于罐内作业人员保持经常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