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危险源辨识方法及其他要求?
询问交谈法、现场观察法、查阅有关记录法、获取外部信息法、工作任务分析法、安全检查法、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法、事故原因分析法等等,但是各种方法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或局限性,辨识危险源过程中使用一种方法往往还不能全面地识别其所存在的危险源,可以综合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
比如我们需要进行企业危险源辨识时,我们需要使用到的方法有:获取外部信息(需要与国家及地方的法律法规结合起来)、事故原因分析(曾经发生过的事故)、工作任务分析(一些特定的工作任务)、安全检查(日常检查中发现的隐患)等都会使用到。
在企业进行危险源的辨识中,特别需要的是全员参与的概念,如果不是全员参与的危险源辨识,那么企业危险源就不全面,覆盖范围小,不能真正的控制公司生产经营过程的风险,容易发生事故。当然企业在开展危险源辨识前应该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只有培训出一部份人,由他们去对全体员工进行培训,并组织开展危险源辨识工作。
企业组织危险源辨识的基本流程图:
企业危险源辨识过程要考虑的因素是也是非常多,辨识经验、知识不足或岗位作业不熟练都不能完全辨识出岗位存在的危险源,所以全员危险源辨识是一个学习和完善的过程。
其四,危险源的风险评价方法有那些,操作简单、评价全面的是什么方法?
危险源通过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辨识出来了,那么风险评价是不是由部门领导或EHS部门进行呢,显然不是。因为,各岗位存在的危险源只有该岗位的操作者才能更全面去评价,只有他才知道危险源的风险到底是多大,为了他们能更系统、全面的进行风险评价,就需要让他们知道基本的风险评价方法。
风险评价方法也有很多种,如: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矩阵法、预先危害分析、风险概率评价法、事故树分析等,那么我们这里只对LEC方法进行简单的说明。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即通常所说的LEC(D=L*E*C)评价方法,是目前风险评价中操作简单、评价全面、使用最多的一种方法。
D:危险性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通过辨识出来的危险源整理,再通过风险评价,那么我们就形成了班组、岗位的基本危险源清单。
其五,危险源的风险控制措施和管理方法。
通过组织、培训、参与、汇总、审核、审批,形成了公司的危险源清单,全面掌握了公司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源,那么对公司的危险源的管理我们需要做什么呢?目前一些企业对危险源的管理存在什么样的误区呢?
辨识出来了危险源,也进行了风险评价,那么在风险评价过程,需要对风险等级较高的危险源的控制措施进行审核,看是否能满足并控制的了危险源,如果现有措施不能或者说可以在现有的措施上加以完善,那么一定要制订新的控制措施,新的控制措施完成后,再对该危险源重新评价,看风险等级是否降低,能否满足该危险源的风险控制要求。
部门辨识出来的危险源,中度以上的危险源一定要制订检查表,班组每天,部门每周对危险源的控制措施进行检查,以确保危险源的风险控制有效、运行良好,在检查中发现有异常情况应立即改善,因为风险控制措施失效,那么危险源的等级就升高,就很难控制可能发生的风险。另外,危险源辨识出来后,不应作为秘密资料锁在文件柜的,它是员工在工作中检查和学习的依据,不说每天,至少每周各班组应组织该班组成员学习该班组的《危险源清单》。
企业对危险源的管理,企业危险源的管理部门,根据各部门辨识、评价结果汇总成公司的危险源管理清单,并根据程序要求,将公司中度以上危险源罗列清单,并对中度以上危险源的风险控制措施进行评审,如果现有的风险控制措施能满足危险源的风险管理,那么制订检查表,每周由专业人员全公司检查确认控制措施是否有效。如果在评审中发现现有的风险控制措施不能达到该危险源的风险控制,那么需要联合该责任部门制订目标、指标改进方案,定期检查方案实施情况,从而逐步改善、提升风险控制措施。
企业危险源辨识出来后,它不是永不改变的,每年至少需要重新辨识一次,如果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如:设备变更、技术更新、新的法律法规、组织架构等的变更,而需要进行相关岗位或班组的危险源重新辨识变更。
最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是一个系统的管理工作,它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辨识过程的经验积累,对风险措施控制的不断完善来危险源进行控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