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处置化学事故如何注意个人防护

  
评论: 更新日期:2011年06月04日


  如果泄漏的有毒化学品的性质不明、浓度不清或确切的污染程度未查明时,必须使用隔绝式呼吸道防护器材。此时使用任何过滤式呼吸器都是很危险的,应在充分掌握现场实际的情况下方可降低防护等级。此外,在化学事故应急救援行动中,应根据事故的危害程度、任务要求和环境因素等条件,来确定使用个人防护器材的等级,因为选用适当的防护等级,是保持救援体力和工作能力,顺利完成应急救援任务的有效措施。化学事故危险程度可能有较大的差异,有毒化学品的种类不同对人员的危害各异,可能要进行呼吸道防护和全身防护。当应急救援人员对可能产生的危害程度有了明确的估计时,即可确定所需采取的防护等级。有些文献、数据库可提供相当多的有毒化学品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毒性数据等,多数情况下消防指挥人员弄清、掌握这些资料会使应急救援快速准确判断可能出现的危险并采取正确必要的防护等级。
  确定防护等级后并非一直不变。在救援初期可能使用高等级的防护措施,即使用隔绝式防护服、隔绝式空气呼吸器等。当泄漏的有毒化学品的浓度降低时,可以降为低一级的防护。例如某化工厂事故现场,液氨设备破裂,大量氨气外泄,应急救援人员着全身防护服,戴空气(或氧气)面具进行救援行动。当液氨得到控制停止泄漏,已泄漏的部分得到有效清除后,在进一步的善后处理工作中可改为低一级防护,改穿一般防碱工作服、防氨过滤式面具等。
  防护等级的确定应重视环境及生理方面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有:一、中暑虚脱。穿着防护器材正常散热受到抑制(尤其是隔绝式防护服),在进行中等体力劳动时,均能出现中暑虚脱,气温愈高这种现象出现愈早、愈多。二、疲劳。穿戴全身防护器材和任何等级防护的人员,因面具的呼吸阻力、体力消耗和太阳暴晒、现场温度而引起体温升高,以及心理、生理的抑郁和受力状况而感到疲惫。三、感觉反应迟钝。需完全使用感官或有关机能(如手脚灵活、目光敏锐或音响联络等)的任务之人员着全身防护器材会不同程度地降低作业效率。四、自身需要。人员不能无限期处于全身防护状态,需饮食、饮水、大小便等。因此,消防指挥人员应视情况灵活地采取适当的防护等级,以保护参加救援人员的安全。
  我国目前尚未制定相应的防护等级规范,国外通常将防护标准划分为三种基本等级,其配套组合的防护器材可供消防特勤中队在平时训练和执行任务时参考。第一级包括工作服、靴套、手套、头盔及气密护目镜、口罩等,这些是防无毒蒸气、烟雾和粉尘用的。如有大量粉尘、烟雾和蒸气则需戴上头罩。第二级包括耐酸碱工作服、靴套、手套、头罩及面部防护罩。这些器材主要是用于防液体喷溅的,酸碱液体能腐蚀和接触伤害皮肤,不过蒸气和烟雾危害较小。头罩是与工作服相连的,不用时可取下。如果有毒化学品产生刺激性气味或有毒蒸气、烟雾,可使用气密护目镜、口罩或防毒面具等。第三级是隔绝式防护服,可防止液体、蒸气、烟雾或粉尘侵害人体。这是作为对付剧毒、腐蚀性有毒化学品或长期效应的致癌物、可疑致癌物的有效防护器材。靴套是连在防护服上的,另配有防毒手套、防毒面具等。
  当然,要确实保证应急救援人员顺利执行任务和自身安全,平时进行必要的防护训练和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对消防特勤中队的全体官兵显得特别重要。这些训练内容应包括:一、明确可能遇到的危险类型,可能产生的伤害和不采取防护措施可能发生的后果;二、研究呼吸道防护器材,皮肤防护器材的类型和选用的依据及方法;三、研究呼吸道防护器材、皮肤防护器材的使用和实际操作,以保证各类呼吸器的有效使用,防护服的可靠防护;四、野外科目训练和应急救援作业演练;五、定期研讨以往参加应急救援行动的收获和教训;六、学会选配防护面具、检查气密性,正确配戴方法等;七、学会使用各种便携式个人监测器材,包括可燃性气体检测仪和有毒气体报警器等。总之,化学事故应急救援行动中的个人防护问题并非只是简单的穿戴问题,它关系到救援人员的安全、执行任务的总体效率和能否减轻财产损失,诸方面都有相互的牵制作用,务必引起消防人员的高度重视。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